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真实学习力的释放是学习共同体的真谛。”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于是,2019年6月,我带着41个新居民家庭的孩子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开始实施班级课堂变革。对于家庭教育支持力缺失的学生来说,释放他们真实的学习力,也许是扭转被动局面的上上之策。
与平行班比较,本班的学习慢了整整一个单元。半年来,我告诉自己不能急,仍然根据学生的特殊学情,保持适合的节奏,绝不为了进程而无视学习现状。还是坚信那句话:“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
在充分阅读深度学习与神话教学的相关书籍后,我以“熟读、结合注释说故事、梳理线索、推想结果、想象过程(写)、感受形象”这六个进程组织开展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学习活动。
一、抓好朗读,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教学活动从读正确、读熟练开始。我站在角落静静地看。读了一两遍课文后,不少学生停了下来。一部分学生继续伪装学习,读得磕磕绊绊。学习准备不充分,必然导致认知的浅表化。如果知识之间无法建立深度联结,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学习。
我故意选了一个学习自觉性还不错的学生小A。听到名字的一刹那,他咯噔了一下,大概觉得老师不会叫他这样的乖孩子。他疙疙瘩瘩地读完了35个字,错了3个。这个结果让他意外,他的头一直低垂着。
几个反应快的学生立刻心领神会:“继续读!”“还可以和同伴一起读。”我建议道。独立读时,学生一般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只有和同伴一起读,发现彼此读得不一样时,他们才会停下来,琢磨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学习共同体倡导的协同互助,正好弥补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的缺陷,避免了独立学习的孤立无援,让所有学生都能安全、安心地投入学习。
听到“嘀嗒嘀嗒”的倒计时声响起,学生自动停了下来,这已经成了一种默契。深度学习的慢并不是一股脑儿的慢,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准确判断。遇到简单已知的内容时,一秒钟也不浪费;遇到迷思与困惑时,哪怕几十分钟,也要等待,直到学生清晰明确为止。
我提醒学生:“听录音,注意读的节奏。”听完三次录音,开始第二次同伴协同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我又指名小A来展示,这次他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自己也很满意。我又找了每组中相对而言朗读能力需要加强的学生来展示,结果都比第一次好了许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对方法、切实练习”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内心自信了,他们就更愿意与同伴建立深入合作的关系,乐于学习,并尝试挑战困难。
因为坚守“保障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所以我舍得在看似简单的“读正确、读熟练、读出节奏”中,花更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锻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知道,即便只是读好35个字,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二、组际协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进行五分钟协同学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后,我请完成的小组起立,并特意选了这几天参与度相对不高的第二组进行汇报。其中一个组员面露难色:“我们还有几个地方不会……”“不怕,还有别的小组啊,他们会帮助你们!”
这个学习能力并不弱的小组确实遇到了困难,居然没说清楚“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还漏说了“名曰女娃”。
话音刚落,看起来实力相差甚远的第九组就迫不及待开始补充。“我帮他们补充,‘名曰女娃’就是‘她的名字叫女娃’。”学生小B汇报。
“后面两句话可以这样说,‘常常衔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小木头、小石子,用来填东海’。”第四组的学生小C继续补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倾听,坚持相同的内容不重复,补充同伴没有表达过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更可贵的是,即使听到不合理的想法,大家也能及时、真诚、小心地予以帮助,不再有以往的轻蔑了。
我特别认同学习共同体的非竞争理念。弱化竞争,意味着帮助学生消除来自同伴的威胁,避免遭受同伴的鄙视和嘲笑。强化协同和包容,满足学生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他们就能全身心投入高品质的学习之中。
三、多维串联,在思辨中深入文本
(一)寻找线索,读写之间串联
在我有限的认识里,总觉得学生习得的知识处于一种零散状态。帮助他们将习得的知识结构化,同时运用结构化思维去学习知识,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我把寻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梳理课文线索结合起来。
寻找线索是从一次习作经历开始的。我们运用“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方法推荐一个地方,在活动体验中理解“脚下地点的移动变化”就是行文的线索。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盘古开天地》的线索。他们不但在文中找到了关于时间与盘古的两条线,还发現了这两条线与宇宙形成过程的关系,这真是意外的惊喜。之后,他们协同学习《精卫填海》,很快找到了精卫一连串的动作“游、溺、衔、堙”,确定了“精卫的动作变化”就是课文的线索。
通过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在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他们常常忘记了时间和疲劳,追着我刨根问底。
(二)梳理故事,生生之间串联
在“结合线索,确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各组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第一组根据已有经验,想当然地以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就是起因,最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结果,“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则是过程。七个小组和他们想法一致。
第三组不同意,认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只是介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是起因,“常衔西山之木石”是过程,“以堙于东海”是结果。
第五组补充:“前面都和第三组一样,有一点不同。对于‘以堙于东海’,我们认为也是过程,这件事没有结果。因为精卫最后填海有没有成功,课文没有写。”
这下子,其他小组恍然大悟。第五组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那一束束暗暗投射的佩服的目光就是最高的赞誉。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我抓住这一刻,继续追问:“精卫为谁填海?”小C说:“为了自己的家人,她担心家人在寻找她的时候被海水吞没。”小D说:“为了别人,她担心别人路过这里,也面临危险。”小E说:“课文说,女娃是炎帝的女儿。注释说,炎帝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所以,她是担心自己部落的族人。”小F说:“家人、族人,都是她的亲人,我觉得她是为了自己的亲人。”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大家都认可了这个想法。我正准备收拾书本离开教室,一向文静的小G追过来:“老师,不只是亲人,其实还为了前面讲过的其他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东海的所有人。”
第二节语文课上课前,我郑重邀请小G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一刻,她的笑容特别灿烂,就像雨后的阳光。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就是为了激活课堂上曾经的“观光者”,让他们重获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被人看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三)想象补白,文本之间串联
《精卫填海》的神奇,在于想象的宏观,没有《盘古开天地》那么细致具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补白的训练点:“精卫在填海过程中会面临什么困难?请同学们小组协同,展开神奇的想象,写下来一起交流。”
其中,第三组是这样写的——
一天早上,精卫来到西山,衔上小树枝去填东海。东海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突然,一片巨大的海浪把她卷入水中。天神看到了这一幕,让她重生,变成了一条应龙。变成应龙的女娃用尾巴一下子把一座大山移入东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东海终于被填完了。神仙又让应龙变回女娃,回到了亲人身边。
通过交流练写成果,学生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扩大了,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初,我们要用五课时甚至六课时学完一篇课文。几个月后,我们用三课时就学完了《精卫填海》。我们克服了家长支持力不足、时间紧迫、基础薄弱等困难。我们始终相信,我们可以更快,也能更好。“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这绝不只是一句安慰,而是每个学生、每位老师、每所学校一起经历的一个美好过程。
(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
与平行班比较,本班的学习慢了整整一个单元。半年来,我告诉自己不能急,仍然根据学生的特殊学情,保持适合的节奏,绝不为了进程而无视学习现状。还是坚信那句话:“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
在充分阅读深度学习与神话教学的相关书籍后,我以“熟读、结合注释说故事、梳理线索、推想结果、想象过程(写)、感受形象”这六个进程组织开展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的学习活动。
一、抓好朗读,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教学活动从读正确、读熟练开始。我站在角落静静地看。读了一两遍课文后,不少学生停了下来。一部分学生继续伪装学习,读得磕磕绊绊。学习准备不充分,必然导致认知的浅表化。如果知识之间无法建立深度联结,就难以产生真正的学习。
我故意选了一个学习自觉性还不错的学生小A。听到名字的一刹那,他咯噔了一下,大概觉得老师不会叫他这样的乖孩子。他疙疙瘩瘩地读完了35个字,错了3个。这个结果让他意外,他的头一直低垂着。
几个反应快的学生立刻心领神会:“继续读!”“还可以和同伴一起读。”我建议道。独立读时,学生一般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只有和同伴一起读,发现彼此读得不一样时,他们才会停下来,琢磨到底谁才是正确的。学习共同体倡导的协同互助,正好弥补了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不同步的缺陷,避免了独立学习的孤立无援,让所有学生都能安全、安心地投入学习。
听到“嘀嗒嘀嗒”的倒计时声响起,学生自动停了下来,这已经成了一种默契。深度学习的慢并不是一股脑儿的慢,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情,准确判断。遇到简单已知的内容时,一秒钟也不浪费;遇到迷思与困惑时,哪怕几十分钟,也要等待,直到学生清晰明确为止。
我提醒学生:“听录音,注意读的节奏。”听完三次录音,开始第二次同伴协同朗读,要求读出节奏。我又指名小A来展示,这次他读得正确、流畅、有节奏,自己也很满意。我又找了每组中相对而言朗读能力需要加强的学生来展示,结果都比第一次好了许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对方法、切实练习”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内心自信了,他们就更愿意与同伴建立深入合作的关系,乐于学习,并尝试挑战困难。
因为坚守“保障每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所以我舍得在看似简单的“读正确、读熟练、读出节奏”中,花更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充分锻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知道,即便只是读好35个字,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也是不容易的。
二、组际协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
进行五分钟协同学习“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后,我请完成的小组起立,并特意选了这几天参与度相对不高的第二组进行汇报。其中一个组员面露难色:“我们还有几个地方不会……”“不怕,还有别的小组啊,他们会帮助你们!”
这个学习能力并不弱的小组确实遇到了困难,居然没说清楚“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还漏说了“名曰女娃”。
话音刚落,看起来实力相差甚远的第九组就迫不及待开始补充。“我帮他们补充,‘名曰女娃’就是‘她的名字叫女娃’。”学生小B汇报。
“后面两句话可以这样说,‘常常衔着西山上的小树枝、小木头、小石子,用来填东海’。”第四组的学生小C继续补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学生已经初步学会倾听,坚持相同的内容不重复,补充同伴没有表达过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更可贵的是,即使听到不合理的想法,大家也能及时、真诚、小心地予以帮助,不再有以往的轻蔑了。
我特别认同学习共同体的非竞争理念。弱化竞争,意味着帮助学生消除来自同伴的威胁,避免遭受同伴的鄙视和嘲笑。强化协同和包容,满足学生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他们就能全身心投入高品质的学习之中。
三、多维串联,在思辨中深入文本
(一)寻找线索,读写之间串联
在我有限的认识里,总觉得学生习得的知识处于一种零散状态。帮助他们将习得的知识结构化,同时运用结构化思维去学习知识,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我把寻找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梳理课文线索结合起来。
寻找线索是从一次习作经历开始的。我们运用“移步换景、定点观察”的方法推荐一个地方,在活动体验中理解“脚下地点的移动变化”就是行文的线索。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盘古开天地》的线索。他们不但在文中找到了关于时间与盘古的两条线,还发現了这两条线与宇宙形成过程的关系,这真是意外的惊喜。之后,他们协同学习《精卫填海》,很快找到了精卫一连串的动作“游、溺、衔、堙”,确定了“精卫的动作变化”就是课文的线索。
通过这样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在自主建构、灵活应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断提升。他们常常忘记了时间和疲劳,追着我刨根问底。
(二)梳理故事,生生之间串联
在“结合线索,确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各组出现了较大的分歧。
第一组根据已有经验,想当然地以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就是起因,最后“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是结果,“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则是过程。七个小组和他们想法一致。
第三组不同意,认为“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只是介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是起因,“常衔西山之木石”是过程,“以堙于东海”是结果。
第五组补充:“前面都和第三组一样,有一点不同。对于‘以堙于东海’,我们认为也是过程,这件事没有结果。因为精卫最后填海有没有成功,课文没有写。”
这下子,其他小组恍然大悟。第五组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那一束束暗暗投射的佩服的目光就是最高的赞誉。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我抓住这一刻,继续追问:“精卫为谁填海?”小C说:“为了自己的家人,她担心家人在寻找她的时候被海水吞没。”小D说:“为了别人,她担心别人路过这里,也面临危险。”小E说:“课文说,女娃是炎帝的女儿。注释说,炎帝是一个部落的首领。所以,她是担心自己部落的族人。”小F说:“家人、族人,都是她的亲人,我觉得她是为了自己的亲人。”
这时,下课铃声响起,大家都认可了这个想法。我正准备收拾书本离开教室,一向文静的小G追过来:“老师,不只是亲人,其实还为了前面讲过的其他陌生人,第一次来到东海的所有人。”
第二节语文课上课前,我郑重邀请小G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一刻,她的笑容特别灿烂,就像雨后的阳光。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权,就是为了激活课堂上曾经的“观光者”,让他们重获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被人看见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三)想象补白,文本之间串联
《精卫填海》的神奇,在于想象的宏观,没有《盘古开天地》那么细致具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补白的训练点:“精卫在填海过程中会面临什么困难?请同学们小组协同,展开神奇的想象,写下来一起交流。”
其中,第三组是这样写的——
一天早上,精卫来到西山,衔上小树枝去填东海。东海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突然,一片巨大的海浪把她卷入水中。天神看到了这一幕,让她重生,变成了一条应龙。变成应龙的女娃用尾巴一下子把一座大山移入东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东海终于被填完了。神仙又让应龙变回女娃,回到了亲人身边。
通过交流练写成果,学生的想象空间进一步扩大了,想象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初,我们要用五课时甚至六课时学完一篇课文。几个月后,我们用三课时就学完了《精卫填海》。我们克服了家长支持力不足、时间紧迫、基础薄弱等困难。我们始终相信,我们可以更快,也能更好。“现在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这绝不只是一句安慰,而是每个学生、每位老师、每所学校一起经历的一个美好过程。
(浙江省绍兴市群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