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ca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均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玄宗天宝年间,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因为封建帝王此时对诗歌的提倡,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而又因为科举制是于隋朝固定下来,先于唐诗作为科举考试手段,因而按表面时间先后,似乎也是因为科举制的发展而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然而,以我看来,这恰恰颠倒了科举制与唐诗的发展关系,如果说科举制之于唐诗有所作用的话,那也只能说是一种背反关系。
  其实,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其原因是多元化的。首先,一种文学艺术出现和它的繁荣是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之所以出现诗歌的繁荣,就是由于当时唐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封建社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配合这种繁荣,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唐诗的繁荣。其次,唐诗的繁荣也和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整个社会以作诗为荣的局面有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渐趋成熟。隋统一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就考试原则而言,诗赋以试本可以有许多个人的自由发挥,但用命题的方式作诗,刻板而束缚,“用韵平仄皆有一定之规,又需在既定格律中表达思想感情,抒写景物,创造意境,确为不易。”﹙任爽《唐朝典制》﹚久而久之,不免造成“文格浮薄”之风,积弊丛生。正如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所言,省试诗又有与讲究风骨兴味、异彩纷呈的唐诗背道而驰的地方。诗者,吟咏惰性也,自有别材别趣。而省试诗题目呆板迂腐、规则死板繁琐,又有诸多禁忌,当然难以展现诗人的真才实学和生动真实的性情,于是就出现了“全部唐代省试诗中只有一首半好诗”的说法。这种创作自由的扼制与思想发挥的禁锢只能使当时文人的创造力大大降低,创造热情大打折扣,又何谈科举制的发展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呢?
  虽然科举制对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正是这种作用就思想意识而言则带给了唐代社会的一种歪曲了的价值观念以及一种奴性意识。诗歌在当时已然成为了进入仕途的有效的途径,一般学子唯有善于此道才有希望改变自己的前途,并因此而影响及其平时为应试而准备的练习诗作,产生某些不良作用。而这种观念与意识又怎能培养出真正的“诗人”?为了登攀仕途,文人们不得不在科举制的威迫下搜索枯肠,附庸文雅,以求获取诗人之美誉,而这种情况不可能提高诗的水平,相反,却是把诗引向歧途。但是在以科举制为表现的专制制度高压下,文人才子在思维领域的其他方面的发挥受到钳制。
  而究其時间,在唐代科举制采用诗赋取士而达完备之前,唐朝诗歌已达繁荣之期,一大批才华横溢、各具独特风格的诗人已如群星映照,相互争辉。孟浩然之气势磅礴,岑参之情切动人,王维之诗画互映……无不体现出这颗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灿烂。而唐诗中最负盛名的李白、杜甫早已在诗坛上卓有成就,他们的诗赋代表了唐诗的精华,是唐朝诗歌艺术的高峰,但两位伟大的诗人却都未成为以科举制为表现的专制制度下的奴仆,李白对于权贵的腐朽骄纵,作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宣称;杜甫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
  正是因为诗歌在唐代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才使封建统治者拿它来做专制统治的工具。所以与其说科举制的发展促进了唐诗的发展,不如说唐诗的发展先于科举制的发展而后又受到科举制的钳制。
  在唐诗与科举制的关系上,大多在论述科举制对唐诗的影响时主要持肯定意见,认为科举制推动了唐诗的发展。比如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认为“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的观点就影响深远,而笔者斗胆认为科举制之于唐诗是相悖的。是否言之有理?还请批评指教。
  李德刚,山东安丘市第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2006年高考作文,全国及有关自主命题的省区共计命题18道,下面分“简说”和“述评”两部分,略作分析。    一、十八套作文题简说    1.全国卷Ⅰ  无标题式话题作文。要求考生就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事实,造成的原因,以及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的现象,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学生自己是“读书的人”,他明白,他在读书、以及他为什么读书。但,“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一)背景    2006年2月16日下午,我带着精心准备好的教案走进了常州外国语学校的阶梯教室,预备在初二(15)班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明天不封阳台》。  开设这一堂市级公开课,尽管面对来自常州的250多位语文老师(其中不乏教学权威),可我心里并不紧张,相反有诸多理由让我感到轻松与兴奋:教案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推敲修改早已烂熟于心,课已经在其他班级试上过了,且事先已幸得市教研室教研员的垂听与指导。这
综合近年全国及部分省市作文试题,可以发现,话题的开放性取代了封闭性,试题的多元化取代了单一化,应试作文对我们中学生的品格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人文情怀我们的作文试卷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库门,让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端现在师生面前,接着,进一步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去年,又促使考生在亲与疏的亲情关系上去捕捉“理性的灵
2007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试题一反常态,丢掉一直叫好的话题作文命题方式,而回归到全命题作文,让广大考生高兴得手舞足蹈。——《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是不是太简单了?不少走出考场的学生这样嘀咕着。在当晚的电视节目里,我们又看到许多考生美滋滋地告诉记者说:“母爱是伟大的,我觉得今年高考作文挺好写。”真的好写吗?冷静地思索一番,你会看出这道试题平凡中的不平凡,它是有难度的。    难度一:你篮子里装的是否是
一位是五代南唐帝王,一位是南宋旷代才女;一位是“词中之帝”,一位是“词国女皇”;一位揭开了婉约词的序幕,一位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他们将苦辣酸咸的人生况味诉诸砚头笔端,在波诡云谲的历史中把悲苦跌宕的人生经历研磨为凄愁婉约的文字。李煜和李清照同以“婉约”为词,他们的词作展示了相似的人生命运、相通的创作态度和相同的审美追求。    一、话到沧桑语始工    公元961年,李煜继父位称南唐国主。帝王生活的
解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多集中于分析苏轼的人生境遇与相应人生态度。通常有两类文章:一类侧重于笼统地谈面对人生风雨之境,苏轼表现出的乐观与豁达;一类具体分析形成通达与彻悟的过程,诸如“由蔑视与对抗走向坦然与乐观,最后通达与彻悟”。[1]他们的分析不无道理,可是知人论世的解读过多,深入素读词句的具体分析不够。笔者以为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频频从作者、从“乌台诗案”这些外围角度入手不利于提高学生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领悟民族精髓、感受时代气息的知识殿堂,张弛自如的课堂语言就日益突现出其重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
我国1949年解放,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2007年,56年里除去之间1966年—1976年因“文革”高考中断了的11年,加上从2002年由北京、上海首先开始的分省作文命题,再加上一些省的两选一或三选一的命题,高考作文题一共出现了121个大题目(小题目若干,略去不说)。这121个作文题分别陈列于下,让大家一目了然后,再行析说。  1951年: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马上要学习老舍的戏剧《茶馆》了,为了上好这篇经典课文,我事先安排学生预习《茶馆》。按照惯例,我要求学生用练习本写好阅读中的主要问题。第二天练习本收上来,我细细批阅,发现有一大半学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怪”问题——为什么庞太监要娶老婆?  我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件趣事说给同组老师听,大伙议论纷纷,都说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尽在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把无聊当成有趣,……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同事们的谈论倒真引起
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一个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它突破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个人展示、小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更具前瞻的平台。这一新型的教学平台融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于一体,多层面、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语文沟通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样式。这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比如独立探究的能力,深化思维的能力,多元解读的能力等等,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提高了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