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对于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面临着更高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如何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因此,为了实现此目标,语文教师有必要将字理识字法融入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轨迹,以便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文化;字理;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33-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争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字理在象形字教学中的应用
象形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在象形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读音,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汉字的“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大部分都来自于感性认识。因此,为了强化学生对象形字的记忆和理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或实物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形”与实际事物的密切联系,在增强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祖先的敬佩之情,从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对汉字进行“改造”,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象形字的结构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二、字理在指事字教学中的应用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当不方便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时,便用一种特殊符号来表示,通常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從含义层面来看,虽然指事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但是其教学方法却与象形字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指事字都具有显著的结构特点。以“小”“中”为例,这类指事字在“形”上并没有显著的结构特点,如果教师一味的追求其历史根源,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找出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对指事字进行学习,以此强化汉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识字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凶”字为例,该字是在“ㄩ”的基础上得来的,表示为深坑中的一滴血,引申为不幸的、不吉祥的;再如“天”字,该字是在人形“大”字上面加一横得来的,上面的一横表示人的头顶,引申为天空,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强化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字理在会意字教学中的应用
会意字也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与指事字不同的是,会意字并不是单纯的增、减笔画,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构成的新字。会意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会意字的组成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通过对每部分本义的追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意字的涵义,从而强化学生对会意字的记忆和理解。以“林”“森”为例,这两个会意字都有树林、森林的意思,“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森”字是由三个“木”字组成,而“木”为树木之意,多个“木”就可以理解为树林、森林,以此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整体——部分——整体”这种教学方式展开会意字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字理在形声字教学中的应用
形声字与会意字都是合体字,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会意字主要是按照字义来表示的,而形声字既包含了字义,同时也包括字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从字义和字音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特点的不同将形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声旁为核心,教师可以将发音类似的形声字归为一类,比如“箐”“蜻”“埥”“晴”“请”等字,都是在“青”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将“青”字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另一类是以形旁为核心,教师可以将偏旁部首一样的形声字归为一类,比如“妈”“妹”“姑”“姨”“姐”等字,都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其涵义也都与“女”字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这类汉字进行系统性讲解,以便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多样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系统性的识字体系,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本义,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极为有利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字理识字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婧雅.传统文化背景下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2018(08).
[2]余丽彬.字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
关键词传统文化;字理;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5-0133-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争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字理在象形字教学中的应用
象形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既是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识字教学的难点。在象形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读音,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对汉字的“形”进行深入分析,以便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大部分都来自于感性认识。因此,为了强化学生对象形字的记忆和理解,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图片或实物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形”与实际事物的密切联系,在增强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祖先的敬佩之情,从而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绘画的形式对汉字进行“改造”,以此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象形字的结构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
二、字理在指事字教学中的应用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当不方便用具体形象表现出来时,便用一种特殊符号来表示,通常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减笔画。從含义层面来看,虽然指事字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但是其教学方法却与象形字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不是所有指事字都具有显著的结构特点。以“小”“中”为例,这类指事字在“形”上并没有显著的结构特点,如果教师一味的追求其历史根源,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要找出指事字与象形字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对指事字进行学习,以此强化汉字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识字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凶”字为例,该字是在“ㄩ”的基础上得来的,表示为深坑中的一滴血,引申为不幸的、不吉祥的;再如“天”字,该字是在人形“大”字上面加一横得来的,上面的一横表示人的头顶,引申为天空,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强化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字理在会意字教学中的应用
会意字也是由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与指事字不同的是,会意字并不是单纯的增、减笔画,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构成的新字。会意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对会意字的组成部分进行分解和分析,通过对每部分本义的追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意字的涵义,从而强化学生对会意字的记忆和理解。以“林”“森”为例,这两个会意字都有树林、森林的意思,“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森”字是由三个“木”字组成,而“木”为树木之意,多个“木”就可以理解为树林、森林,以此深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整体——部分——整体”这种教学方式展开会意字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字理在形声字教学中的应用
形声字与会意字都是合体字,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会意字主要是按照字义来表示的,而形声字既包含了字义,同时也包括字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从字义和字音这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汉字构成特点的不同将形声字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声旁为核心,教师可以将发音类似的形声字归为一类,比如“箐”“蜻”“埥”“晴”“请”等字,都是在“青”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可以将“青”字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另一类是以形旁为核心,教师可以将偏旁部首一样的形声字归为一类,比如“妈”“妹”“姑”“姨”“姐”等字,都具有共同的形旁“女”,其涵义也都与“女”字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这类汉字进行系统性讲解,以便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多样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构建系统性的识字体系,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字本义,这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极为有利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字理识字法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强化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婧雅.传统文化背景下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2018(08).
[2]余丽彬.字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