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阅读就是在他人的文字中发现自己。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一个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具体化,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才能完成。儿童阅读同样如此。他们只有在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感觉感受,参与文本意义的重构,文本作品才有存在价值,阅读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的意义。成长是一个慢过程,阅读是慢慢地浸润。儿童阅读力的提高不是“阅读教学中的不懈操练”,而是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外阅读指导应当突出儿童立场,让他们在“我要读、我会读、我悦读”的过程中真实发生,让他们在安静中获得丰富的成长。
一、打造阅读环境,引领学生“我要读”
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熏陶。良好的阅读环境将对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英国当代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写过《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图书,鼓励儿童自主而愉快地阅读。如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读书角,开展师生共同选书活动,开展好书推荐和读书交流,鼓励儿童把作品改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组织儿童改编作品等。总之,教室里氤氲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会让儿童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在所有的阅读环境因素中,教师爱读书、崇尚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读书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受,会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课间休息时教师没有离开教室,而是打开一本课外书很享受地阅读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围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读的什么书?书好看吗?我能看看吗?老师能给我们讲讲书中的故事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当孩子们的阅读好奇心被点燃,他们的阅读就将开始了。
选择合适的图书是儿童阅读热情持续的前提。近年来,绘本广泛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推崇喜爱。它以精练、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的语言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它的插图十分精致,图文并茂、鲜活有趣。孩子们和家长对它钟爱有加,是低幼儿阅读的优选对象。当代作家孙幼军、冰波、王一梅等创作的童话作品洋溢着快乐和幻想,以淡雅、轻松的笔调表现出儿童的心理成长,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中高年级的阅读可以参照课标推荐的目录,根据班级学生阅读水平,选择适合的版本,确保让孩子们能够读懂、读通,避免过多的阅读障碍消磨尽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二、分类分层指导,拾阶而上“我会读”
凭借课堂阅读的收获,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驰骋才思。正如人们常说的“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儿童阅读总有他们独特的“打开文本之门的钥匙”,总会有他们独特的思考和收获。开展阅读交流,要关注阅读策略的分享借鉴,让学生在向同伴的学习中学会阅读,因为同伴的语言往往更加受聽,同伴的方法似乎更加受用。根据PIRLS阅读素养要素构成,在开展阅读交流时可依据文本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交流重点。
绘本阅读应当充分关注图画传递的综合信息,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文字以外的景致和韵致。那细腻浪漫的图画、明亮艳丽的色彩和简明的文字所流露出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只有通过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思考和创造,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内心的美。阅读指导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要让他们仔细地看图画,引导他们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可以根据绘本主题和结构的不同采取“生活体验”“表演参与”“猜测同构”“结局重构”等方式进行。教师要在研读绘本时做到心中有儿童、眼里有生活。阅读指导应在激趣、启发、拓展、创新上下功夫,要为学生的自由感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与画面、文字的接触中自由驰骋。
文学性文本阅读交流可以突出整体感知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运用信息解释文本能力的培养,设计“整体感知我能行”“要数记性我最棒”“有趣的情节我最爱”“人物的心情我理解”等环节开展话题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如果确立相对固定的话题并坚持开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例如,我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月光下的肚肚狼》,每次都按照“这章故事讲了啥(感知概括)、比比记性来抢答(辨别信息真伪)、好玩的故事我知道(分享信息与欣赏)、猜猜心情写下来(解释文本和创造)”四个层次开展交流、欣赏。前两个环节往往用判断、选择、填空等题型,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第三个环节“好玩的故事我知道”,首先引导孩子们自主“选择有趣的地方读一读”,继而提高要求“小组演一演”或“分角色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讲故事之前可以梳理情节发展,品评角色形象。讲故事时,可以通过示范讲、评价讲、比赛讲,引导孩子们“学讲”“会讲”“讲好”。如,孩子们对肚肚狼的“街头乞讨词”和“王子之歌”很感兴趣,他们饶有兴趣地念叨着:“行行好吧,可怜可怜肚肚狼!”“微风是我的头发,月亮是我的眼睛,带着我的歌,我要来看你,就像以往你一直在看我一样……”随着兴趣的发酵,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表演起两个画面,教室里笑声、歌声一片。于是,我问他们:“透过两个画面觉得肚肚狼是只怎样的狼?”他们纷纷说:“肚肚狼懒惰、软弱、狡猾、没有尊严和神气。”接着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表演得好不如讲得好,能把两则反差很大的小故事讲出来、讲精彩可是不简单。”孩子们很快将对情节的关注转移到对讲述故事的连续性和叙述的语言上来。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感动的、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讲述交流,会激发他们主动建构故事的愿望。在讲述中,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真切地进入并创造故事情境。
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标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阅读这类文本,可以以问题为引导,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开展交流时,要充分调动小组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相互启发,积极捕捉最准确的信息。 坚持相对不变的分类分层阅读交流可能会是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僵化,但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到有所凭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共同的对话话题,从同伴的发言中可以获得方法和思想的启迪。这种坚持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坚守。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不同文本的方法,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收获和喜悦。
三、激发阅读自信,提升成就“我悦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也是儿童课外阅读的应有之义。开展课外阅读应当坚守那份信任,相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有所发现、有所成长。据调查显示,许多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有着比较强的阅读自信心和创造力。学生的阅读自信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从阅读的快乐中来,从阅读的成功体验中来,从阅读的发现中来。调查表明,教师对课外阅读过多的引导、分析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阅读,使得远离功利的“纯阅读”“轻阅读”变成了“深阅读”“沉重阅读”。在这种沉重的阅读任务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动机发生了改变——为他人阅读。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阅读、畏惧阅读、远离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需要尊重学生对阅读领域的自主选择权。男孩喜欢探密和冒险,就让他们读柯南,读福尔摩斯,读军事和自然百科,读杨红缨、郑渊洁的系列作品。女孩喜欢温情故事和哲理,就让她们阅读“心灵鸡汤”系列,读黄蓓佳、曹文轩的系列深情小说。有了这种文学“口味”的尊重,才会有“品位”上的提高。
在開展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要接纳每一种不同的理解和分享。我们要相信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精彩、发现自己。如《根鸟》对孤独的描写,《我要做个好孩子》中对于考试的担心的描述,《淘气包系列》中对恶作剧心理的刻画等,作品精彩的语言和精准的描述必将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主人公身上的某一特质会使孩子们产生共鸣,发现成长中的自己。因此,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应努力建设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分享场。在这种分享场景下,即使学生的语言词不达意,也应多些宽容和欣赏。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实施阶梯评价办法。比如,仿照学位认证的方法,对读书的数量和结果进行考量,我们就制定了一套荣誉授予标准,读完5~100本书,依读书量分别授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翰林学士”等荣誉称号。学生对于这样的称号非常在乎,他们格外珍惜这样的认定和荣誉。如我校五(2)班居珅同学,在这样的阶梯评价激励下,每年读书30多本。她的阅读兴趣从三年级的故事书,四年级的历史书,到五年级时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毛评本几乎通读了一遍。在阅读中,她不仅主动识字,而且对精彩的诗词摘记诵读,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观点常让老师赞赏不已。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取信息,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一段美丽的旅程。旅途中的游客不会刻意预约某道风景,在意的是旅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儿童的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愿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培育儿童阅读力,引领他们在阅读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享受一段段更加美好的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新庄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一、打造阅读环境,引领学生“我要读”
每个人都会受到环境的熏陶。良好的阅读环境将对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英国当代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写过《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环境与活动的整合,帮助儿童亲近图书,鼓励儿童自主而愉快地阅读。如在教室里设置一个读书角,开展师生共同选书活动,开展好书推荐和读书交流,鼓励儿童把作品改成剧本,然后进行表演,组织儿童改编作品等。总之,教室里氤氲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会让儿童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
在所有的阅读环境因素中,教师爱读书、崇尚读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读书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感受,会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试想一下,如果课间休息时教师没有离开教室,而是打开一本课外书很享受地阅读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围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读的什么书?书好看吗?我能看看吗?老师能给我们讲讲书中的故事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当孩子们的阅读好奇心被点燃,他们的阅读就将开始了。
选择合适的图书是儿童阅读热情持续的前提。近年来,绘本广泛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推崇喜爱。它以精练、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的语言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它的插图十分精致,图文并茂、鲜活有趣。孩子们和家长对它钟爱有加,是低幼儿阅读的优选对象。当代作家孙幼军、冰波、王一梅等创作的童话作品洋溢着快乐和幻想,以淡雅、轻松的笔调表现出儿童的心理成长,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中高年级的阅读可以参照课标推荐的目录,根据班级学生阅读水平,选择适合的版本,确保让孩子们能够读懂、读通,避免过多的阅读障碍消磨尽孩子们的阅读热情。
二、分类分层指导,拾阶而上“我会读”
凭借课堂阅读的收获,学生们会在课外阅读中驰骋才思。正如人们常说的“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儿童阅读总有他们独特的“打开文本之门的钥匙”,总会有他们独特的思考和收获。开展阅读交流,要关注阅读策略的分享借鉴,让学生在向同伴的学习中学会阅读,因为同伴的语言往往更加受聽,同伴的方法似乎更加受用。根据PIRLS阅读素养要素构成,在开展阅读交流时可依据文本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交流重点。
绘本阅读应当充分关注图画传递的综合信息,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文字以外的景致和韵致。那细腻浪漫的图画、明亮艳丽的色彩和简明的文字所流露出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只有通过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思考和创造,才能真正内化为儿童内心的美。阅读指导中,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展,要让他们仔细地看图画,引导他们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可以根据绘本主题和结构的不同采取“生活体验”“表演参与”“猜测同构”“结局重构”等方式进行。教师要在研读绘本时做到心中有儿童、眼里有生活。阅读指导应在激趣、启发、拓展、创新上下功夫,要为学生的自由感悟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与画面、文字的接触中自由驰骋。
文学性文本阅读交流可以突出整体感知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运用信息解释文本能力的培养,设计“整体感知我能行”“要数记性我最棒”“有趣的情节我最爱”“人物的心情我理解”等环节开展话题交流。在交流活动中,如果确立相对固定的话题并坚持开展,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显著提高。
例如,我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月光下的肚肚狼》,每次都按照“这章故事讲了啥(感知概括)、比比记性来抢答(辨别信息真伪)、好玩的故事我知道(分享信息与欣赏)、猜猜心情写下来(解释文本和创造)”四个层次开展交流、欣赏。前两个环节往往用判断、选择、填空等题型,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开展,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高涨。第三个环节“好玩的故事我知道”,首先引导孩子们自主“选择有趣的地方读一读”,继而提高要求“小组演一演”或“分角色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讲故事之前可以梳理情节发展,品评角色形象。讲故事时,可以通过示范讲、评价讲、比赛讲,引导孩子们“学讲”“会讲”“讲好”。如,孩子们对肚肚狼的“街头乞讨词”和“王子之歌”很感兴趣,他们饶有兴趣地念叨着:“行行好吧,可怜可怜肚肚狼!”“微风是我的头发,月亮是我的眼睛,带着我的歌,我要来看你,就像以往你一直在看我一样……”随着兴趣的发酵,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表演起两个画面,教室里笑声、歌声一片。于是,我问他们:“透过两个画面觉得肚肚狼是只怎样的狼?”他们纷纷说:“肚肚狼懒惰、软弱、狡猾、没有尊严和神气。”接着我进一步提高要求:“表演得好不如讲得好,能把两则反差很大的小故事讲出来、讲精彩可是不简单。”孩子们很快将对情节的关注转移到对讲述故事的连续性和叙述的语言上来。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感动的、印象深刻的情节进行讲述交流,会激发他们主动建构故事的愿望。在讲述中,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真切地进入并创造故事情境。
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目标是“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阅读这类文本要着重指导学生从多元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和组合信息的方法。阅读这类文本,可以以问题为引导,从题目入手,了解文本提供的材料主要讲的是什么,然后展开阅读,整体了解所讲的内容,用勾画的方法找出和主题相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开展交流时,要充分调动小组学习交流的积极性,相互启发,积极捕捉最准确的信息。 坚持相对不变的分类分层阅读交流可能会是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僵化,但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让学生在阅读时感到有所凭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共同的对话话题,从同伴的发言中可以获得方法和思想的启迪。这种坚持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坚守。正是这种相对的稳定,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不同文本的方法,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也让他们感受到了阅读的收获和喜悦。
三、激发阅读自信,提升成就“我悦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也是儿童课外阅读的应有之义。开展课外阅读应当坚守那份信任,相信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有所发现、有所成长。据调查显示,许多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往往有着比较强的阅读自信心和创造力。学生的阅读自信从哪里来?毫无疑问,从阅读的快乐中来,从阅读的成功体验中来,从阅读的发现中来。调查表明,教师对课外阅读过多的引导、分析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阅读,使得远离功利的“纯阅读”“轻阅读”变成了“深阅读”“沉重阅读”。在这种沉重的阅读任务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动机发生了改变——为他人阅读。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阅读、畏惧阅读、远离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需要尊重学生对阅读领域的自主选择权。男孩喜欢探密和冒险,就让他们读柯南,读福尔摩斯,读军事和自然百科,读杨红缨、郑渊洁的系列作品。女孩喜欢温情故事和哲理,就让她们阅读“心灵鸡汤”系列,读黄蓓佳、曹文轩的系列深情小说。有了这种文学“口味”的尊重,才会有“品位”上的提高。
在開展读书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要接纳每一种不同的理解和分享。我们要相信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精彩、发现自己。如《根鸟》对孤独的描写,《我要做个好孩子》中对于考试的担心的描述,《淘气包系列》中对恶作剧心理的刻画等,作品精彩的语言和精准的描述必将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主人公身上的某一特质会使孩子们产生共鸣,发现成长中的自己。因此,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应努力建设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分享场。在这种分享场景下,即使学生的语言词不达意,也应多些宽容和欣赏。
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实施阶梯评价办法。比如,仿照学位认证的方法,对读书的数量和结果进行考量,我们就制定了一套荣誉授予标准,读完5~100本书,依读书量分别授予“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探花、榜眼、状元、翰林学士”等荣誉称号。学生对于这样的称号非常在乎,他们格外珍惜这样的认定和荣誉。如我校五(2)班居珅同学,在这样的阶梯评价激励下,每年读书30多本。她的阅读兴趣从三年级的故事书,四年级的历史书,到五年级时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毛评本几乎通读了一遍。在阅读中,她不仅主动识字,而且对精彩的诗词摘记诵读,其丰富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观点常让老师赞赏不已。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取信息,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一段美丽的旅程。旅途中的游客不会刻意预约某道风景,在意的是旅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儿童的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呢?愿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培育儿童阅读力,引领他们在阅读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享受一段段更加美好的旅程。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新庄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