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及其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流程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1 尊重生命,营造民主、平等的佳境
对学生的生命感受不能掉以轻心。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处在一种民主的氛围时,他们学得最好……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互动合作的积极环境。如果教师仍抱着“以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仍始终强调“师道尊严”,仍居高临下地端着教师的架子不放,仍一味埋怨学生不听话,就会错失“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因此,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视学生,摒弃严肃、古板、急躁与斥责,以微笑、亲和、耐心、鼓励取而代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和学生展开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应该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平等的学生眼光看教学,变“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为“互动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改善课堂教学,把学生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2 体贴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每个生命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及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白,真心地赞赏学生标新立异的大胆创见、言语中灵动的思维火花,真挚地肯定谬误中蕴含的奇特想象、荒诞中包裹的合理因素。
3 催生思想的“场”
思想之于课堂,一如灵魂之于躯体,给飘零的思想一片生发的土壤,让它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上生根、发芽、开花……就是给思想找到了生存的归宿;给尘封的课堂一种灵动的思想,让学生在感受思想魅力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自我,就是给课堂以生命的灵气,让生命从此不再寂寞。是的,一节课的教学能不能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理智的挑战,让他们超越自我的原认知,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中,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战教学中应当考虑的。应当进一步澄清的是,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那种“横空出世”“前无古人”的思想,只要这种思想超拔出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超越就可以。
3 观点交锋的“场”
叶澜教授曾说:“如果从形态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互动交往。在交往中,由于每个头脑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存在见解上“交集空区”,在信息互流中,这必然会引发观点上的交锋。事实上,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意味着给学生一个可交流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要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學习的机会,努力形成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其间既有质疑,又有辩驳。
4 文化积淀的“场”
当透过课堂的显性现象深入到其间隐喻的思想内核时,人们会发现,课堂中流淌着的是一条文化传承的血脉之河,汲取着这条河水的滋养,每一个人得到生命的提升、思想的澄澈。对于文化的积淀,首先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积淀,应当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它的瑰丽与可爱。然而由于时代的飞速进步,社会前进速率的提升,急功近利的焦躁情绪也波及了母语教学,追求“速成”“高分”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人们多么企盼母语教学能多一分平和、多一分静气,能让学生潜心会文,品一品中华民族的不朽诗篇;让学生低吟浅唱,悟一悟至圣先师的平实哲理。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深厚的积累,以基本篇目中关于外国题材的文章为突破口,引发资源的广泛开掘,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精彩与绮丽。因此,对于文化的积淀,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平心静气的“场”,让这个“场”远离喧嚣,远离凡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百事佳小学)
1 尊重生命,营造民主、平等的佳境
对学生的生命感受不能掉以轻心。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处在一种民主的氛围时,他们学得最好……为了达到这一境界,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营造互动合作的积极环境。如果教师仍抱着“以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仍始终强调“师道尊严”,仍居高临下地端着教师的架子不放,仍一味埋怨学生不听话,就会错失“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因此,教师要从心灵深处平视学生,摒弃严肃、古板、急躁与斥责,以微笑、亲和、耐心、鼓励取而代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和学生展开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应该蹲下身来看学生,用平等的学生眼光看教学,变“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为“互动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课堂权益,改善课堂教学,把学生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2 体贴生命,关心学生的生命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理解。每个生命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感受。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及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白,真心地赞赏学生标新立异的大胆创见、言语中灵动的思维火花,真挚地肯定谬误中蕴含的奇特想象、荒诞中包裹的合理因素。
3 催生思想的“场”
思想之于课堂,一如灵魂之于躯体,给飘零的思想一片生发的土壤,让它在学生那幼小的心田上生根、发芽、开花……就是给思想找到了生存的归宿;给尘封的课堂一种灵动的思想,让学生在感受思想魅力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的自我,就是给课堂以生命的灵气,让生命从此不再寂寞。是的,一节课的教学能不能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理智的挑战,让他们超越自我的原认知,走进一片崭新的天地中,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战教学中应当考虑的。应当进一步澄清的是,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那种“横空出世”“前无古人”的思想,只要这种思想超拔出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超越就可以。
3 观点交锋的“场”
叶澜教授曾说:“如果从形态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教学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互动交往。在交往中,由于每个头脑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存在见解上“交集空区”,在信息互流中,这必然会引发观点上的交锋。事实上,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意味着给学生一个可交流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异。课上,要给学生留出“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學习的机会,努力形成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如被理解就会被纳入他们的认知结构里。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或与其他信息融合,便会产生一些新异的观点;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观念的萌发,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其间既有质疑,又有辩驳。
4 文化积淀的“场”
当透过课堂的显性现象深入到其间隐喻的思想内核时,人们会发现,课堂中流淌着的是一条文化传承的血脉之河,汲取着这条河水的滋养,每一个人得到生命的提升、思想的澄澈。对于文化的积淀,首先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积淀,应当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它的瑰丽与可爱。然而由于时代的飞速进步,社会前进速率的提升,急功近利的焦躁情绪也波及了母语教学,追求“速成”“高分”成了教学的终极目标。人们多么企盼母语教学能多一分平和、多一分静气,能让学生潜心会文,品一品中华民族的不朽诗篇;让学生低吟浅唱,悟一悟至圣先师的平实哲理。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精于读、长于写、敏于听、善于说;对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有广泛的了解、深厚的积累,以基本篇目中关于外国题材的文章为突破口,引发资源的广泛开掘,让学生感受世界文化的精彩与绮丽。因此,对于文化的积淀,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平心静气的“场”,让这个“场”远离喧嚣,远离凡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将文化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百事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