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单元整体设计的思路与任务分解
(一)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其中,《寓言二则》一课选编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出现问题要设法解决以及想办法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画杨桃》讲“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启发同学们站在“我”的角度观察杨桃之后再下结论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发现别人的做法跟我们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嘲笑,而是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一看。《小马过河》通过“小马帮老马送麦子,途经一条小河,他找老马和松鼠问河的深浅,得到了相反的答案,最后老牛告诉他,河水是深是浅得自己去试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要多动脑筋、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四个故事都是以“办法”为主题编排在一起的,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四个故事的编排遵循了思维训练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学的时候可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为了使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训练落到实处,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采用“1 1”的阅读教学模式,教一篇带一篇,在运用中巩固学法,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以及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策略,得到思维的训练。
所谓“1 1”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结方法,并运用到同类文章的学习之中的教学模式。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模式,把“研读”与“自读”相结合,双线并进,授之以渔。比如在教学《寓言二则》时,我設计了《亡羊补牢》的研读课,并在研读过程中渗透方法,学完之后对学法进行总结,随后组织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对《揠苗助长》的自读。而在《画杨桃》和《小马过河》两课中,我采用了“课内 课外”的形式,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天气和坏天气》《塞翁失马》这两篇课文的自读内容,既从内容上对课文进行了补充,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对这两篇课文所要传递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巩固和拓展。
除了人文主题以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比较密集。由于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涉及比较多的语文能力训练,集中教学学生很难消化,所以我把《语文园地》的内容分散到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识字加油站”讲的是如何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所举的例子是“穴宝盖”和“厂字头”的字,我就在《亡羊补牢》一课的生字教学时,结合“窟窿”这个词,把这一块内容穿插进去,在此基础上,再把“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的方法运用到每一课的识字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断巩固的过程中掌握这种方法。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在《画杨桃》一课中穿插教学“我的发现”,以“教诲”一词的理解为例,再加入大量结构相似的词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不断的巩固练习之中,让学生学会理解由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同样,在《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穿插了“字词句运用”的内容,由引导学生读词语做表情,再过渡到结合提示语读好对话,进而学会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突破本单元的朗读指导重点——读好对话的语气。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好对话的语气”,我设计了“班级小剧场”的实践活动,以班级小舞台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与表演比赛,在比赛中巩固所学。为了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和爱护图书的习惯,我还组织学生成立“班级立法委”,要求学生站在“公约制订委员”的角度,充分思考、提出议案,小组讨论“图书角管理公约”,达成共识。再结合《弟子规》的形式,对“公约”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文字,张贴在“班级图书角”。
(二)任务分解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我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想出好办法”“学会找角度”“亲自试一试”。每个任务包含两个活动,力求一课一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对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巩固,力求在本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见表1)
二、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
(一)任务一:想出好办法
活动一:我会读寓言
1.复习学过的寓言。
(1)玩“看图猜寓言”游戏:(出示《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龟兔赛跑》图片)
(2)回忆寓言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一个大道理。
2.研读《亡羊补牢》。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借助“识字加油站”渗透识记生字的方法。
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穴宝盖”的字与洞穴有关、“厂字头”的字与房屋有关,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再圈出本课的形声字“寓、圈、钻、叼、坊、悔”,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字的形旁和声旁,并体会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提醒学生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形声字的字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认字认半边。
(3)再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角?这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对话:街坊劝说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这个人回答的时候是什么语气?(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5)联系生活说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6)指导写字:“牢”字上小下大;“告”和“丢”上宽下窄,第二横要写长一些;“钻”“劝”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注意比例。
3.总结“寓言学习五步法”:
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人物,知大意;③分角色,读对话;④谈生活,说理解;⑤看字形,写生字。
4.自读《揠苗助长》。
(1)按“寓言学习五步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5.作业:搜集寓言故事,把故事读熟,并用一幅画来描绘这个寓言。
活动二:寓言百花园
1.玩“看图猜寓言”的游戏:请每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其他同学猜一猜图上画的是哪一则寓言。
2.小组合作讲寓言故事:请画了同一则寓言的同学组成一组,分组练习讲寓言故事,并请每一组推选出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
3.全班合作联系生活理解寓
言:每组推选成员上台讲寓言故事,请听故事的同学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二)任务二:学会找角度
活动一:别人与自己
1.研读《画杨桃》。
(1)回顾上一阶段所学的“五步学习法”,想一想这个方法能不能继续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五步学习法”: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人物,知大意;③分角色,读对话;④谈生活,说理解;
⑤看字形,写生字。
(2)按以上步骤学习本课。
①读课文,记生字:这一步可以采用识字过关的方式进行,教学的重点除了检查“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外,还可以拓展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比如“比一比”“换一换”“组词法”“联系生活识字”等。
②抓人物,知大意:与《寓言二则》不同的是,《画杨桃》的人物更多一些,学生可能会抓不到重点。所以这一步可以分解一下,让学生先找出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再进一步辨别哪个是主角,然后带领他们抛开配角,找一找主角做了什么事,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法改为:抓主角,知大意。)
③分角色,讀对话:本文的对话与《寓言二则》相比,增加了人物在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描写,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提示语,抓住提示语揣摩人物的语气,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楚,我们把“字词句运用”里面的词语和句子插进去,让学生先玩“读词语、做表情”的游戏,再抓本课的提示语体会语气,抓住两次对话中同学们的感情和语气变化去朗读课文。(学法改为:按提示,读对话。)
④谈生活,说理解:这一步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组织讨论。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老师是怎么做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谁做得对?为什么?还可以再深入一点,引导学生找一找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把老师说的话找出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法改为:看练习,找句子,谈感受。)
⑤看字形,写生字: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课、摆、哈、抢、嘻”,观察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摆”字的右上中间是两竖。
(3)对修改后的方法进行梳理——“加强版五步学习法”: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主角,知大意;③按提示,读对话;④看练习,找句子,谈感受;⑤看字形,写生字。
2.自读《小马过河》。
(1)回顾“加强版五步学习法”的主要步骤。
(2)按照这五个步骤,小组合作学习这篇课文。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重点指导以下部分:
①检查对话朗读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和语气;
②看练习,找句子,重点检查谈感受部分。
结合课后思考题第三题和文章中心句“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结合学生对《画桃杨》一课产生的看法,进一步充实“办法”这一主题的内涵:既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不能光听别人的,只有多动脑筋自己去试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活动二:不同的角度
1.师生共读绘本《鸭子?兔
子?》,读完以后联系生活谈感受。
2.出示《好天气和坏天气》和《塞翁失马》。
(1)尝试默读这两篇文章。
(2)运用“抓主角,知大意”的方法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分别从哪些角度看待问题,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这两则故事分别给你怎样的启发?
(三)任务三:亲自试一试
活动一:班级小剧场
1.朗读大挑战:朗读下面的句子,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①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②(老师)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③老奶奶看到儿子这么勤快,心里很高兴。他问大儿子:“儿子啊,你现在最盼望什么?”
④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⑤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2.出示相应的表演剧本,让学生根据兴趣挑选剧本,根据所需角色人数,自行组建各自的剧组。
①亡羊补牢(角色:街坊
(一)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编排了《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3篇课文。其中,《寓言二则》一课选编了《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两则寓言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告诉学生出现问题要设法解决以及想办法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画杨桃》讲“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启发同学们站在“我”的角度观察杨桃之后再下结论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发现别人的做法跟我们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嘲笑,而是要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看一看。《小马过河》通过“小马帮老马送麦子,途经一条小河,他找老马和松鼠问河的深浅,得到了相反的答案,最后老牛告诉他,河水是深是浅得自己去试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不一定是对的,要多动脑筋、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四个故事都是以“办法”为主题编排在一起的,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看,四个故事的编排遵循了思维训练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学的时候可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启示。
为了使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训练落到实处,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采用“1 1”的阅读教学模式,教一篇带一篇,在运用中巩固学法,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以及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策略,得到思维的训练。
所谓“1 1”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结方法,并运用到同类文章的学习之中的教学模式。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大量地运用了这种模式,把“研读”与“自读”相结合,双线并进,授之以渔。比如在教学《寓言二则》时,我設计了《亡羊补牢》的研读课,并在研读过程中渗透方法,学完之后对学法进行总结,随后组织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对《揠苗助长》的自读。而在《画杨桃》和《小马过河》两课中,我采用了“课内 课外”的形式,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好天气和坏天气》《塞翁失马》这两篇课文的自读内容,既从内容上对课文进行了补充,又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对这两篇课文所要传递的训练方法进行了巩固和拓展。
除了人文主题以外,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比较密集。由于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涉及比较多的语文能力训练,集中教学学生很难消化,所以我把《语文园地》的内容分散到了每一课的教学之中,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比如“识字加油站”讲的是如何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所举的例子是“穴宝盖”和“厂字头”的字,我就在《亡羊补牢》一课的生字教学时,结合“窟窿”这个词,把这一块内容穿插进去,在此基础上,再把“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识记生字”的方法运用到每一课的识字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断巩固的过程中掌握这种方法。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在《画杨桃》一课中穿插教学“我的发现”,以“教诲”一词的理解为例,再加入大量结构相似的词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不断的巩固练习之中,让学生学会理解由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语。同样,在《小马过河》一课的教学中我们穿插了“字词句运用”的内容,由引导学生读词语做表情,再过渡到结合提示语读好对话,进而学会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突破本单元的朗读指导重点——读好对话的语气。
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好对话的语气”,我设计了“班级小剧场”的实践活动,以班级小舞台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与表演比赛,在比赛中巩固所学。为了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和爱护图书的习惯,我还组织学生成立“班级立法委”,要求学生站在“公约制订委员”的角度,充分思考、提出议案,小组讨论“图书角管理公约”,达成共识。再结合《弟子规》的形式,对“公约”进行修改,最后形成文字,张贴在“班级图书角”。
(二)任务分解
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我安排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想出好办法”“学会找角度”“亲自试一试”。每个任务包含两个活动,力求一课一得,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对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巩固,力求在本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见表1)
二、教学活动示例及说明
(一)任务一:想出好办法
活动一:我会读寓言
1.复习学过的寓言。
(1)玩“看图猜寓言”游戏:(出示《坐井观天》《刻舟求剑》《自相矛盾》《龟兔赛跑》图片)
(2)回忆寓言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讲一个大道理。
2.研读《亡羊补牢》。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借助“识字加油站”渗透识记生字的方法。
出示“识字加油站”的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穴宝盖”的字与洞穴有关、“厂字头”的字与房屋有关,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再圈出本课的形声字“寓、圈、钻、叼、坊、悔”,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字的形旁和声旁,并体会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提醒学生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形声字的字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不能认字认半边。
(3)再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角?这个养羊人丢了几次羊?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4)指导朗读对话:街坊劝说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这个人回答的时候是什么语气?(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
(5)联系生活说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6)指导写字:“牢”字上小下大;“告”和“丢”上宽下窄,第二横要写长一些;“钻”“劝”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注意比例。
3.总结“寓言学习五步法”:
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人物,知大意;③分角色,读对话;④谈生活,说理解;⑤看字形,写生字。
4.自读《揠苗助长》。
(1)按“寓言学习五步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
5.作业:搜集寓言故事,把故事读熟,并用一幅画来描绘这个寓言。
活动二:寓言百花园
1.玩“看图猜寓言”的游戏:请每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其他同学猜一猜图上画的是哪一则寓言。
2.小组合作讲寓言故事:请画了同一则寓言的同学组成一组,分组练习讲寓言故事,并请每一组推选出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
3.全班合作联系生活理解寓
言:每组推选成员上台讲寓言故事,请听故事的同学思考: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二)任务二:学会找角度
活动一:别人与自己
1.研读《画杨桃》。
(1)回顾上一阶段所学的“五步学习法”,想一想这个方法能不能继续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五步学习法”: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人物,知大意;③分角色,读对话;④谈生活,说理解;
⑤看字形,写生字。
(2)按以上步骤学习本课。
①读课文,记生字:这一步可以采用识字过关的方式进行,教学的重点除了检查“运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外,还可以拓展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比如“比一比”“换一换”“组词法”“联系生活识字”等。
②抓人物,知大意:与《寓言二则》不同的是,《画杨桃》的人物更多一些,学生可能会抓不到重点。所以这一步可以分解一下,让学生先找出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再进一步辨别哪个是主角,然后带领他们抛开配角,找一找主角做了什么事,从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法改为:抓主角,知大意。)
③分角色,讀对话:本文的对话与《寓言二则》相比,增加了人物在说话时的表情、动作描写,要引导学生找到这些提示语,抓住提示语揣摩人物的语气,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为了让学生理解得更清楚,我们把“字词句运用”里面的词语和句子插进去,让学生先玩“读词语、做表情”的游戏,再抓本课的提示语体会语气,抓住两次对话中同学们的感情和语气变化去朗读课文。(学法改为:按提示,读对话。)
④谈生活,说理解:这一步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组织讨论。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老师是怎么做的?同学是怎么做的?谁做得对?为什么?还可以再深入一点,引导学生找一找老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把老师说的话找出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法改为:看练习,找句子,谈感受。)
⑤看字形,写生字: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课、摆、哈、抢、嘻”,观察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摆”字的右上中间是两竖。
(3)对修改后的方法进行梳理——“加强版五步学习法”:①读课文,记生字;②抓主角,知大意;③按提示,读对话;④看练习,找句子,谈感受;⑤看字形,写生字。
2.自读《小马过河》。
(1)回顾“加强版五步学习法”的主要步骤。
(2)按照这五个步骤,小组合作学习这篇课文。
(3)小组汇报学习情况,重点指导以下部分:
①检查对话朗读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和语气;
②看练习,找句子,重点检查谈感受部分。
结合课后思考题第三题和文章中心句“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结合学生对《画桃杨》一课产生的看法,进一步充实“办法”这一主题的内涵:既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不能光听别人的,只有多动脑筋自己去试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活动二:不同的角度
1.师生共读绘本《鸭子?兔
子?》,读完以后联系生活谈感受。
2.出示《好天气和坏天气》和《塞翁失马》。
(1)尝试默读这两篇文章。
(2)运用“抓主角,知大意”的方法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两个故事里的人物分别从哪些角度看待问题,分别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这两则故事分别给你怎样的启发?
(三)任务三:亲自试一试
活动一:班级小剧场
1.朗读大挑战:朗读下面的句子,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
①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
②(老师)和颜悦色地说:“……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③老奶奶看到儿子这么勤快,心里很高兴。他问大儿子:“儿子啊,你现在最盼望什么?”
④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⑤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2.出示相应的表演剧本,让学生根据兴趣挑选剧本,根据所需角色人数,自行组建各自的剧组。
①亡羊补牢(角色: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