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与转变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l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建立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外加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前提之下的时代,崭新时代的高速发展从各个角度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提出了各种新的要求。本文主要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评价;改革;转变
  面对无可避免而又日益激烈的竞争,时代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只会考高分的“学霸”,也不是只具备真善美的“天使”,而是能与其相统一的拥有高技术、高创新、高发展的全面型人才,这也为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广阔的时代视野。
  一、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凸显的问题
  第一,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中,由于学科的教学特点,往往会出现“主体”错位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被忽视了。围绕着教师、教材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课堂,一边以“满堂灌”的讲课方式向学生讲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历史,一边追求应试教育体制之下的高分数、高比率,一味地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置之不理,更不用说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了。这种唯教师中心论的教学评价模式,明显地打上了“他评”的烙印,这不仅把学生边缘化了,也突出了对学生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人格品质更得不到尊重,学习没有了主动性和选择性。同时,也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健康发展,加深了相互之间的对立和紧张,忽视了整个评价过程中情感与行为的统一。
  第二,传统高中历史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的评价,也会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历史分数的高低决定了如何评价这一阶段学生在德、智、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从而使历史学科成为了那些“无趣”知识的简单堆积,认为历史只不过是古代人的事情,感受不到“以史为鉴”的乐趣,没有办法做到历史学科当中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学习方法、实践能力等的诸多培养,更加体会不到历史学科所独具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这无疑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单一性和失真性,甚至对历史教学产生了不良的导向性。
  第三,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新的课程标准里也一再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师队伍在高考指挥棒之下的教学压力导致高中的历史教学偏离了教学评价的正确轨道,盲目地追求历史教学评价的量化性和客观性,忽视了质性的评价。让不同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按照统一的要求,以相同的速率吸收相同的课本知识,最后再以统一的标准考核评价学生,用分数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甚至最后也会仅凭一张与标准答案的相似度多少来决定学生是否有资格进入高一级的学府进行深造,于是我们的学校就像一间巨大的“加工厂”,由教师按照统一的“模具”认真打造出“一样”的学生产品。这种过分夸大甄别性和选拔性的教育评价,使得崇高的教育事业只能成为其附庸,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全面长远发展的推动,也越来越与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脱轨,没有达到教育应该有的“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基本目标,没有起到为学生终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作用。
  二、改革转变对学生评价的策略理念
  鉴于上述对传统高中历史学生评价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对学生评价实施相应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转变评价的主体角色,更多地看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有趣丰富的过程,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开辟历史教学评价发展的新方向,以实现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初目的。
  (一)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评价的活动中来
  历史作为一门兼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特别”的学科,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以历史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从中汲取处世的智慧与情感,成为一名符合时代潮流的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
  理想中的历史教育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那么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为什么要屈居于教师之后,被动消极地应付他人的评价,而不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呢?我们相信,学生作为独立的即将成熟的个体,他们有能力进行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优化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不断地自我对照,也能找寻并努力解决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从而将教学评价逐渐引向激励与发展的功能上来。
  (二)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得到学习结果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当下,仅仅依靠掌握单薄的知识与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以考试分数论英雄成败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课程的改革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从知识本位向全面发展本位转变,教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我们不能否认,以教材为依托的传统历史试题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素质教育趋势下的历史教学评价内容应当具有更加广阔的选择性、开放性与情境性,尽可能地将书本的历史知识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历史走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贴近现实。
  而在这一方面,上海的高考历史命题就具有极大的可借鉴性与参考性,比如:在试卷的题目设置当中,给出学生可自行选择的不同难度的问答题进行作答。“增加选做试题,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一种是必选题,即要求考生在给出的若干题目中必须选出规定数量的题目来解;一种是可选题,即卷面后的附加选做题,选做题的成绩计入总分。”同样,拒绝传统的命题式的问答题,更加贯彻了教学过程当中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開放性历史思维,将我们常见的材料分析题与开放性问答题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不会再惧怕将自己真正的见解、想法、情感置于命题人的心理和思维之后了,在多角度的历史材料和灵活多变的题目当中感受历史的多彩智慧,这既为命题者和应试者提供了一个平等充分的对话交流的平台,也认同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真正体现了学生行为举止和逻辑思维的不确定性。   其实,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结果的诸多因素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真实反映。在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人们也应该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创新意识存在以及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查与评价,而不是一味地以单一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学生的“好坏”。这样公平公正的以学生为本的历史教学评价才能推动人格的健康发展,显现历史的人文关怀,从而将教学评价与教育目的在一定的价值屬性框架内统一起来。
  (三)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方法,试图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到达质性的评价
  考试作为历史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环,在发挥其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时,量化的评价是简洁有效的,但对于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来说,若单纯以数字化去描述发生的所有教育现象未免有失偏颇,也会失去教育最宝贵、最本质的品质。
  因此,为了更真实、更深入、更全面地反应教育的现象,质性评价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近些年来各国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评价方法。“质性评价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价值多元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它注重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的丰富性,反对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地加以处理。它注重教育过程中有价值和最根本的东西,而不是片面的、简单的量化结果。”质性的评价方式是对多种方式的整合,是对量化方式的反思和改进,使得评价体系更加趋向于完整化、成熟化,更加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
  在教学评价中,经常运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也称为成长记录袋,师生共同确定一段起止时间,按照单元或主题为单位收集学生历史小论文、活动考查报告、制作的活动方案、小组讨论内容等,这些在一定时期里的学生“成长”故事入档的选择和提交由师生共同决定,但由学生做出主要决策,成为了建立档案的主要参与者。除此以外,每件“作品”不仅有教师的评语,还有家长、同学和自己的评价。这样,不仅学生可以以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肯定了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定位,还可以使教学评价与课程活动整合起来,提升教学的有效程度。
  2.撰写历史论文。此种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师生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拟定具体的课题,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在历史的海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拓宽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兴趣,进而对学生合作探究、实践创新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标准的“失败”,只有不同记录形式的“成功”。
  3.定期举办历史竞赛和活动。围绕某一个历史主题,学生可分组举行辩论、竞猜或者表演历史剧等形式,展示自己小组对于该主题搜集到的信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也能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为争取完美的“演出”而产生取长补短的良性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书面测试法。教师在考虑到命题的范围、试卷的结构、内容的比例、难易的搭配等问题后,适当增加学生在本学期或者本学年曾经做过的研究性历史作业、对曾经讨论过的某个历史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感受、日常表现等真实的内容,减少一问一答式的传统问答题,逐步采用等级制、评分制与评语制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历史人文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不仅限于评定学生分数的高低,更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与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智慧。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有权利、也应该接受全面的、有助于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整体,表现在其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与人文素养,为富有个性的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一定的舞台。”
  不再一味地以一把“量尺”评价判定学生的“优劣”,不再企图把考试文化转变为评价文化,也不再苦恼地着眼于单纯的理论探究,而是把那些多角色的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的多种改革的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深化,虽然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我也相信,这同时将是一个教化人、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庄义章.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7).
  [2]葛青青.情境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J].学苑教育.2020(13).
  [3]周飞.增添趣味元素,让高中历史教学充满精彩[J].家长.2019(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单纯的听众,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及运用所学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积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和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展开探讨,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及运用,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英语的
期刊
摘 要:以河流地貌为例,通过微课形式,呈现主题式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将理论知识与某一特定情境相融合,采用模拟实验、主题辩论、逻辑表达等多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动手参与,动脑分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情境教学;微课设计;河流地貌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现今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的方向和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是课标提出的高中地理教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其对高中生生涯规划所产生的重要性,在教育革新中充分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因此在教学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开始在课堂中针对高中生生涯规划进行深入探究,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了解高中生生涯规划具体方向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数学在生涯规划中持续渗透的发展现状,明确具体遵守的主要原则,深入探究有效解决的具体方案,以此充分发挥高中数学课堂中生涯
期刊
摘 要:促进“互联网+”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让“互联网+”助力化学教学,促使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丰富化学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的化学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当下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教师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老套,缺少对互联网的研究,从而影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结合,不利于教学的创新以及改革,进而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为深入融合“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基于元认知的理解性数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如今我国很多高中生对于数学的知识理解较为片面,在公式的运用上较为刻板,通过基于元认知的理论下加强我国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元认知数学理解性的重要性出发,找出高中生数学理解能力不足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基于元认知的高中数学理解性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提供一些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图像史料可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史料素材的帮助之下,既可以丰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认知活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图像史料来为历史教师的课堂构建提供更加具有趣味性的素材。  关键词:高中历史;图像史料;素材运用;读图能力  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的优化改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更加重视多种教学素材的灵活运用,在这些教学资源的帮助之下,为
期刊
摘 要:在中学地理教学时,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应当基于“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基本价值观,通过围绕地理教学内容,采用地理学习的基本思维和方法,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以达到预期教学工作目标。本文以新人教版“黄土高原”为例,就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新时期中学地理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时,应当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地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互联网的世纪,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对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仅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细致分析互联网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负面影响,试图摆正高中地理教学中对于互联网学习的态度、解决互联网带来的教学问题、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最终提高“互联网+”时代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
期刊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解释、讨论、研究逐渐常态化。“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构建学生阅读素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经典作品为载体,研究古今中外的语文学习方式及其规律,融合读写,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但在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现状让人担忧。在实践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有效推进“整本书阅读”?整本书到底该怎么读?是否有可靠的路径和方法?这些是困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