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描述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后,学生问一道作业题:列方程求解:一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1,9,–17,25,–33,41,–49,…,已知其中三个数的和为384,求这三个数.
教师提示:这些数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符号一正一负,绝对值相差8.
教师:如果第一个数为x,那么第二个数如何表示?第三个数如何表示?
提示完之后,让学生回去思考.
第二天,教师上课时就这道题进行讲评.
师:这道题如何做?设什么为求知数?
生1:设第一个数为x,那么第二个数为–(x 8),第三个数为(x 16),那么,x–(x 8) (x 16)=384,得x=376,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生2:设中间的数为x,前后两数分别为–(x–8),–(x 8).那么,–(x–8) x–(x 8)=384,得x=–384,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生3:因为符号一正一负,相邻两数的绝对值相差8,所以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2倍,因此可设中间数为x,则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2x,所以有:x–2x=384,得x=–384,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生4:第一种方法好,我比较容易接受,按顺序下来,比较直观.
生5:第三种方法好,这种方法步骤比较少,简单明了.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了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解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准备进行小结)
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说道:“老师,这道题目的答案都不对.”
生6:这一列数是–1,9,–17,25,–33,41,–49,…,它的规律是符号一正一负,相邻两数的绝对值相差8,而且都是奇数,而现在求出的数却是偶数,因此,这道题目没有解.
教室里沉默了片刻后,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道题目,由学生给出了一题多解,最后还是由学生提出对题目的质疑,一波三折,我在意外中感到几分惊喜.
二、分析与反思
1.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已显露出勃勃生机,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别的方法?这些正成为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用语.教师正在努力按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正是在平时不断的尝试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交流环境,学生才敢于提出质疑,而且有理有据.这种难能可贵的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正是新课程下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
2.教师反思
“教学相长”是我从这个案例中获得的最大感受.众所周知,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仅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远不能满足今后走向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1)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引导学生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2)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精髓所在.
3.教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做数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做数学”的過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后,学生问一道作业题:列方程求解:一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1,9,–17,25,–33,41,–49,…,已知其中三个数的和为384,求这三个数.
教师提示:这些数中有什么规律?
学生:符号一正一负,绝对值相差8.
教师:如果第一个数为x,那么第二个数如何表示?第三个数如何表示?
提示完之后,让学生回去思考.
第二天,教师上课时就这道题进行讲评.
师:这道题如何做?设什么为求知数?
生1:设第一个数为x,那么第二个数为–(x 8),第三个数为(x 16),那么,x–(x 8) (x 16)=384,得x=376,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生2:设中间的数为x,前后两数分别为–(x–8),–(x 8).那么,–(x–8) x–(x 8)=384,得x=–384,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生3:因为符号一正一负,相邻两数的绝对值相差8,所以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2倍,因此可设中间数为x,则第一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2x,所以有:x–2x=384,得x=–384,所以三个数依次为376,–384,392.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生4:第一种方法好,我比较容易接受,按顺序下来,比较直观.
生5:第三种方法好,这种方法步骤比较少,简单明了.
师: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了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解法……
(教师对于学生的表现比较满意,准备进行小结)
此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说道:“老师,这道题目的答案都不对.”
生6:这一列数是–1,9,–17,25,–33,41,–49,…,它的规律是符号一正一负,相邻两数的绝对值相差8,而且都是奇数,而现在求出的数却是偶数,因此,这道题目没有解.
教室里沉默了片刻后,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道题目,由学生给出了一题多解,最后还是由学生提出对题目的质疑,一波三折,我在意外中感到几分惊喜.
二、分析与反思
1.现状分析
在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教学已显露出勃勃生机,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做?你是怎么考虑的?有没有别的方法?这些正成为我们教师的日常教学用语.教师正在努力按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进以往的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力求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正是在平时不断的尝试下,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民主的交流环境,学生才敢于提出质疑,而且有理有据.这种难能可贵的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正是新课程下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之一.
2.教师反思
“教学相长”是我从这个案例中获得的最大感受.众所周知,我们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仅靠在学校获得的知识远不能满足今后走向社会的需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1)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引导学生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2)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更是学生的益友,这正是教学相长的精髓所在.
3.教学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做数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做数学”的過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发展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