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链接,点化生活资源
“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引导生活。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1.巧取生活素材
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生活中筛选出课程素材,从而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如,教学《家庭收支知多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2.创设生活情景
在教学中,我们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如果客人突然到你家,你会如何接待呢?该怎么说,怎么做呢?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围成一圈,分别以“爷爷奶奶来我家”、“爸爸妈妈的同事来我家”、“小伙伴来我家”、“陌生人来我家”四个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接着选几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说说、演演、评评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懂得了怎样的行为才是文明友好的,而且在多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接待客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做到了礼貌待人。
二、“拿”来主义,整合学科资源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倡导“拿”来主义,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把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联姻。在导行环节,我引用一个儿童哲学小故事《两个儿子》。(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我请学生当小小哲学家来开导老太太,让她开心起来。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为老太太指点迷津,建议老太太天一下雨,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课堂上这样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会碰到些不如意的事,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大胆开放,吸纳传媒资源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注意时刻吸纳一些客观的传媒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利用。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吸纳有益信息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西部大开发》一课,我是这样有效吸纳传媒资源的: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西部吗?
生1:我知道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明确西部地域范围)
生2: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多,但人口比率不高。
师:是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23%。可见,它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生3:西部的风景非常美丽,我从电视中看到过。
(师随机出示图片)
分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交流西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等情况,师随机补充)
……
师:关于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你了解吗?
生1:我知道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较低,跟我们这里比差距很大。
生2: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我们这里的40%,所以我们要开发西部。
生3:我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1月提出来的。
生4:近几年有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军西部,开发西部。
……
从这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知识面非常广,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信息了解得很多。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信息储备,使常态下的品德课充满勃勃生机。
(责编钟岚)
一、巧妙链接,点化生活资源
“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引导生活。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1.巧取生活素材
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生活中筛选出课程素材,从而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如,教学《家庭收支知多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2.创设生活情景
在教学中,我们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如果客人突然到你家,你会如何接待呢?该怎么说,怎么做呢?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围成一圈,分别以“爷爷奶奶来我家”、“爸爸妈妈的同事来我家”、“小伙伴来我家”、“陌生人来我家”四个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接着选几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说说、演演、评评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懂得了怎样的行为才是文明友好的,而且在多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接待客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做到了礼貌待人。
二、“拿”来主义,整合学科资源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倡导“拿”来主义,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把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联姻。在导行环节,我引用一个儿童哲学小故事《两个儿子》。(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我请学生当小小哲学家来开导老太太,让她开心起来。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为老太太指点迷津,建议老太太天一下雨,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课堂上这样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会碰到些不如意的事,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大胆开放,吸纳传媒资源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注意时刻吸纳一些客观的传媒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利用。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吸纳有益信息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西部大开发》一课,我是这样有效吸纳传媒资源的: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西部吗?
生1:我知道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明确西部地域范围)
生2: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多,但人口比率不高。
师:是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23%。可见,它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生3:西部的风景非常美丽,我从电视中看到过。
(师随机出示图片)
分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交流西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等情况,师随机补充)
……
师:关于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你了解吗?
生1:我知道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较低,跟我们这里比差距很大。
生2: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我们这里的40%,所以我们要开发西部。
生3:我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1月提出来的。
生4:近几年有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军西部,开发西部。
……
从这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知识面非常广,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信息了解得很多。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信息储备,使常态下的品德课充满勃勃生机。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