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源头 “树”立思想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6946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植树问题》一课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典型课例,我也教过多次,但学生的错误依旧不断,这也促使着我再探究竟。通过多次课堂实践及教研组同事们的倾力协助,我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整理。文章从“鱼—渔—喻”的角度,并以《植树问题》一课为例,探讨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分析教材、剖析错误,从教会学生知识到培养学生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 植树问题;两端都种;数学思想
  一、 引子——课材领航,指明方向
  《植树问题》在人教版五上数学广角中,共编排了3个例题、1个练习。例题分别是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两旁)、封闭图形。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经过动手操作、推理得出结论,最后把结论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这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应该有“简单的划归”(化繁为简就是一种简单的化归思想),“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推理”以及“比较”的学习策略等等。
  二、 探索——实践反思,重“树”思想
  (一)授之以鱼——教知识——掌握知识
  初次思考就颇费脑筋,我不能像俞正强老师那样另立新意,从“平均分”这样独特的角度再找出一个点来切入,那怎么办呢?一个数学老师最大的本领是将散落在课本中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书本“由厚变薄”。我努力去寻找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把相关的例题整合在一起,将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1. 热点引入、一线牵头
  植树问题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是模型思想,也是植树问题的重难点,即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探究,建立模型。首先要找到一个与植树问题相关的生活“热点”来引入,我想到了支付宝里的蚂蚁森林,蚂蚁森林是一项公益事业,就是植树造林。其次是找到一条“主线”,引导学生在蚂蚁森林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两端未知的情况下植树”这条主线上,通过画线段图、列算式等,一步一步地来探究植树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推理出相应的结论,并寻找结论与生活的联系,最终建立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 按部就班、平均发力
  最初的设计是按顺序给出三个例题,分别是“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一端插上了木牌)、“两端都不种”(两端都插上了木牌),探究每个例题时,都给予同样的时间精力让学生画图解决、推理结论。那么,植树问题的“三种类型”需要平均发力吗?显然不是,因为按照顺序给出例题,看似稳扎稳打,层层递进,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这种只按老师意愿进行的课堂教学,又回到了传统教学的老路。
  3. 配套练习、稳扎稳打
  以下是我最初的练习设计:
  (1)某公交路线全长13千米,平均每相邻两个站点的距离为1千米。一共有几个站?
  (2)一根木头长10米,每隔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多少次?
  (3)开运动会了,学校打算在一条长60米的跑道边上插彩旗(只插一端),每隔1.5米插一面,一共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4)月牙泉全长约240米,泉水很深,为了安全,工作人员在泉水四周安装了柱子,每隔2米安装一根,并用铁链围起来。问一共安装了多少根柱子?
  由习题可见,每个结论都通过对应的练习,稳扎稳打,把每个知识点都强化巩固,看似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植树问题四种类型的整体把握呢?是否可以更开放呢?是否让学生自己去发散?
  授之以鱼,就是教师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样的传统设计有一定的意义,但显然可以更加开放。因此,我重新开始思考。
  (二)授之以渔——教方法——提高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而初次课堂实践就暴露出很多设计上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进行了调整。
  1. 整合例题,开放思维
  既然是探究,就要开放,这次我摒弃了按序教学和平均发力的教学设计,把三个例题进行了整合,把两端的情况隐蔽掉,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不同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严密性的解题习惯。
  例题:在库布其荒漠,工作人员已经挖好了一条长2000米的沟,打算在沟里种植一排沙柳,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要准备多少棵沙柳?
  2. 寻找源头,确定切口
  集体反馈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种类型作为“切入口”最合适呢?换言之,哪种类型最容易被学生想到,最容易被接受,为了寻找心中的答案,我们对二到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以下是前测的内容与结果。
  工人叔叔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打算每隔5米种一棵,他要准备多少棵树?(请用画图和算式说明你的想法)
  (1)你知道上题是一个什么问题吗?(2)生活中有差不多类型的问题吗?请你举两个例子。(3)对这类问题你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从前测统计得出,在两端未知的情况下,各年级的孩子多理解为“两端都种”,答案也是5棵居多。前测是考察孩子生活经验与已有基础,这说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情形是“两端都种”。所以,“两端都种”作为植树问题的“切入口”最合适。
  3. 抓住核心,统率整体
  当以“两端都种”为切入口时,我们需要如何教学?植树问题的源头是平均分,其本质就是间隔问题,就是把总长进行平均分,每段长度相等。但植树是种在点上,然后点和段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植树问题的核心是“段和点的关系”,我们必须从段和点着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段(段数)和点(棵数)之间的关系,最终推理出结论。
  那么怎么抓住“段和点”的关系呢?首先要引导学生用“画图”“列式”等方法来研究,这就是“授之于渔”,就是教方法。然后,要引导学生在线段图中找段与点的关系,可以是数一数或直接观察,但是当段数很多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圈一圈,找出段与点的对应关系,从而来发现“两端都种”时,棵数=段数 1,帮助学生建立植树问题的一般模型。   (三)授之以喻——教思想——发展素养
  华应龙曾说:“过去我们的教学只为了结果,掐头去尾,精讲多练,重在知識;现在,我们的教学还为了过程,从头到尾,自主探究,重在体验。”植树问题承担了很多思想方法,而“教思想”是最难琢磨的,这是一个无声胜有声的渗透过程。
  1. 一一对应
  植树问题背后的思想是“一一对应”,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一一对应,找到一棵数(点)对应一段(或者一个间隔),最后来看看,棵数有没有多或少,从而来发现规律。
  教学片段:
  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总长”“每段长度”“段数”,理清并板书“总长÷每段长度=段数”的关系,板书算式:20÷5=4(
其他文献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兴的综合课程类型,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文史类课题更多重在体验和感悟,学生多形成感性认识。所以,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中,往往给人以资料搜集、整理、归纳,便可得出结论,甚至学生在网络上直接采用搜索引擎,便可以完成课题研究,探究性不是很强的错觉。其实,只要老师能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量化的研
摘要:学生要获得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与学习的共同合力,针对当前核心素养下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文章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立足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从家校意识、学生情况、教育理念、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了促使核心素养下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校合作;交流沟通  一、引言  学生的成长并非学校或者家庭某一单方面的任务,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长是在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
摘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的数学课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素养?我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学习能力。就像考取驾照的人,不仅仅要有熟练开车的技术,还要有上路时尊重他人、礼让他人的能力和品质。所以,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除去让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并能具备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将教研
摘 要:立足本校实际,发展学校特色,走异质发展之路,是当前普通高中教育的重要研究主题。金坛四中以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以美辅德、以美启智,将深层次的美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探索具有丰富人文气息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培育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构建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和品牌。  关键词:美育渗透;艺术特色;艺术教育;课程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教育,形成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是深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作为学生的基础学习时期,受到了教育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学教学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质。文章以“数量关系”学习难点为例,结合“解决问题练习课”同课异构教学,分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的困境,运用思维导图破解数学学习难点的特点,阐释巧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数量关系;问题  一、 前言 
摘 要: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了地理课堂教学最迫切的任务,但现在的高中地理课堂在教学手段上仍然比较传统,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地理教学的新需求,本文针对现时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手段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以AR技术为契机,探究AR技术对高中地理教学手段的启示。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手段;AR;启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地理课堂教学最迫切的任务。地理核心素养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中“寓教于乐”是指在教学课堂中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听、思、玩、画”等充满乐趣的实践活动中愉快地学习美术,欣赏艺术,通过教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引导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拓展,使学生在思考中保持专注力以及学习的兴趣,形成持久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快乐教学;寓教于乐;持久兴趣;愉悦心理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育的出发点在于愉悦学生的内心感受,充分调动学生学
摘要:复习课是一种常见的课型,常见的复习模式是知识再讲授加练习反复巩固,部分学生通过题目反复训练、摸索虽然能总结出一定的解题经验,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建构有效的“问题链”复习模式应运而生,基于问题导向的教学思想,运用遵循一定原则的“问题链”复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逻辑关系,建构知识框架,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摘要:口语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感、语境能力,也有助于初中生词语积累。但是,由于英语属于外来输入语言种类,在中国缺乏一定的语言基础,中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受到长期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是书写能力高于口语能力。因此,英语口语教学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情境化教学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力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兴趣,并将抽象、难懂的英语语言转化
摘要:在线上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视角研制内容、遴选方法,明确线上课堂学习的目标,紧扣儿童的认知方式及需要,选择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空中”课堂上学有方向,学以致用,促进孩子核心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儿童视角;线上教学;有效策略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改变了一切。春节过后,“停课不停学”让固有的传统授课模式纷纷被网课代替,而网课不同于传统授课,教师眼前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