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wang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就是两大块:课内和课外。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那么怎么创造性地利用好这个资源,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呢?
  一.根据生活实际合理整合教材,活用教材
  《课标》在《教学建议》一章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这个“创造性”,我的理解是灵活,是不能把教材当《圣经》来教,可以灵活变通。比如我们学校每年在11月份都有“小星星科学节”,结合这个特点,我们大胆地筛选和补充、调整教材。先把教材中“科学”这个单元调到前面来教学,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科学家的介绍、故事,结合教材举行了一次“我所热爱的科学家”交流会,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又激发了学生对参加“科学节”的兴趣。
  二.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用好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资源不仅限于课堂资源,更要开发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一学科特点,把40分钟的课堂进行充分延伸,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如:在教学北师版《书的世界》时,我不仅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挂图和情景导入,引领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新华书店寻找图书,使学生先入为主地认识这些与书有密切联系的地方。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学校阅览室,看图书编号、分类、及借阅程序、借阅制度,体验置身书海的感觉和尽情翻阅的快意。在这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极高,尤其对书的分类兴趣浓厚,学到了按“科技类、文学类、常识类、历史类”等简单分类的方法。在参观中,关于借阅制度,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由此启发了学生想自己制定不同于图书馆的班级图书借阅制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语文更贴近生活
  在教学中,我把语文综合实践这种活动融合到教学中去,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如:在学习“秋天”这个单元时,我就利用教材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找秋天”的活动。首先,我们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我们学校门口种了许多花,我就带领学生一起去找一找、认一认,秋天有哪些花开放,各种花儿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认识了好多秋天的花:月季花、菊花、山药花、桂花等。接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带着孩子寻找秋天的踪影。我们唱着歌,排着队,来到了树林、来到了田野,啊!金灿灿的稻子、红通通的苹果、香喷喷的桂花……孩子们惊喜极了,一个抢着一个向我汇报:“老师我看见了金色的稻子……”此时,枯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表演、一种交流、一种游戏、一种娱乐、活泼有趣,而学生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变得越来越爱学、乐学,而且从中还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四.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是母语,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处处可以学语文。一二年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识字、写字。我们的主导思想就是在生活中识字。刚入学的儿童在与同伴的初次交往中,最关注的问题是同伴姓什么,叫什么,这时,教师如果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学初,我在教室墙上布置了一个新栏目“向你介绍我”,鼓励他们互相介绍,这样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学生不仅对识字充满兴趣,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识字效果!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到大街上、饭桌上、电视上等等一切有汉字的地方去认字,并与家长做了充分的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效果非常明显,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得很快,这学期基本上能通过预习解决大部分生字了。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要我们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我们做教师的就应拓宽语文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孙莹,教师,现居江苏扬中。
其他文献
尽管听上去不大可能,但有关形容词的用法的确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它的焦点是马克·福赛斯在《雄辩的要素》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置于名词之前的形容词必须恪守以下排序——评判、
期刊
许多语文老师在教文言文时,常会感叹,文言文难教,学生厌学,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且未能把握文言文的本质特点。其实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很多,每个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在“阅读兴趣”中,好奇心是一个重要的心里因素。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令人厌倦的课堂变成多元化、创新化和科学化的生动的舞台,使学生进入角色,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性,有表现自我的欲望
一位游客在新墨西哥游览。他对随处可见的恐龙化石甚感惊奇。“这些化石有多长的历史?”游客问一个上了年纪的当地美国人。他是 A tourist visits New Mexico. He was amaz
期刊
语文学科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习应当是最生动有趣的。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只重知识灌输,教学氛围压抑、枯燥、沉闷,束缚和妨碍了学生语文实际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压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达到教育目的的原动力。学习中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将学习看作是“我要学”,是欢乐的事,反之,则认为是“要我学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这个在无数钢琴学习者心中神一般的名字,亦可是钢琴艺术最高造诣的代名词,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以超
期刊
本文介绍激发学生钢琴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态度、选材、基本演奏常识等方面,并举例说明观点,提高兴趣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练琴方法;最后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结合起
在中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客观存在,是在中学各学科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承担者。  一.网络信息环境为语文教学实现人文精神提供了优势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信息环境提供了许多的优势:  1、网络环境能提供虚拟现实的环境,支持“实践”想象和创造的自由。学生在虚拟时空中,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或不可能
期刊
Teacher: Kevin, why are you late?rnKevin: Please sir, I hurt two fingers while knock?ing in a nail at home.
期刊
要想使学生爱上语文课,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认为他有能力学好语文,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全心投入,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刻薄恶毒的教师,即使外表形象很好,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相反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