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对法律的信仰势在必行。但是,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增多,却暴露出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一些不足,如: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缺乏校园法制氛围等等。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对策
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势必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但是近年来,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从北京大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罗卡娜将本校女生刺死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明我们在重视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忽视他们思想品德及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是关系到我们社会稳定的关键。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加强法制教育,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保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大多数的非政法院校,“法制教育”只是从属于“德育教育”,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教学内容少、不实用、无规律且缺乏内在连续性。再加上任课老师大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而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的欠缺势必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长期以来,高校在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在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今天,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教学效果不理想
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只是一味的讲述,没有必要的解释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虽然学法,但未必知法?,致使学生的守法意识差。北大学生刘洋发生“泼熊事件”后曾对记者说:“我在大一就过法律基础课,但是用硫酸泼熊是不是违法我就不知道了”。由此看来我们的法制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法制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作为非政法类的高校,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法律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对法律的信仰。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针对以上目标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2)制定并完善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法制教育从单线型转变为网络型,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巩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多方面多渠道地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
2、高校要在法制教育中,改进方法,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求,抓住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受法制的熏陶。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与校广播站、校刊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
(3)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开设法制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的、直观的法制教育。
3、高校要加大力度依法治校,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学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规章制度时,都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
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教化、熏陶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法制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同心协力。在合力下,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瑞坤,吕玉红.臧鸿娟《重视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2] 韩世强《权利追问—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反思》.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法律素质 对策
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校,势必要担负起这个责任。但是近年来,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从北京大学生刘海洋“泼熊事件”,到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罗卡娜将本校女生刺死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说明我们在重视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忽视他们思想品德及法律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已经迫在眉睫。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也是关系到我们社会稳定的关键。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加强法制教育,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行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保持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大多数的非政法院校,“法制教育”只是从属于“德育教育”,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导致教学内容少、不实用、无规律且缺乏内在连续性。再加上任课老师大都不是法律专业毕业,而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的欠缺势必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不重视就不难理解了。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长期以来,高校在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在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今天,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教学效果不理想
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我们现在的教学过程只是一味的讲述,没有必要的解释和相应的实践环节。学生虽然学法,但未必知法?,致使学生的守法意识差。北大学生刘洋发生“泼熊事件”后曾对记者说:“我在大一就过法律基础课,但是用硫酸泼熊是不是违法我就不知道了”。由此看来我们的法制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法制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作为非政法类的高校,我们要培养的不是法律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对法律的信仰。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體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针对以上目标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积极主动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1)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2)制定并完善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使法制教育从单线型转变为网络型,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巩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多方面多渠道地灌输法律意识、渗透法制教育、培养法律素质。
2、高校要在法制教育中,改进方法,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着眼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并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求,抓住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受法制的熏陶。
(2)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组织学生举行模拟法庭、参观监狱;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与校广播站、校刊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
(3)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高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大学生多参与一些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高等院校开设法制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的、直观的法制教育。
3、高校要加大力度依法治校,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高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学校在制定一些重大决策、修改和完善的一些规章制度时,都要善于利用和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使各项政策和管理制度更加合理合法,并且在实施中要坚持严格要求,坚持维护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树立起一个积极向
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教化、熏陶的作用。 在当今时代,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法制教育已显得势单力薄,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同心协力。在合力下,构筑起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瑞坤,吕玉红.臧鸿娟《重视和加强高校法制教育》.
[2] 韩世强《权利追问—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