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李镇西,语文教师可能没几个人不知道他的大名,用如雷贯耳是一点也不为过。对于我而言,在二周前也就仅知其大名而已。在我眼中在,大师是个带有严肃面孔的专有名词,总觉得他们思想深邃的如同哲人一般,是我这等智商的人所读不懂的。
这次通过屏幕,看了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的视频案例,感受颇多。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课,我感觉是一次和孩子纯真心灵的零距离感情互动。为了更近距离地观摩大师,我上网查阅了些许资料,从教学到班务,从如我们一样的普通语文教师到语文界的顶级大师,从校园教育到家庭教育……点点滴滴,踩着大师一步步走过的足迹,听着大师的“无论是爱心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在我看来,都不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或能力,实际上它只是教育者应拥有的一种情怀,它当然可以体现在一些做法上,但首先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情怀”的真谛……多方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引发了我许多的反思——我的教学中到底少了些什么?
反思之一:我少了些“蹲下身蹲下心”来的爱心与耐心。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教学出彩,说实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曾有过种种设想,比如说就像大师的第一个版块“榜上有名”,也曾在改作文时,将好题、好句、好段作简单的摘录,以备作文讲评课时使用。可往往改了一两组以后,最初的一腔热情就给眼前剩余的一大堆作文本全浇灭了,作文课迫在眉捷,赶快——刷,常常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到作文讲评课时,就只把作文的通病罗列一下,读一两篇“佳作”,再布置另一篇作文,这样课上也就变成我一人唱独角戏,像大师那种一堂课下来有40多人参与的现象,也就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奢望。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假话。细细想来自己的时间就真的那么紧张吗?是时间来不及还是自己缺少毅力坚持?其实如果自己真的想做,哪怕是每次细改一大组,每周的作文课上也应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有希望“榜上有名”。如果有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在这过程中,老师能对这些片断的内容进行归类,学生既得到肯定又获得方法,一举两得,岂不师生同乐哉?“我们无缘去做大事,我们只有用大爱去做小事”,想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坚持。我眼中的大师是一切从学生出发恒久地做好小事的。
反思之二:我还少了些自我补充的“营养”。“作为语文老师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读书习惯、写作习惯这两点非常重要。”大师如是说。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要抽出时间多读书,做一个‘杂家’,不要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可是自己呢?一学期下来自己认真读过几本书,除了偶尔翻翻《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短频快的文章,真正需要耐下心来读的教育教学论著、经典名著自己又读过几本?眼里除了课本教参还是课本教参,想想都觉得惭愧。应当以怎样的底蕴和怎样的厚度走到学生面前?唯有读书。还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在大师的作文教学中有个版块“教师试笔”,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作文”,李老师定名为“试笔”,这也是我们一般教师最怕的一件事,而我们的大师首先从心理上走近学生,可见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这对孩子们是多么大的激励。这就是“作文”,这就是“做人”。我眼中的大师是以自己为表率让人可亲可近的。
反思之三:我更少了大师那种对“师爱”的独特体悟。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有不断地提升自己。
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无动于衷的教书匠!名师,我不敢想,尽管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我心存对名师的崇敬,不断地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争取让自己能够尽早地走近名师。
张红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这次通过屏幕,看了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作文评讲课的视频案例,感受颇多。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课,我感觉是一次和孩子纯真心灵的零距离感情互动。为了更近距离地观摩大师,我上网查阅了些许资料,从教学到班务,从如我们一样的普通语文教师到语文界的顶级大师,从校园教育到家庭教育……点点滴滴,踩着大师一步步走过的足迹,听着大师的“无论是爱心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在我看来,都不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或能力,实际上它只是教育者应拥有的一种情怀,它当然可以体现在一些做法上,但首先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情怀”的真谛……多方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引发了我许多的反思——我的教学中到底少了些什么?
反思之一:我少了些“蹲下身蹲下心”来的爱心与耐心。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教学出彩,说实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曾有过种种设想,比如说就像大师的第一个版块“榜上有名”,也曾在改作文时,将好题、好句、好段作简单的摘录,以备作文讲评课时使用。可往往改了一两组以后,最初的一腔热情就给眼前剩余的一大堆作文本全浇灭了,作文课迫在眉捷,赶快——刷,常常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到作文讲评课时,就只把作文的通病罗列一下,读一两篇“佳作”,再布置另一篇作文,这样课上也就变成我一人唱独角戏,像大师那种一堂课下来有40多人参与的现象,也就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奢望。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假话。细细想来自己的时间就真的那么紧张吗?是时间来不及还是自己缺少毅力坚持?其实如果自己真的想做,哪怕是每次细改一大组,每周的作文课上也应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有希望“榜上有名”。如果有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在这过程中,老师能对这些片断的内容进行归类,学生既得到肯定又获得方法,一举两得,岂不师生同乐哉?“我们无缘去做大事,我们只有用大爱去做小事”,想了就要去做,做了就要坚持。我眼中的大师是一切从学生出发恒久地做好小事的。
反思之二:我还少了些自我补充的“营养”。“作为语文老师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读书习惯、写作习惯这两点非常重要。”大师如是说。我经常跟学生说“你们要抽出时间多读书,做一个‘杂家’,不要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可是自己呢?一学期下来自己认真读过几本书,除了偶尔翻翻《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短频快的文章,真正需要耐下心来读的教育教学论著、经典名著自己又读过几本?眼里除了课本教参还是课本教参,想想都觉得惭愧。应当以怎样的底蕴和怎样的厚度走到学生面前?唯有读书。还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在大师的作文教学中有个版块“教师试笔”,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写“下水作文”,李老师定名为“试笔”,这也是我们一般教师最怕的一件事,而我们的大师首先从心理上走近学生,可见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了平等的地位,这对孩子们是多么大的激励。这就是“作文”,这就是“做人”。我眼中的大师是以自己为表率让人可亲可近的。
反思之三:我更少了大师那种对“师爱”的独特体悟。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设身处地为孩子们着想;心中有了对学生的爱,就会有不断地提升自己。
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无动于衷的教书匠!名师,我不敢想,尽管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但我心存对名师的崇敬,不断地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争取让自己能够尽早地走近名师。
张红梅,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