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
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节”,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先把教材中“科学”这个单元调到前面来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介绍、故事,结合教材举行了一次“我所热爱的科学家”交流会,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又激发了学生对参加“科学节”的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用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堂资源,更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学科特点,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充分延伸,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如:在教学北师版《书的世界》时,我不仅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和情景导入,引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新华书店寻找图书,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识这些与书有密切联系的地方。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阅览室,看图书编号、分类、及借阅程序、借阅制度,体验置身书海的感觉和尽情翻阅的快意。在这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极高,尤其对书的分类兴趣浓厚,学到了按“科技类、文学类、常识类、历史类”等简单分类的方法。在参观中,关于借阅制度,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由此启发了学生想自己制定不同于图书馆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语文综合实践这种活动融合到教学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秋天”这个单元时,我就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找秋天”的活动。首先,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学校门口种了许多花,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去找一找、认一认,秋天有哪些花开放,各种花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认识了好多秋天的花:月季花、菊花、山药花、桂花等。接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带着孩子寻找秋天的踪影。我们唱着歌,排着队,来到了树林、来到了田野,啊!金灿灿的稻子、红通通的苹果、香喷喷的桂花……孩子们惊喜极了,一个抢着一个向我汇报:“老师我看见了金色的稻子……”此时,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交流、一种游戏、一种娱乐、活泼有趣,而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变得越来越爱学、乐学,而且从中还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一二年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我们的主导思想就是在生活中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在与同伴的初次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学初,我在教室墙上布置了一个新栏目“向你介绍我”,鼓励他们互相介绍,这样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学生不仅对识字充满兴趣,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字效果!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并与家长做了充分的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这学期基本上能通过预习解决大部分生字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我们做教师的就应拓宽语文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孙莹,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节”,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先把教材中“科学”这个单元调到前面来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介绍、故事,结合教材举行了一次“我所热爱的科学家”交流会,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又激发了学生对参加“科学节”的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用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堂资源,更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学科特点,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充分延伸,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如:在教学北师版《书的世界》时,我不仅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和情景导入,引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新华书店寻找图书,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识这些与书有密切联系的地方。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阅览室,看图书编号、分类、及借阅程序、借阅制度,体验置身书海的感觉和尽情翻阅的快意。在这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极高,尤其对书的分类兴趣浓厚,学到了按“科技类、文学类、常识类、历史类”等简单分类的方法。在参观中,关于借阅制度,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由此启发了学生想自己制定不同于图书馆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语文综合实践这种活动融合到教学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秋天”这个单元时,我就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找秋天”的活动。首先,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学校门口种了许多花,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去找一找、认一认,秋天有哪些花开放,各种花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认识了好多秋天的花:月季花、菊花、山药花、桂花等。接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带着孩子寻找秋天的踪影。我们唱着歌,排着队,来到了树林、来到了田野,啊!金灿灿的稻子、红通通的苹果、香喷喷的桂花……孩子们惊喜极了,一个抢着一个向我汇报:“老师我看见了金色的稻子……”此时,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交流、一种游戏、一种娱乐、活泼有趣,而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变得越来越爱学、乐学,而且从中还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一二年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我们的主导思想就是在生活中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在与同伴的初次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学初,我在教室墙上布置了一个新栏目“向你介绍我”,鼓励他们互相介绍,这样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学生不仅对识字充满兴趣,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字效果!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并与家长做了充分的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这学期基本上能通过预习解决大部分生字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我们做教师的就应拓宽语文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孙莹,教师,现居江苏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