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新精神、实现课程标准理念的基础。新课改以来,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课堂中的有效互动让每个师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特殊才能、个性差异都获得了肯定和尊重。
然而,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对教学互动的必要性普遍达成了共识,在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互动的实际操作效果却常常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在一些互动徒具外在形式而不具内在实质。这些互动看似营造出了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师生思想交流对话的积极性,如从深层次剖析,却大多属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缺乏学生思想悟性的深度参与。尽管这样的互动热闹非凡,其教学效果却乏善可陈。
笔者认为,学生深度参与是教学互动的关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可以从明确互动的宗旨、改善互动的方式、探求学生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的互动效应、合理安排互动的教学流程、变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互动的宗旨。教学互动的宗旨是真知、真行和真用的合一,其宗旨的实现离不开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情感催生情感、用体验催生体验。由此看来,教学互动的理想境界非借助学生的深度参与而不能达成,学生借助深度参与的力量会明白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和该学到什么程度。
第二,改善互动的方式。真正意义的互动不仅能够建立起教材、教师、学生的密切关系,而且还能够让教材、教师、学生的的思路运转联成一条线和形成交叉点。正是凭借联成的那条线和形成的交叉点,教学互动才能够开放有序地运转,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尽情呈现,教师智慧才能尽情展现灵巧与脱俗,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培育才会尽情出现。教学互动由此形成新颖别致、意趣横生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延续、场境延展和思维深化既有可能形成重叠,又有可能形成交叉,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形成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之间的互动效应。一般而言,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的关系是恰当配合和相互推动。什么样的参与活动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参与效果,参与活动的恰到好处必然促成参与效果恰抵佳境,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教学互动不断出现美妙图景。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之间应有的平衡是复杂心智的合成,发乎心理诉求,成于性情推动,说到底是把教材的内容实质、教学的活动本质和学生的禀赋气质巧妙融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有机又有序的课堂对话情境。
第四,改变课堂教学流程。一些教师习惯按既定的教学流程去展开教学互动,由此导致的互动往往使学生参与起来十分被动,课堂教学活动简化成你问我答的“流水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到郁闷至极、百无聊赖。克服上述被动状况的法宝是提供各式各样的话题,既保持开放的视域,又维系思维的联系。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流程要尽可能减少前期预设,增加课堂生成,衍生课堂生成的有机统一性。所以,教学互动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不是预先安排好的刚性活动流程,而是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形成的择机而动、灵活生成。
第五,变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教学互动所要求的评价方式一改既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学为重心的思想倾向,而把关注的焦点聚集于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这样的教学所展开的交往是师生性情气质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帮助,所呈现的互动是师生思想行为的相互暗示和彼此激励,所渴盼的评价方式是评判师生心灵诉求能否得到满足,所有这一切莫不依赖学生的深度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必须借助学生的深度参与来推动交往互动的完成。学生的深度参与能够让交往互动以高速度、快节奏和高效率的方式运转。在这一运转过程中,教学互动的信息含量和信息价值会明显增强,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会显著改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以什么姿态参与,在什么场合参与,以什么方式参与,抱什么目的参与,都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成竹在胸。课堂教学的互动在什么时间进行,以什么行为互动,以什么过程互动,都要求教师通盘考虑、运筹帷幄。学生的深度参与能否直接或间接推动教学互动的展开,提升互动的品质,改善互动的效果,都要求教师了然于胸、心知肚明。所以,成熟的教师还需要做到盘活教材、教法、学生、教学过程,确保学生以深度参与的姿态和行为推动教学互动的展开。(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
然而,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对教学互动的必要性普遍达成了共识,在教学实践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互动的实际操作效果却常常不容乐观。其突出表现在一些互动徒具外在形式而不具内在实质。这些互动看似营造出了师生多边互动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师生思想交流对话的积极性,如从深层次剖析,却大多属为交往而交往、为互动而互动,缺乏学生思想悟性的深度参与。尽管这样的互动热闹非凡,其教学效果却乏善可陈。
笔者认为,学生深度参与是教学互动的关键。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可以从明确互动的宗旨、改善互动的方式、探求学生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的互动效应、合理安排互动的教学流程、变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互动的宗旨。教学互动的宗旨是真知、真行和真用的合一,其宗旨的实现离不开用智慧催生智慧、用情感催生情感、用体验催生体验。由此看来,教学互动的理想境界非借助学生的深度参与而不能达成,学生借助深度参与的力量会明白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和该学到什么程度。
第二,改善互动的方式。真正意义的互动不仅能够建立起教材、教师、学生的密切关系,而且还能够让教材、教师、学生的的思路运转联成一条线和形成交叉点。正是凭借联成的那条线和形成的交叉点,教学互动才能够开放有序地运转,教材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才能尽情呈现,教师智慧才能尽情展现灵巧与脱俗,学生潜能的发掘与培育才会尽情出现。教学互动由此形成新颖别致、意趣横生的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延续、场境延展和思维深化既有可能形成重叠,又有可能形成交叉,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形成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之间的互动效应。一般而言,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的关系是恰当配合和相互推动。什么样的参与活动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参与效果,参与活动的恰到好处必然促成参与效果恰抵佳境,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教学互动不断出现美妙图景。学生的参与活动和参与效果之间应有的平衡是复杂心智的合成,发乎心理诉求,成于性情推动,说到底是把教材的内容实质、教学的活动本质和学生的禀赋气质巧妙融合在一起,进而成为有机又有序的课堂对话情境。
第四,改变课堂教学流程。一些教师习惯按既定的教学流程去展开教学互动,由此导致的互动往往使学生参与起来十分被动,课堂教学活动简化成你问我答的“流水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觉到郁闷至极、百无聊赖。克服上述被动状况的法宝是提供各式各样的话题,既保持开放的视域,又维系思维的联系。由此形成的课堂教学流程要尽可能减少前期预设,增加课堂生成,衍生课堂生成的有机统一性。所以,教学互动要求的课堂教学流程不是预先安排好的刚性活动流程,而是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形成的择机而动、灵活生成。
第五,变革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教学互动所要求的评价方式一改既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学为重心的思想倾向,而把关注的焦点聚集于学生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这样的教学所展开的交往是师生性情气质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帮助,所呈现的互动是师生思想行为的相互暗示和彼此激励,所渴盼的评价方式是评判师生心灵诉求能否得到满足,所有这一切莫不依赖学生的深度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必须借助学生的深度参与来推动交往互动的完成。学生的深度参与能够让交往互动以高速度、快节奏和高效率的方式运转。在这一运转过程中,教学互动的信息含量和信息价值会明显增强,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会显著改善,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将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以什么姿态参与,在什么场合参与,以什么方式参与,抱什么目的参与,都要求教师心中有数、成竹在胸。课堂教学的互动在什么时间进行,以什么行为互动,以什么过程互动,都要求教师通盘考虑、运筹帷幄。学生的深度参与能否直接或间接推动教学互动的展开,提升互动的品质,改善互动的效果,都要求教师了然于胸、心知肚明。所以,成熟的教师还需要做到盘活教材、教法、学生、教学过程,确保学生以深度参与的姿态和行为推动教学互动的展开。(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