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化.整合.吸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bo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利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如何取舍资源更有效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妙链接,点化生活资源
  “教育即生活”告诉我们,教学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引导生活。这样的课程资源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时效性、生活性、趣味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1.巧取生活素材
  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从生活中筛选出课程素材,从而激活我们的品德课堂。
  如,教学《家庭收支知多少》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这样,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现实生活,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
  2.创设生活情景
  在教学中,我们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如果客人突然到你家,你会如何接待呢?该怎么说,怎么做呢?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围成一圈,分别以“爷爷奶奶来我家”、“爸爸妈妈的同事来我家”、“小伙伴来我家”、“陌生人来我家”四个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接着选几组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在说说、演演、评评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懂得了怎样的行为才是文明友好的,而且在多次的角色扮演中,学生接待客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做到了礼貌待人。
  二、“拿”来主义,整合学科资源
  品德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将品德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地理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倡导“拿”来主义,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所用。
  如,在教学《拥有好心情》一课时,把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联姻。在导行环节,我引用一个儿童哲学小故事《两个儿子》。(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我请学生当小小哲学家来开导老太太,让她开心起来。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为老太太指点迷津,建议老太太天一下雨,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课堂上这样引导,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时会碰到些不如意的事,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大胆开放,吸纳传媒资源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要注意时刻吸纳一些客观的传媒资源,并根据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利用。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吸纳有益信息的良好习惯。
  如,在教学《西部大开发》一课,我是这样有效吸纳传媒资源的: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西部吗?
  生1:我知道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明确西部地域范围)
  生2:我国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多,但人口比率不高。
  师:是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23%。可见,它是地广人稀的地方。
  生3:西部的风景非常美丽,我从电视中看到过。
  (师随机出示图片)
  分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交流西部矿产资源、水利资源、草原资源、动物资源等情况,师随机补充)
  ……
  师:关于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你了解吗?
  生1:我知道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比较低,跟我们这里比差距很大。
  生2:西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我们这里的40%,所以我们要开发西部。
  生3:我知道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1月提出来的。
  生4:近几年有很多的大学生志愿者奔赴西部开展志愿服务,许多知名企业也纷纷进军西部,开发西部。
  ……
  从这堂课上可以看出学生知识面非常广,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信息了解得很多。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信息储备,使常态下的品德课充满勃勃生机。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在一次公开课中,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讲课中执教老师精彩的授课赢得了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可谓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可是在巩固练習时,一道题的读法引起了我的注意。  练习题: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交流做法时,学生几乎都是列比例解答的(例题所展示的做法就是列比例),只有一名同学是巧妙地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应确立这样的理念: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官,把学习写作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用自己的目光和心灵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无拘无束地品味人生,体验真情,让作文充满灵动和魅力。    一、引导观察,关注生活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重视,但是,“优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一叶障目”。优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一、优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1.以自我为中心  一些优生因天资聪慧,学习成绩好,一直处于家庭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对于刚起步学写字的学生,主要是描红、临帖、仿写,因此会观察、认真观察的学生更容易把字写美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特别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让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习写字。  一、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视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创新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还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一、强化目标,掌握个性化阅读的行走方向  新的课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教材中提及的五位音乐家的生平、小故事、代表作品、作品风格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学语文。  2.引领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力,激发对美的追求。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关于五位音乐家的资料,并加以整理,剪贴或摘录到笔记本上。  2.布置学生听古典音乐。  3.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  1.通过读书交流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渗透读书、写作方法指导。  2.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受到爱的教育。  3.用爱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将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启交流活动。  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有的书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爱的教育》就是这么一本好书。一百多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  一、走进神圣的课堂,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从社会学角度讲,课堂教学就是
讲评是连接“教师批阅”与“学生修改”的桥梁,能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促进学生改进习作,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就自己的阅读经历与作文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在习作讲评上的几点方法。  一、讲评时机,宜早不宜晚  我曾对本班学生做过调查,仔细看了教师眉批总评及修改细节的约占35%,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了再创作的仅占2%,60%的学生只瞧了眼评分或再耳语一番彼此的作文分数就将作文本搁一边去了,个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还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2006年我校农远工程的建立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农村的素质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随着社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