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小学生习作的套路化现象日益严重。要避免学生习作的套路化现象,需要教师从选材能力和表达情感两方面入手,通过设置有效的习作指导,使学生有的可写,写出真情。
关键词:习作教学;套路化;教师指导
一、缘起
对小学生习作套路化的认识源于我的教学实践。在一堂习作教学课上,我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三打白骨精”,并指导他们据此习作。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然而收回的学生习作却千篇一律:开篇交代起因,然后平铺直叙地介绍游戏过程,再以“游戏很有意义”结尾。例如:
今天,杨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三打白骨精”。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游戏有唐僧,有白骨精,有孙悟空。然后孙悟空吃白骨精,白骨精吃唐僧,唐僧管孙悟空。如果你输了,就要给赢的人鞠一个躬。
杨老师先叫了几个同学上去表演了一下,然后大家就可以玩游戏了。我们玩呀玩,一直玩到下课,真开心呀!
我感觉这个游戏能锻炼我们的反应,很有意义,我很喜欢它。
本来活泼的游戏过程,在学生笔下却像脱水蔬菜般干瘪无味;儿童习作本该天真有趣,我眼前的习作却通篇套路,陈旧乏味,读来令人厌倦。这是为什么?
二、习作套路化从何而来
经过分析,我总结出小学生习作套路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选材能力弱,学生构思时找不到可写的材料,也缺乏自主表达的情感,一番搜肠刮肚之下终无所获,于是不得不以套话充数。二是学生虽有的可写,也具备情感体验,但考虑到教师、家长、阅卷人的阅读喜好,便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代之以“收获”“意义”等套话,以期做到所谓的“拔高”“有深度”。
习作时仿照套路,能快速形成结构较为完整、易于应对考核的模式化文章。对于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捷径,学生尝到甜头后便往往用这种方法应对习作任务。但套路化习作也省略了大量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得不到思维的锻炼,还将丧失对习作和自主思考的兴趣,代价是沉重的。
三、如何避免习作套路化
通过反思,我发现教学指导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我让学生以做游戏为主题进行习作,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选材深入思考。学生选材能力弱的问题没有解决。其次,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于是学生便“游戏归游戏,作文归作文”——玩得热情高涨,动笔时依旧按照套路来,并不会下功夫思考如何描写,更不知道要抓什么重点,造就了“广而泛”的作文。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游戏结束后,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提问:“刚才的游戏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比如这个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玩的时候你有什么体验?你们的战况如何?请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告诉大家,注意,要用自己的话体现出‘有意思’。”学生们踊跃发言,我对每个人的发言做了针对性的点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围绕刚才的游戏写作文,你觉得都有哪些可写的地方?想到一点就说一点,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学生回答:“我可以写我同桌好笑的样子。”有的回答:“我输了,我想写自己的感受。”还有更多不同的回答。我把这些小点一一做了板书。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我期望引导学生发现游戏过程中的可写之处,并引导他们围绕其进行具体描写,以充分体现游戏的有趣。
最后我问:“做完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听到学生们又按“这个游戏能够锻炼我们的……很有意义”的套路回答,我立刻提示:“讲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咱们不说套话。老师希望听到你们真实的想法。看(手指黑板),刚才大家不是都说得很好吗?”孩子们显得有些惊讶,随即纷纷举手发言。我趁热打铁:“把你们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吧!玩得快乐就用文字表达快乐,感到有趣就用文字表达有趣,让我们通过读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感受!”学生们立刻动起了笔。
作文指导的效果很令人满意,套话不见了,眼前呈现出一篇篇鲜活灵动、充满童真的文字!例如下面这篇:
玩“三打白骨精”有感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玩了这样一个游戏,叫“三打白骨精”。
老师先将规则告诉我们,规则跟石头、剪刀、布差不多,有三种出拳方式,就是仿照《三打白骨精》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白骨精常做的动作。然后请了两位女同学上来演示。这两个女同学玩了两次,最后也没分出是胜还是负,这更加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玩这个游戏了。最后一局她们终于决出了胜负,其中输的一方要给赢的一方鞠躬。
老师要求我们同桌一起玩,我就和蔡宇桐一起玩。第一次我出孙悟空,他出白骨精。他输了,所以要给我鞠一躬。我的自信提高了,他却急得面红耳赤,我在一旁高兴地直笑。不一会儿,几十局下来,结果我赢的比他多。我高兴地恨不得跳起来,他气得好像头上冒了一团火,不服气地说:“有本事就再来!”可是下课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停下来,但是心还在游戏上!
我玩得很高兴,希望下次能再玩更多的游戏!
四、总结
要避免学生习作套路化,先要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使其有话可说,不致用套话凑字数;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表达情感,让学生胸中满溢的真情自然地从笔端流泻,而非生硬地照搬习作套路。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套路化的现象是可以消
除的。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习作教学;套路化;教师指导
一、缘起
对小学生习作套路化的认识源于我的教学实践。在一堂习作教学课上,我安排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三打白骨精”,并指导他们据此习作。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然而收回的学生习作却千篇一律:开篇交代起因,然后平铺直叙地介绍游戏过程,再以“游戏很有意义”结尾。例如:
今天,杨老师教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三打白骨精”。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游戏有唐僧,有白骨精,有孙悟空。然后孙悟空吃白骨精,白骨精吃唐僧,唐僧管孙悟空。如果你输了,就要给赢的人鞠一个躬。
杨老师先叫了几个同学上去表演了一下,然后大家就可以玩游戏了。我们玩呀玩,一直玩到下课,真开心呀!
我感觉这个游戏能锻炼我们的反应,很有意义,我很喜欢它。
本来活泼的游戏过程,在学生笔下却像脱水蔬菜般干瘪无味;儿童习作本该天真有趣,我眼前的习作却通篇套路,陈旧乏味,读来令人厌倦。这是为什么?
二、习作套路化从何而来
经过分析,我总结出小学生习作套路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选材能力弱,学生构思时找不到可写的材料,也缺乏自主表达的情感,一番搜肠刮肚之下终无所获,于是不得不以套话充数。二是学生虽有的可写,也具备情感体验,但考虑到教师、家长、阅卷人的阅读喜好,便不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代之以“收获”“意义”等套话,以期做到所谓的“拔高”“有深度”。
习作时仿照套路,能快速形成结构较为完整、易于应对考核的模式化文章。对于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较弱的小学生而言,“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捷径,学生尝到甜头后便往往用这种方法应对习作任务。但套路化习作也省略了大量的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得不到思维的锻炼,还将丧失对习作和自主思考的兴趣,代价是沉重的。
三、如何避免习作套路化
通过反思,我发现教学指导中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我让学生以做游戏为主题进行习作,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选材深入思考。学生选材能力弱的问题没有解决。其次,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于是学生便“游戏归游戏,作文归作文”——玩得热情高涨,动笔时依旧按照套路来,并不会下功夫思考如何描写,更不知道要抓什么重点,造就了“广而泛”的作文。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游戏结束后,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而是提问:“刚才的游戏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比如这个游戏的过程是怎样的?玩的时候你有什么体验?你们的战况如何?请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告诉大家,注意,要用自己的话体现出‘有意思’。”学生们踊跃发言,我对每个人的发言做了针对性的点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围绕刚才的游戏写作文,你觉得都有哪些可写的地方?想到一点就说一点,不必面面俱到。”有的学生回答:“我可以写我同桌好笑的样子。”有的回答:“我输了,我想写自己的感受。”还有更多不同的回答。我把这些小点一一做了板书。
通过设置以上问题,我期望引导学生发现游戏过程中的可写之处,并引导他们围绕其进行具体描写,以充分体现游戏的有趣。
最后我问:“做完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听到学生们又按“这个游戏能够锻炼我们的……很有意义”的套路回答,我立刻提示:“讲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咱们不说套话。老师希望听到你们真实的想法。看(手指黑板),刚才大家不是都说得很好吗?”孩子们显得有些惊讶,随即纷纷举手发言。我趁热打铁:“把你们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吧!玩得快乐就用文字表达快乐,感到有趣就用文字表达有趣,让我们通过读你的文章,体会你的感受!”学生们立刻动起了笔。
作文指导的效果很令人满意,套话不见了,眼前呈现出一篇篇鲜活灵动、充满童真的文字!例如下面这篇:
玩“三打白骨精”有感
在今天的作文课上,我们玩了这样一个游戏,叫“三打白骨精”。
老师先将规则告诉我们,规则跟石头、剪刀、布差不多,有三种出拳方式,就是仿照《三打白骨精》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唐僧、孙悟空、白骨精常做的动作。然后请了两位女同学上来演示。这两个女同学玩了两次,最后也没分出是胜还是负,这更加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玩这个游戏了。最后一局她们终于决出了胜负,其中输的一方要给赢的一方鞠躬。
老师要求我们同桌一起玩,我就和蔡宇桐一起玩。第一次我出孙悟空,他出白骨精。他输了,所以要给我鞠一躬。我的自信提高了,他却急得面红耳赤,我在一旁高兴地直笑。不一会儿,几十局下来,结果我赢的比他多。我高兴地恨不得跳起来,他气得好像头上冒了一团火,不服气地说:“有本事就再来!”可是下课了,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停下来,但是心还在游戏上!
我玩得很高兴,希望下次能再玩更多的游戏!
四、总结
要避免学生习作套路化,先要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使其有话可说,不致用套话凑字数;其次还要引导学生充分体味、表达情感,让学生胸中满溢的真情自然地从笔端流泻,而非生硬地照搬习作套路。通过有效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套路化的现象是可以消
除的。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