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特色文化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在对外的交流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特色词语的英语翻译的准确与否也是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结合中国特色文化的翻译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宣扬和学习。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语 英语翻译 中国特色英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汉语,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汉语的意义千变万化,很难进行翻译,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障碍,也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本文就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英语翻译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给翻译工作者一些启发,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些绵薄之力。
一、目前在汉语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词语就是那些在意义上能够体现出中国特有的现象和事物的一些特定的词语。这些词语涉及到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词语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中的好多词语都是根据中国目前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不符、有的必须结合国情理解。因此在英译上很难得到符合实际意义又不失中国特色内涵的有效翻译。
1.直接翻译,曲解原意。直译是在不违反语言规则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修辞、形式的一种最直接的翻译方法。然而直译的词语存在大量的不准确的现象,翻译过程中基本都是按照字面意思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完全曲解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导致既不能让外国人理解,也不能让中国人满意,给交流上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比如:“黑孩子”的翻译,在中国的意思是没有户口的孩子,但是如果直接翻译成“black children”在英文的意思就是黑皮肤的孩子,给读者造成了严重困惑。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式英语和中国特色英语也是不同的,中式英语是一些英语的初学者为了便于记忆和学习所产生的不地道、不准确的英语,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有其实际准确的表达方式,只是由于初学者对于英语掌握不够而采取的错误的英语形式,而中国特色英语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汉语翻译成的英语。这两者是不同的,也是在直译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错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混淆。
2.直接意译,丧失风韵。意译的重点不在于形的表达而在于神的相似。它侧重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相似之处,真实准确的表达词语原有的意思。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很多翻译为了避免直译所造成的不准确的问题而选择意译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完全适用,这种方式的使用使得汉语完全丧失了原本的风韵。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诗来说,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有失风韵或者曲解作者的原意,更别说再翻译成英语了。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译,本是作者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句,但是如果按照意译的翻译就成了“for a grander sight,please go up stairs”意思为想要看的广,请上楼。完全丧失了古诗的风韵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形似神离,丢失文化。中国的好多词语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语言的翻译既是沟通和交流,也是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比如京剧、二胡、旗袍、诗、书、礼、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可是这些词语的翻译,由于词语本身的文化底蕴过于浓厚导致翻译形似神离,丢失了原本的文化气韵,比如将京剧翻译成“peking opera”意思为北京歌剧。表面上意思和原意有些相近,但是京剧不是北京独有的戏剧,也在理解上造成了误差。把中国的文化丢弃了,只是把京剧翻译成一种歌剧。
二、结合中国特色选择翻译方式
如何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是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国情文化较为复杂,很难进行翻译,翻译和新闻工作者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去改善,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对中国国情不了解,仍然出现纰漏,而且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没有固定的或者准确的套路去拿来套用进行翻译。所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特别的词语选取特别的翻译方式,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完全展现,但是也能够避免由于翻译造成的沟通障碍,下面是具体的几种翻译方式:
1.直译加注释方式使翻译更为准确。直译加注释即是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后面加上解释或者注释兴致的词语,标明该词语的多种用法,象征含义和在本文中采取的意思。解释性翻译弥补了完全直译或者完全音译造成的信息理解性、传递性、以及可接受性差的缺点,同时兼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是翻译中值得选取的良好方式。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加大了翻译的工作量但是,确保了词语翻译的准确性。比如在“black children”的后面加上英文注释,解释一下这里是用作没有户口的孩子的意思,这样既直接翻译不丢失中国特色,又加注释不丢失本来含义。
2.采用复合式翻译使翻译更有韵味。古诗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古诗也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古诗,古诗的翻译生硬造成了中国的文化丧失了原本的内涵和美感。虽然不能完全的将古诗翻译出来,但是可以采取复合式翻译的方式,将古诗的句子进行拓展,并且附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尽量将古诗的风韵展现出来。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采用原来生硬的翻译方式而变成“Ascend another storey to have a further sight retrospect and prospect”如此翻译相比之下就不那么生硬,可以稍有韵味的传达古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英文和中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语序上能够调整。所以,在语序上把原来生硬的翻译进行调整,同样能使得文章更具有古诗韵味。
3.采用音译方式,保留中国文化。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为依据的方式,一般就是根据汉语中的发音,在英语中寻找与之相似的发音进行代替的翻译方式,在翻译中国特色的词语的过程中,这种翻译方式十分常见,这种方式的翻译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中国特色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出来,在必要的时候或者涉及到中国特色语言难以翻译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翻译方式。例如“功夫”和“福娃”这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不用特别翻译,直接翻译为“gongfu”和“fuwa”,既传达了语言含义又不破坏语言环境,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种方式目前还很难被所有外国人接受,还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它、接受它。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中国的文化也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翻译,翻译的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翻译水平,由于文化的渗透还不是很深,导致有些词语的翻译还不能达到尽善尽美,还需要翻译工作者切身的将自己融入到中国特色的文化中,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宣扬中国文化。相信只要结合中国特色,善于创新、不断完善,肯定会使得翻译更加中国化,也会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光鲍.明捷.中国特色政治经济词汇英译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2]葛阳,小佳.生态视角下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学园.2014(9).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语 英语翻译 中国特色英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基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来学习汉语,然而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汉语的意义千变万化,很难进行翻译,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障碍,也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带来不便,本文就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的英语翻译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给翻译工作者一些启发,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一些绵薄之力。
一、目前在汉语翻译上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词语就是那些在意义上能够体现出中国特有的现象和事物的一些特定的词语。这些词语涉及到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和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这些词语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中的好多词语都是根据中国目前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而产生的,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有的一词多义、有的实际意义和字面意义不符、有的必须结合国情理解。因此在英译上很难得到符合实际意义又不失中国特色内涵的有效翻译。
1.直接翻译,曲解原意。直译是在不违反语言规则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既保留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原文修辞、形式的一种最直接的翻译方法。然而直译的词语存在大量的不准确的现象,翻译过程中基本都是按照字面意思生搬硬套,有的甚至完全曲解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导致既不能让外国人理解,也不能让中国人满意,给交流上造成了很大的误区。比如:“黑孩子”的翻译,在中国的意思是没有户口的孩子,但是如果直接翻译成“black children”在英文的意思就是黑皮肤的孩子,给读者造成了严重困惑。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式英语和中国特色英语也是不同的,中式英语是一些英语的初学者为了便于记忆和学习所产生的不地道、不准确的英语,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有其实际准确的表达方式,只是由于初学者对于英语掌握不够而采取的错误的英语形式,而中国特色英语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汉语翻译成的英语。这两者是不同的,也是在直译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错误,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混淆。
2.直接意译,丧失风韵。意译的重点不在于形的表达而在于神的相似。它侧重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相似之处,真实准确的表达词语原有的意思。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很多翻译为了避免直译所造成的不准确的问题而选择意译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完全适用,这种方式的使用使得汉语完全丧失了原本的风韵。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古诗来说,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有失风韵或者曲解作者的原意,更别说再翻译成英语了。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译,本是作者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句,但是如果按照意译的翻译就成了“for a grander sight,please go up stairs”意思为想要看的广,请上楼。完全丧失了古诗的风韵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3.形似神离,丢失文化。中国的好多词语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语言的翻译既是沟通和交流,也是文化的宣传和学习。比如京剧、二胡、旗袍、诗、书、礼、乐等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可是这些词语的翻译,由于词语本身的文化底蕴过于浓厚导致翻译形似神离,丢失了原本的文化气韵,比如将京剧翻译成“peking opera”意思为北京歌剧。表面上意思和原意有些相近,但是京剧不是北京独有的戏剧,也在理解上造成了误差。把中国的文化丢弃了,只是把京剧翻译成一种歌剧。
二、结合中国特色选择翻译方式
如何翻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是一直以来是翻译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国情文化较为复杂,很难进行翻译,翻译和新闻工作者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去改善,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因为对中国国情不了解,仍然出现纰漏,而且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没有固定的或者准确的套路去拿来套用进行翻译。所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特色,特别的词语选取特别的翻译方式,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完全展现,但是也能够避免由于翻译造成的沟通障碍,下面是具体的几种翻译方式:
1.直译加注释方式使翻译更为准确。直译加注释即是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后面加上解释或者注释兴致的词语,标明该词语的多种用法,象征含义和在本文中采取的意思。解释性翻译弥补了完全直译或者完全音译造成的信息理解性、传递性、以及可接受性差的缺点,同时兼顾了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是翻译中值得选取的良好方式。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加大了翻译的工作量但是,确保了词语翻译的准确性。比如在“black children”的后面加上英文注释,解释一下这里是用作没有户口的孩子的意思,这样既直接翻译不丢失中国特色,又加注释不丢失本来含义。
2.采用复合式翻译使翻译更有韵味。古诗的翻译一直是翻译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古诗也是中国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古诗,古诗的翻译生硬造成了中国的文化丧失了原本的内涵和美感。虽然不能完全的将古诗翻译出来,但是可以采取复合式翻译的方式,将古诗的句子进行拓展,并且附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尽量将古诗的风韵展现出来。例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采用原来生硬的翻译方式而变成“Ascend another storey to have a further sight retrospect and prospect”如此翻译相比之下就不那么生硬,可以稍有韵味的传达古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英文和中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语序上能够调整。所以,在语序上把原来生硬的翻译进行调整,同样能使得文章更具有古诗韵味。
3.采用音译方式,保留中国文化。音译是一种以原语言为依据的方式,一般就是根据汉语中的发音,在英语中寻找与之相似的发音进行代替的翻译方式,在翻译中国特色的词语的过程中,这种翻译方式十分常见,这种方式的翻译可以活灵活现的将中国特色文化原汁原味的展现出来,在必要的时候或者涉及到中国特色语言难以翻译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这种翻译方式。例如“功夫”和“福娃”这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不用特别翻译,直接翻译为“gongfu”和“fuwa”,既传达了语言含义又不破坏语言环境,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种方式目前还很难被所有外国人接受,还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影响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它、接受它。
中华文化,渊远流长,随着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提升,中国的文化也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翻译,翻译的准确与否也直接影响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目前的翻译水平,由于文化的渗透还不是很深,导致有些词语的翻译还不能达到尽善尽美,还需要翻译工作者切身的将自己融入到中国特色的文化中,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宣扬中国文化。相信只要结合中国特色,善于创新、不断完善,肯定会使得翻译更加中国化,也会使得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光鲍.明捷.中国特色政治经济词汇英译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2]葛阳,小佳.生态视角下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学园.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