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作重塑是指,员工为使已有的工作与自身的工作动机、热情和才能相一致,采取的主动塑造行为。目前工作重塑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而国内的实证研究刚刚起步。本文对10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索教师的工作重塑行为现象、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有显著的影响,并且主动性人格对这一影响效应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工作重塑 工作投入 主动性人格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工作对于个体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同时,教师行业面临着学生扩招、教师数量短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是否仍能保持工作意义感和健康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质量。针对教师群体,研究工作重塑这一突破工作设计的束缚、强调自我激励的行为,有利于充分挖掘其潜能,提升管理效率。
已有研究证实了教师的工作重塑行为能够调动工作动机(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2016),但国内针对该影响效应的边界条件的探索尚无。我们认为,人格特质因素可能解释不同员工进行工作重塑的影响上的差异。考虑到工作重塑的主动性本质,我们指出主动性人格作为员工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外部环境的倾向,可能对工作重塑过程有调节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基于传统的工作设计理论,首次提出工作重塑的概念。 工作重塑指个体在工作任务和工作关系上所做的身体或认知改变。教师群体面临行业内竞争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必须提升自身的知识,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调整。其典型的工作重塑行为如主动参加培训,积极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等。本研究采用Tims等(2012)对工作重塑的概念界定,认为工作重塑是员工为了实现或最大化其工作目标,自发地对其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所做出的改变。
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自足、沉浸,并对工作感到幸福的心理状态。工作投入水平高的员工会对工作充满热情,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并且表现出高工作效率。因此,教师工作投入感可以被认为是教师热爱并享受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融入、专注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也是增强教师自身及其所在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效应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工作重塑能预测工作投入,二者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耿庆岭,韦雪艳,2016)。具体来说,对自身工作中的要求和资源进行优化(工作重塑)的员工会处于资源丰富、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中。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工作环境能刺激员工的工作投入(Bakker and Demerouti, 2008)。另外,教师的工作重塑行为的本质出发点是基于其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偏好。因此通过工作重塑,个体与工作之间也会更加契合,研究表明人和工作间的高匹配度有利于提升其对于工作角色的投入。由此,本文提出研究1:工作重塑能够促进工作投入。
主动性人格反映了个体能够主动采取行动,以应对要求、改变环境和做出坚持的倾向(Fuller & Marler, 2009)。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能够不受环境的约束,并且迅速识别自我提升和改造的机会,而从中获益。相反地,低主动性人格的教师群体会对工作重塑行为的效益具有相对低的敏感度。他们在工作重塑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组织规则)的制约或干扰,从而难以通过工作重塑调动投入感。因此,我们认为主动性人格能够“放大”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的积极效力,由此提出假设2:主动性人格调节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当教师的主动性人格水平高时,其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越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均为匿名方式。研究样本包括115名初级、高级中学教师,有效回收问卷共计105份,回收率为91.3%。涵盖文科、理工科和术科(音乐、美术、体育等)三大类教学专业方向。
1.工作重塑——量表采用Tims, Bakker, Derks(2012)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基础编制,适用于测量不同职业的工作重塑量表,共21个条目。在本研究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2。
2.工作投入——量表采用广泛使用的UWES工作投入量表的9条目简化版。在本样本中一致性信度系数为.94。
3.主动性人格——采取黎青(2009)在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基础上进行调整的10条目缩减版。在本文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9。
四、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在p<0.001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α=.75),同时主动性人格与工作投入不显著相关。这些相关性结果为后续分析假设检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假设检验与回归分析。我们以工作投入为结果变量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Muller, Judd, Yzerbyt, 2005)。首先在模型一中加入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收入和部门为控制变量,以及工作重塑和主动性人格,在模型二中引入交互作用项,并对解释变量都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显示,工作重塑和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改变贡献率为37%。所以,本文的假设1得到了支持。最后,工作重塑与主动性人格的交互项对工作投入的效应在p<0.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一致。这一交互效应在主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2.0%的方差解释。因此本研究的假设2也得到了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主动性人格的水平是这一影响效应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挖掘了主动性人格对工作重塑行为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是对前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另外,本研究还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選拔、管理和激励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学校应当关注和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发挥个人主动性,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工作重塑空间,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群体的自我潜能和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Bakker, A. B., Tims, M., & Derks, D. (2012).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The role of job crafting and work engagement. Human Relations, 65(10), 1359-1378.
[2]Berg, J. M., Grant, A. M., & Johnson, V. (2010). When Callings Are Calling: Crafting Work and Leisure in Pursuit of Unanswered Occupational Calling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5), 973-994.
[3]Wrzesniewski, A., & Dutton, J. E. (2001). Crafting a Job: As Active Employees Revisioning Crafters of Their Work.
[4]齐亚静, 伍新春, & 王晓丽. (2016). 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5), 935-938.
作者简介:王颖(1993—)女。民族:汉。云南财经大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7YUFEYC023).
关键词:工作重塑 工作投入 主动性人格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提升,工作对于个体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而同时,教师行业面临着学生扩招、教师数量短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是否仍能保持工作意义感和健康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质量。针对教师群体,研究工作重塑这一突破工作设计的束缚、强调自我激励的行为,有利于充分挖掘其潜能,提升管理效率。
已有研究证实了教师的工作重塑行为能够调动工作动机(齐亚静,伍新春,王晓丽,2016),但国内针对该影响效应的边界条件的探索尚无。我们认为,人格特质因素可能解释不同员工进行工作重塑的影响上的差异。考虑到工作重塑的主动性本质,我们指出主动性人格作为员工主动采取行动以改变外部环境的倾向,可能对工作重塑过程有调节作用。
二、理论基础与假设
Wrzesniewski和Dutton(2001)基于传统的工作设计理论,首次提出工作重塑的概念。 工作重塑指个体在工作任务和工作关系上所做的身体或认知改变。教师群体面临行业内竞争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必须提升自身的知识,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调整。其典型的工作重塑行为如主动参加培训,积极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等。本研究采用Tims等(2012)对工作重塑的概念界定,认为工作重塑是员工为了实现或最大化其工作目标,自发地对其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所做出的改变。
工作投入是一种积极、自足、沉浸,并对工作感到幸福的心理状态。工作投入水平高的员工会对工作充满热情,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并且表现出高工作效率。因此,教师工作投入感可以被认为是教师热爱并享受本职工作,并在工作中积极融入、专注探索、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也是增强教师自身及其所在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的影响效应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发现,工作重塑能预测工作投入,二者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耿庆岭,韦雪艳,2016)。具体来说,对自身工作中的要求和资源进行优化(工作重塑)的员工会处于资源丰富、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中。研究表明这种积极的工作环境能刺激员工的工作投入(Bakker and Demerouti, 2008)。另外,教师的工作重塑行为的本质出发点是基于其自身的能力、兴趣和偏好。因此通过工作重塑,个体与工作之间也会更加契合,研究表明人和工作间的高匹配度有利于提升其对于工作角色的投入。由此,本文提出研究1:工作重塑能够促进工作投入。
主动性人格反映了个体能够主动采取行动,以应对要求、改变环境和做出坚持的倾向(Fuller & Marler, 2009)。高主动性人格的个体能够不受环境的约束,并且迅速识别自我提升和改造的机会,而从中获益。相反地,低主动性人格的教师群体会对工作重塑行为的效益具有相对低的敏感度。他们在工作重塑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如组织规则)的制约或干扰,从而难以通过工作重塑调动投入感。因此,我们认为主动性人格能够“放大”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的积极效力,由此提出假设2:主动性人格调节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当教师的主动性人格水平高时,其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越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均为匿名方式。研究样本包括115名初级、高级中学教师,有效回收问卷共计105份,回收率为91.3%。涵盖文科、理工科和术科(音乐、美术、体育等)三大类教学专业方向。
1.工作重塑——量表采用Tims, Bakker, Derks(2012)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基础编制,适用于测量不同职业的工作重塑量表,共21个条目。在本研究样本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2。
2.工作投入——量表采用广泛使用的UWES工作投入量表的9条目简化版。在本样本中一致性信度系数为.94。
3.主动性人格——采取黎青(2009)在Bateman和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量表基础上进行调整的10条目缩减版。在本文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79。
四、研究结果
1.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在p<0.001的置信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α=.75),同时主动性人格与工作投入不显著相关。这些相关性结果为后续分析假设检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假设检验与回归分析。我们以工作投入为结果变量进行了层次回归分析(Muller, Judd, Yzerbyt, 2005)。首先在模型一中加入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收入和部门为控制变量,以及工作重塑和主动性人格,在模型二中引入交互作用项,并对解释变量都进行了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显示,工作重塑和工作投入显著正相关,工作重塑对工作投入的改变贡献率为37%。所以,本文的假设1得到了支持。最后,工作重塑与主动性人格的交互项对工作投入的效应在p<0.00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一致。这一交互效应在主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2.0%的方差解释。因此本研究的假设2也得到了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意义
本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重塑对于工作投入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主动性人格的水平是这一影响效应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挖掘了主动性人格对工作重塑行为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是对前有研究的重要补充。另外,本研究还对于教育工作者的選拔、管理和激励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学校应当关注和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发挥个人主动性,并为其提供充足的工作重塑空间,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群体的自我潜能和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Bakker, A. B., Tims, M., & Derks, D. (2012).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The role of job crafting and work engagement. Human Relations, 65(10), 1359-1378.
[2]Berg, J. M., Grant, A. M., & Johnson, V. (2010). When Callings Are Calling: Crafting Work and Leisure in Pursuit of Unanswered Occupational Callings. Organization Science, 21(5), 973-994.
[3]Wrzesniewski, A., & Dutton, J. E. (2001). Crafting a Job: As Active Employees Revisioning Crafters of Their Work.
[4]齐亚静, 伍新春, & 王晓丽. (2016). 中小学教师工作重塑与工作投入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5), 935-938.
作者简介:王颖(1993—)女。民族:汉。云南财经大学,硕士,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度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7YUFEYC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