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人教版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第一单元选取了一部分的《论语》,其中不乏有平等的教育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道义和诚信的阐释、对富贵和贫困的态度等多方面反映孔子哲学思想的论述。无论是教材中课文的注释还是老师手头的教参,或者是市场上流通的各种注解资料,都对教科书中《<论语>选读》部分做了正面积极的解释,认为其表现出来的孔子精神值得颂扬、教育观对当代教育界依然有重要指导意义、人生观对当代学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细细读来,对于里面几则阐释我却不能苟同。
1.在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用了几则的篇幅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思想的途中,遭到了类似于长沮、桀溺、接舆、老丈人等隐士的轻视和不尊重,大家一致的解释是面对无道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依然坚持投身于改变社会的洪流中,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勇于承担的精神。勇于担当是没错,关心社会更是值得肯定,可是如果你关心的社会本身就是天下苍生的一个牢笼,人们生活在其间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可言,这样的关心和担当就是无益的。当孔子周游列国时,正值春秋末期,之前建立的各种奴隶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而孔子却希望靠宣传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他所认为的无道社会,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孔子狭隘的阶级立场和落后的时代观念让他做出了不合时局的行为。维护周礼和奴隶制度,参与所谓的变革本身就是荒谬不经的,又怎能说这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是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秦国、晋国围攻,国家危机四伏时,为了国家的安危和百姓免于遭受战争苦难,挺身而出去游说秦穆公的果敢;是舒赫德面对清朝乾隆年间扼杀创造力、埋没人才的八股文要求改革的呼声;是许渊冲老先生哪怕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传播中华文明的坚守。对于合乎历史潮流的、人民拥护的社会,积极投身,勇于承担才可以是责任。
2.“子曰:‘有教无类。’”按照教科书下面的注解,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大家都理解为孔子没有差别地对待任何一个入学的人,体现了孔子平等的教育观。此注解不够全面、精准。孔子的教育观其实是不平等的,他并没有将女子列入教育对象之内。显然是孔子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怪,这岂不是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违背吗?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参和其他资料都把这句话理解为孔子认为真正的教学是启发式的教学,相对于以往陈旧、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学,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若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那么孔子就再也不教育他了。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很好,学生获得的多,老师教授时也轻松。可实际呢?根据一线老师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经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每个学生在每门功课的资质、天赋不同,又怎么可以用如此硬性、单一的要求来决定自己以后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教育他,来断定这位学生的智商?难道孔子三千弟子人人都能举一反三?
4.“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教材的注解为献其身,理解为孔子强调对君主要忠心,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切被迫的农民起义或走投无路的藩镇反抗或外族入侵已经摇摇欲坠、没有任何活力的汉族都是以下犯上,犯上作乱,都是乱臣贼子。可是对君主难道就真的要绝对的忠心耿耿吗?难道周武王看着商纣王任意杀害良臣,屠杀百姓,他也要忠心吗?如果你的君主是执迷不悟、不辨是非的夫差一样的人,你也要学习伍子胥以死相谏,但最终却不能改变吴国被灭的命运吗?我们当然要爱国,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可是忠于国家,爱国家不等于不理性地爱当时昏聩的政府或者君王,难道当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侵略历史,鼓吹军国主义时,民众也要对他忠心耿耿,甚至为他肝脑涂地吗?所以孔子的这则观点本身就是片面的。在教导学生时,片面强调忠诚,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很多思想,包括教育思想的确对现代社会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是对教材选读当中的几点若不作出正确、合理的理解,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在的时代意义,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接受和传播孔子思想的精华之处。以上内容若有不当,还请教正。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临川二中。
细细读来,对于里面几则阐释我却不能苟同。
1.在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用了几则的篇幅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思想的途中,遭到了类似于长沮、桀溺、接舆、老丈人等隐士的轻视和不尊重,大家一致的解释是面对无道混乱、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依然坚持投身于改变社会的洪流中,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勇于承担的精神。勇于担当是没错,关心社会更是值得肯定,可是如果你关心的社会本身就是天下苍生的一个牢笼,人们生活在其间没有任何的幸福感可言,这样的关心和担当就是无益的。当孔子周游列国时,正值春秋末期,之前建立的各种奴隶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封建制度正在形成,而孔子却希望靠宣传自己的思想来改变他所认为的无道社会,这种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孔子狭隘的阶级立场和落后的时代观念让他做出了不合时局的行为。维护周礼和奴隶制度,参与所谓的变革本身就是荒谬不经的,又怎能说这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什么是责任?责任是烛之武在郑国面临秦国、晋国围攻,国家危机四伏时,为了国家的安危和百姓免于遭受战争苦难,挺身而出去游说秦穆公的果敢;是舒赫德面对清朝乾隆年间扼杀创造力、埋没人才的八股文要求改革的呼声;是许渊冲老先生哪怕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传播中华文明的坚守。对于合乎历史潮流的、人民拥护的社会,积极投身,勇于承担才可以是责任。
2.“子曰:‘有教无类。’”按照教科书下面的注解,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大家都理解为孔子没有差别地对待任何一个入学的人,体现了孔子平等的教育观。此注解不够全面、精准。孔子的教育观其实是不平等的,他并没有将女子列入教育对象之内。显然是孔子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怪,这岂不是和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违背吗?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参和其他资料都把这句话理解为孔子认为真正的教学是启发式的教学,相对于以往陈旧、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学,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若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那么孔子就再也不教育他了。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很好,学生获得的多,老师教授时也轻松。可实际呢?根据一线老师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经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做到举一反三,每个学生在每门功课的资质、天赋不同,又怎么可以用如此硬性、单一的要求来决定自己以后是不是还可以继续教育他,来断定这位学生的智商?难道孔子三千弟子人人都能举一反三?
4.“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教材的注解为献其身,理解为孔子强调对君主要忠心,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一切被迫的农民起义或走投无路的藩镇反抗或外族入侵已经摇摇欲坠、没有任何活力的汉族都是以下犯上,犯上作乱,都是乱臣贼子。可是对君主难道就真的要绝对的忠心耿耿吗?难道周武王看着商纣王任意杀害良臣,屠杀百姓,他也要忠心吗?如果你的君主是执迷不悟、不辨是非的夫差一样的人,你也要学习伍子胥以死相谏,但最终却不能改变吴国被灭的命运吗?我们当然要爱国,要忠于自己的国家,可是忠于国家,爱国家不等于不理性地爱当时昏聩的政府或者君王,难道当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侵略历史,鼓吹军国主义时,民众也要对他忠心耿耿,甚至为他肝脑涂地吗?所以孔子的这则观点本身就是片面的。在教导学生时,片面强调忠诚,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孔子的很多思想,包括教育思想的确对现代社会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但是对教材选读当中的几点若不作出正确、合理的理解,不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和现在的时代意义,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接受和传播孔子思想的精华之处。以上内容若有不当,还请教正。
作者单位:江西抚州市临川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