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感受 缔造和谐课堂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wangnan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到一所小学听了几节公开课,为其中两位教师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而叫好。
  案例一:某教师教学《向往奥运》(人教版)这一课,让学生朗读“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段话时,部分学生将“体味”一词读成了“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但有部分同学稍不留神读错了一个字……
  生1:刚才有同学将“体味”读成了“体会”。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呀!这里能用“体会”代替“体味”吗?
  生2:我认为能,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
  师:你说得不错,但你自己也认为是差不多,说明这两个词还是有一点差别的,是这样吗?
  生3:“体味”包含有品尝的意思,作者亲身品尝了奥运会的各种味道,所以用了“体味”。
  生4:由于作者亲历了很多次奥运会,他亲身体会了各种情感,所以用了“体味”。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体味”是指仔细、深入地体会。在这里味有不同,中国人在申办奥运的历程中品尝了各种滋味,能说说吗?
  生5:品尝了甜味——北京申奥成功的甜蜜。
  生6:品尝了苦味——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时的苦涩。
  师:北京申奥的历史就是一段中国人品尝各种滋味的奋斗史,所以作者才会深情地说“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一词之差,表达的意思却不同,面对学生朗读中的失误,教师并不是一改了事,而是作出了瞬间判断,从而及时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为师生展开新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教学《穷人》(人教版)一文,当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心理矛盾这一段时,有一学生突然提出疑问:“课文主要是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然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救孩子后的矛盾心理,这对刻画桑娜善良的形象有没有影响呢?”(这一问题虽然显得有些唐突,却有研读探讨的价值,解决好了将会促进学生对桑娜美好品质的深层次认识。于是,这位老师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不知其他同学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下然后再交流看法,好吗?
  学生们通过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最终形成统一认识:此种矛盾心理符合桑娜当时的处境,是可信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尽管担心害怕,但她还是做出宁可挨揍也要抚养孤儿的决定,更显其心灵的善良。因此此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不仅不会减弱、损坏桑娜的善良形象,反而更增添了她美好品质的光辉,使桑娜的形象更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具体可感。
  在这里,由于教师抓住这一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此种动态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生成了新的教学过程,使课堂再现勃勃生机。
  思考:
  1.善待错误资源,让教学“妙”起来
  由于受到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从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些时机将学生的错误资源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错误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启迪学生调整思维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也可使其他学生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提高反思水平,同时有些错误也是课前难以预料到的,这些错误信息也就能生成一些新的学习目标。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错误或不成熟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错误或不成熟不应进行简单否定,而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与“预设”方案进行融合,赋予它特有的价值,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作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类似情况肯定还会发生,但只要我们尊重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那么,对于课堂中的“意外”,我们就会从害怕变为期待。
  2.尊重学生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本要求。那种摒弃学生个性的自主体验,不能让学生心灵悸动、诗意飞扬的语文课,肯定是苍白干瘪、索然寡味的。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在两则案例中都有体现)。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的见解?这两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才能呈现出绿色的活力”。其实在课堂当中像这样的尴尬场面经常会碰到,如果老师不留意这些细节,不注重培养孩子提出独特见解的意识,而是严加训斥,或草草应付,都有可能使一朵“创新的鲜花”夭折。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问题,时刻关注学生的质疑,对学生的“挑战”巧妙地、及时有效地因势利导,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答案便在辩论中产生,预设与课堂生成也达到了最佳点。每一个课堂细节,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因此,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的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这些只有当学生的心灵被激活、感情被催化,并通过学生个体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会、欣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学生在体验文本和自我体验的实践中,调动了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激活了思维,获得了对作者文本最深刻的领悟。
  3.关注课堂生成,让教学“动”起来
  课堂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资源随时都会充盈其中,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瞬间判断。面对突如其来的教学意外,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调整、组织教学,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让课堂教学达到真正的互动,让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他特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对同一篇课文,对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课堂上就绝不仅仅只有一种声音,学生需要交流,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得到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就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见解。学生偶尔的灵光一闪,不经意的失误,大胆的质疑问难,甚至截然不同的说法,都是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关键是如何去善待这些资源,去引领这些资源,去展开这些资源,赋予它们灵性的翅膀,使其在语文课堂上展翅翱翔。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校纷纷兴建多媒体教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提供了契机。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等现代化设备以其形象直观的呈现、悦耳动听的音乐、动态交互的演示为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部分教师因信息素养不足,不分析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网上下载课件时不加修改便予以使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学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海量的网络资源利用率低。网
在日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依赖思想,真正落实 “三变五让”,是实现当前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为此,江苏省淮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问题引导、先思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指明了教改方向。笔者在此谈谈自
新课程改革实施业已多年,本人大大小小听了不少种类型、级别的语文课,有市级的,有县级的,校级的最多了。不要说用新课程标准来衡量,就是用老课程标准来衡量,能称得上好课的真是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教师素养普遍不高。  举例来说,有的老师没处理好知识呈现的层次,教学结构相当混乱;有的老师抓不住研讨的重点,游离课文,处处蜻蜓点水;有的老师是抓住重点了,可只擅长机械问答;有的老师口语表达能
现今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从词义解释到未知地点,到未知领域的知识,只要键入关键词,轻敲回车键,网络就会呈现出从几条到几百万条的相关链接,检索十分便捷。于是,身处网络时代的人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有了百度、谷歌,还需要背诵吗?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语文教师必然给予肯定的回答。  诚然,如今需要检索相关资料信息的人,不再需要像以前纸质媒体时代那样皓首穷经地在故纸堆里,翻来检去。但是,网络搜索绝对替代不了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多地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朗读教学,特别是反复诵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反复诵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回旋着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声时,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也就生成了。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在各
儿子五岁,每天从幼儿园回家我都要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今天快乐吗?”他总是脆生生地回答:“很快乐!”很快乐,真好,如果问问自己,今天你快乐吗?也许我会有些迟疑,我不能确定是否快乐,因为单纯的快乐的感觉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家庭、社会责任的增加而渐行渐远……是谁,悄悄地拿走了我的快乐?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交织在一起。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的经历、
摘要:本文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悟性作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即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领悟;在合作讨论中,帮助学生醒悟。笔者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悟性”的重要性,力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发掘学习潜能,增强实践能力,抓住学生心灵的闪光,达到心智的飞跃。  关键词:感悟;领悟;醒悟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
课改以来的小语教材,往往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构成一个在人文主题方面具有共同特色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指导思想。  那么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
摘要:本文结合L大学实际情况,对2017—2019年“双一流”建设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展开分析,探究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学校用好管好“双一流”资金,服务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对策  引言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摘要: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旨在教师通过一系列探索与研究,教学生学会倾听。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儿童思维,使学生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造科学、高效的课堂,矫正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锻炼学生倾听的本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倾听;习惯;养成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