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学课的品质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h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山区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和经验。“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三品课堂”引领全区课改工作向更深处发展,课堂三品化的过程也成为全区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历程。要打造小学科学学科的品质课堂,让每一堂课都具有内质,耐得起细细品味,必然要归结到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归结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归结到教学是否有效的范畴中来。下面以港下实验小学尤春来老师的《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为例,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 科学探究:品质课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转变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国外有名谚语说:“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做,能够理解。”教育心理学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学生也更乐意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科学课程标准还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比如,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简单的问题,作出相关的研究计划,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资料,运用证据和科学知识建构解释,与他人交流研究方法、数据和解释等等。
  品质课堂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教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探究,包括对学生的实验前指导,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尤老师用了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教学中关注到每组学生每个孩子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维的深刻性。
  二、 思维生长:品质课堂的教学追求
  学生每天都在忙于学习,他们会处理和组织来源众多的信息,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学习,从电视、书籍、网络等各种资源中学习,而并不只是从学校中、教师那里、教科书上获得知识。因此他们在进入科学课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往往是割裂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天真的,与客观的科学观点尚存在有不小的出入。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及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充分的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以促成其认知的提升。
  尤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梯度的创设,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和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材料,为学生思维的生成搭好跳板。
  经常有老师纳闷,学生在表述当下正在进行的观察或实验的时候,往往会歪曲事实,捏造数据等。原因就在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所信仰的观点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观察,影响他们选择、描述和组织信息,甚至限制他们的基本逻辑判断。因此,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重新审视那些天真的想法和半知半解的知识,引发他们更全面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他们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不触及学生深刻思维的教学,就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的追求应在于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需要自由想象发挥的空间,学生更喜欢思维碰撞激荡的课堂。
  三、 脚手支架:品质课堂的教师存在
  “教师要少说一点,要多留给学生机会。”这是我个人对科学教师反复提出的要求。在这里我借用“脚手支架”这个词来描述品质课堂中的教师存在。忽然想到这样的比喻,一是因为脚手支架是建造建筑物必须要用到的一种装备,主要提供帮助和支持作用,正如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一般。另一层意思是:当建筑物建好后,需要拆去搭建的支架,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也要逐渐拆除和淡出。教师教学艺术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知道何时为学生提供“脚手支架”式的支持,知道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搭建成本最低的支架(降低成本、便于日后拆除)。
  如前所述,转变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教师,更多的时候是教师怎样的教决定了学生怎样学。细化到科学课中教师的脚手支架作用,我感觉要贯彻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最大帮助原则,二是最少介入原则。
  最大帮助原则的意思是教师要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上多下功夫,着力于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有可能产生的新问题。教师所提供的最大帮助,有时发生在课堂之前,有时发生在课堂之中,也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后。
  在关于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环节上。学生依据生活常识感觉是导体,但在利用简单的检测器检测中却“并不导电”,形成一个经验和现象的矛盾点,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利用验电球,证实了人体确实是导体。继而让学生对水、泥土、植物枝条进行检测。这样的设计,不但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更牢牢地集中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思维的碰撞。这就是课堂之中的最大帮助,是学生最需要的指导。
  最少介入原则的意思是科学教师要尽可能少的干涉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学过程的行进是“流畅”与“滞碍”的。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一般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因而必然是一个“流畅-滞碍-流畅”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轻率的介入都有可能破坏学生认知的进程。很多老师总是喜欢看到课的“流畅性”而惧怕“滞碍”,因此急于介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给人的感觉是,这位教师没有耐性,缺乏镇定。品质课堂不是没有问题的课堂,甚至恰恰相反。当学生没有“问题”时,那你的教学就可能有问题。
  有人说,科学课只是科学课,不要赋予它太多太多,让它承载太重太重的压力。我感觉,科学课毕竟是科学课,应当担负起它应有的课程责任。我希望尤老师更多的应该思考如何让自己下面的每一堂课成为有品质的课,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让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一次又一次的转变过程中不断超越,永不停止!
  (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210013)
其他文献
摘要: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建设和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课程开发仅仅是专家的事,是自上而下的,开发校本课程会挤压必修课的时间,实施校本课程会对学校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伪命题,学校的“多样化”,必然要有课程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学校实现特色化,就会实现最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校本课程;“伪命题”;特色化;
脚印是思想的符号。不同校长的教育思想有异,其行走方式就不一样,留下的脚印也不相同。胸怀着美好办学理想和独特教育思想的校长,总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特有的行走脚印,将理想和思想一步步地化作现实的、美丽的教育画卷。  让历史群贤重返襟江校园  ——开放式校史文化园的故事  2010年襟江小学建校150周年。校庆活动要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大家讨论时说到了很多——编一本校史书、建一个校史馆、演一台校庆节目、编一
杨孝如 突出基础性、启蒙性,弘扬化学课  程的基本价值  倪 娟 科学素养 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  蒋莉莉 构建“多重对话”的阅读情境  郭志明 在践行中引领 在引领中推进  张学慧 卢新建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  校课程实践  孙国平 杨孝如  “让勤中人仰起头走路”  孙国平 展评学习法:勤业中学的课堂密码  徐晓春 我与勤中共成长  谢彩虹 展评学习 播种快乐  丁伟明
张晓东 走向专业自由的教师反思维度与成长路径  杨澄宇 先验评价刍议  彭 钢 加强精品课题建设,转变教育研究方式  蔡守龙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标准》解读  蔡 明 构建“学校湿地文化”的研究  朱文学 课题研究,为学校创造而探索  余多慈 立美修德——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  成尚荣 “立美修德”课题精品特点的体现  成 剑 专题欣赏:让儿童与文化相遇  曹 忠 打造“情
摘要:本文围绕笔者一节公开课,对体育智慧型课堂进行了反思。笔者认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更有实效,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更为恰当,能真正打动学生心灵、激起情感共鸣的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小学体育;智慧课堂;“情、境”交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1-0037-02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智慧课堂离不开情与景的交融,结合学生
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完善人格。童话传导的大多是人类推崇的基本美德,如勤劳、诚信、勇敢、善良、宽容、坚韧等等,走进童话世界,儿童会情不自禁地被童话中的人物所吸引,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一、用童话强化儿童勤劳的习惯  乌申斯基说过:“劳动是人类
语文课堂阅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气质?  尼采在《朝霞》前言中说:“语文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是: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安静的氛围,从容的姿态,踏实的行程,让我们能来到“语言本质深处交谈”。让阅读慢下来,过具有咀嚼、品味、沉思、回忆属性和品质的阅读生活,在阅读中仔细揣摩语言,推求语言的意味,累积阅读的愉悦经历与经验,从文字中获得乐趣、意义和成长——这样的品质,正
摘要:当下的德育内容“厚经薄权”使得德育模式不能承受如此之重。在主体性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假”框架限制主体;在活动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大”主题阉割活动;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中,德育内容“空”结构扼杀关心。德育内容本身的理论偏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掺杂着太多的理想主义痕迹。“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命题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修正德育内容表述的偏颇之处。在一定意义上,教会学生社会化就是教学生学会选择。未来的
摘要:共生是建立在对生命关怀和对异者接纳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对话和理性竞争,达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生存状态。在共生理念引领下的课堂教学要扭转忽视生命特性的工具取向,尊重师生生生命活动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强调理解、对话与合作,达成全面的共生理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六个方面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进而构建出符合共生理念、以共生性为典型特征的新型课堂。  关键词
摘要:在文化转型与教育转轨中,名校文化面临着艰难选择。名校文化发展意味着逐步克服文化与人的割裂与对立,形成文化与人的积极互动,促进文化世界与文化生命的同步优化。名校文化发展的深层机制在于办学者自身的文化更新,它迫切要求办学者跳出文化小圈子反观自身,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能力,同时善于捕捉文化冲突中蕴藏的发展契机,处理好文化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调控好稳定与改革的运行节奏。  关键词: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