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把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而二十一世纪又是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信息技术与小语整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在我们的小语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很难真切地感受到,但是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孩子近距离地感受文本的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重视形象感染,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挥协协同作用。而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和演示效果,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在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录象,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国际人物维和”录象,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开启了心智,教师随即抛置疑问:“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创作(设计幻灯片、画图等,构建心中的和平蓝图,书写和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监控功能,掌握学生创作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几分钟后,学生思维跃于电脑屏幕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创意。这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生命活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仅充分理解语了言文字的内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语整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技术融声、光、情、景为一体,能借助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能冲破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扩大学生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所以,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如《秋天的雨》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十多张关于秋天花儿、水果等诱人图片,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那么,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因为学生根据图文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所以,写起话来真是轻而易举: “它把红色给了大枣,颗颗大枣就像一个个小铃铛,摇呀摇,摇出了秋天的喜讯。”——毛玉阁
“它把紫红色跟了高粱,高粱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张思佳
它把红色给了高粱高粱像燃烧的火把,把丰收的道路照亮。——郭红月
它把黄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铃铛,摇呀摇,摇来了秋天的喜讯。——毛玉阁
它把黄色给了鸭梨,黄黄的鸭梨就像一个个小铃铛,唱呀唱呀,唱出了秋天的歌谣。——郭涤凡
它把黄色给了橘子,黄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球,滚呀滚呀,滚出了秋天的凉爽。——王瑞哲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同学们张张笑脸,笑呀笑呀,笑出了秋天的喜悦。——王国森
它把翠绿色给了葡萄,翠绿的葡萄像翡翠,在树枝上闪呀闪呀,闪出了秋天的丰收。——曹原
……
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激起孩子们内心巨大的潜能,能够挖掘出孩子们内心不曾预约的精彩来。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新颖而独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信息技术与小语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补续想象力。
补续想象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补续想象能够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技巧等都有帮助。对于一堂课,老师往往要依托文本,结合自身的体验,不断地去寻找、挖掘“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如《风筝》一课就有许多空白点值得挖掘,透过这些空白点能够找到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文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于是,我提议续写风筝,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此时,看着大屏幕上的这张引人深思的图片,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们看见“幸福鸟”挂在水磨坊的大树上,于是,他们齐心协力,把“幸福鸟”取了下来,这时,孩子们的脸上多云转晴,拿着风筝到田野上,把绳子挂好后,风筝再次飞起,田野上的欢声笑语连绵不断。——毛玉阁
到了水磨坊,他们找到了“幸福鸟”,又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风筝又找到了,伤心的是风筝湿了,他们照着又做了一个,叫“克隆幸福鸟”。——岳怡飞
到了水磨坊,他们看到“幸福鸟”在房子上乱飞,飞了几圈后,“幸福鸟”被风吹到了村子里,他们变跟着“幸福鸟”回到了村子,他们大惊失色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平静了。——吴可心
风停了,可是“幸福鸟”还没有找到,忽然,一只养从这里经过,背上驮着“幸福鸟”,他们高兴极了,忙把“幸福鸟”拿了下来,便又欢天喜地地放起了风筝。——曹原
他们带着希望飞快地跑到了那里,向磨坊主说明了情况,磨坊主被感动了,决定帮助大家找,大家齐心协力,找呀找呀,终于在水磨坊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找到了他们的“幸福鸟”,他们谢过磨坊主,来到田野上继续放起风筝,田野里飘荡着他们的歌声。——袁双凤
他们到处找都没有找到,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忽然看到“幸福鸟”就挂在家门口的树枝上,他们把风筝够下来后,把线接好,又开心地放起了风筝。——张思佳
……
看了孩子们的续写,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丰富了,大部分孩子还是希望“幸福鸟”能够被找回来,可见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天真。他们都能透过这张引人遐想的图画来构建自己心中的美丽风筝。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优化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将会培养出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与小语整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路。
在我们的小语课文中,有很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我们很难真切地感受到,但是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帮助孩子近距离地感受文本的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重视形象感染,使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挥协协同作用。而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动态的特点和演示效果,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在讲《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看伊拉克战争录象,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情感得以深化。此时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国际人物维和”录象,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开启了心智,教师随即抛置疑问:“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进行创作(设计幻灯片、画图等,构建心中的和平蓝图,书写和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监控功能,掌握学生创作情况,并进行个别指导。几分钟后,学生思维跃于电脑屏幕上,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创意。这都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生命活力,运用这样的技术,不仅充分理解语了言文字的内涵,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小语整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将通过观察所得到的表象和已掌握的知识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再造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教学中创设想象情境,就是加强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信息技术融声、光、情、景为一体,能借助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形成坚实的想象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能冲破时空限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扩大学生直接经验范围,形象具体地表达教学内容,反映事物的固有属性,所以,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飞跃。
如《秋天的雨》一课,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十多张关于秋天花儿、水果等诱人图片,结合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那么,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因为学生根据图文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所以,写起话来真是轻而易举: “它把红色给了大枣,颗颗大枣就像一个个小铃铛,摇呀摇,摇出了秋天的喜讯。”——毛玉阁
“它把紫红色跟了高粱,高粱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张思佳
它把红色给了高粱高粱像燃烧的火把,把丰收的道路照亮。——郭红月
它把黄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铃铛,摇呀摇,摇来了秋天的喜讯。——毛玉阁
它把黄色给了鸭梨,黄黄的鸭梨就像一个个小铃铛,唱呀唱呀,唱出了秋天的歌谣。——郭涤凡
它把黄色给了橘子,黄黄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球,滚呀滚呀,滚出了秋天的凉爽。——王瑞哲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同学们张张笑脸,笑呀笑呀,笑出了秋天的喜悦。——王国森
它把翠绿色给了葡萄,翠绿的葡萄像翡翠,在树枝上闪呀闪呀,闪出了秋天的丰收。——曹原
……
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这种魅力能够激起孩子们内心巨大的潜能,能够挖掘出孩子们内心不曾预约的精彩来。我发现孩子们的语言新颖而独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三、信息技术与小语的整合,培养学生的补续想象力。
补续想象就是对语言文字的“艺术空白”进行想象填补,或对言犹未尽的语段结尾进行想象延续。补续想象能够培养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技巧等都有帮助。对于一堂课,老师往往要依托文本,结合自身的体验,不断地去寻找、挖掘“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如《风筝》一课就有许多空白点值得挖掘,透过这些空白点能够找到课文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文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于是,我提议续写风筝,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此时,看着大屏幕上的这张引人深思的图片,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
他们看见“幸福鸟”挂在水磨坊的大树上,于是,他们齐心协力,把“幸福鸟”取了下来,这时,孩子们的脸上多云转晴,拿着风筝到田野上,把绳子挂好后,风筝再次飞起,田野上的欢声笑语连绵不断。——毛玉阁
到了水磨坊,他们找到了“幸福鸟”,又高兴又伤心,高兴的是风筝又找到了,伤心的是风筝湿了,他们照着又做了一个,叫“克隆幸福鸟”。——岳怡飞
到了水磨坊,他们看到“幸福鸟”在房子上乱飞,飞了几圈后,“幸福鸟”被风吹到了村子里,他们变跟着“幸福鸟”回到了村子,他们大惊失色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平静了。——吴可心
风停了,可是“幸福鸟”还没有找到,忽然,一只养从这里经过,背上驮着“幸福鸟”,他们高兴极了,忙把“幸福鸟”拿了下来,便又欢天喜地地放起了风筝。——曹原
他们带着希望飞快地跑到了那里,向磨坊主说明了情况,磨坊主被感动了,决定帮助大家找,大家齐心协力,找呀找呀,终于在水磨坊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找到了他们的“幸福鸟”,他们谢过磨坊主,来到田野上继续放起风筝,田野里飘荡着他们的歌声。——袁双凤
他们到处找都没有找到,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忽然看到“幸福鸟”就挂在家门口的树枝上,他们把风筝够下来后,把线接好,又开心地放起了风筝。——张思佳
……
看了孩子们的续写,发现孩子们的想象力可丰富了,大部分孩子还是希望“幸福鸟”能够被找回来,可见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纯洁、天真。他们都能透过这张引人遐想的图画来构建自己心中的美丽风筝。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优化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将会培养出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