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上下五千年,多少兴亡,引人喟叹,以至于中国的文学传统中特有一种情怀、意绪,叫做“怀古”。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古”范畴。邵燕祥直接题为“云南驿怀古”的诗作,从形式到内容都颇为严格地秉承了“怀古”的诗歌传统,是一首当代诗人的怀古佳作。
云南驿怀古(邵燕祥)
我是历史,奔跑在古驿站的道上,
多少星霜,天天践看晨霜上路,
直跑到西山山影落在东山上。
清冷的星斗筛进马槽,
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尽兴亡。
奔跑过多少烽台堠望,
驿站荒凉。荆棘蔓草
长满了当日的迷宫阿房。
我叩问人民:秦赢政
怕不如一曲民歌寿命长。
驿道上,也曾有鲜荔枝飞驰而往,
红尘飞扬。百姓长年陷身于水火,
而华清池四季温汤。
李隆基,我不忍呼你淫棍,
你早年曾是一个有为的君王。
永远是如此行色仓皇。
漏夜奔忙。说什么关山难越悲失路,
负重致远的才是民族的脊梁。
从来草野高于庙堂,
莽苍苍,一万里关山风起云扬。
1980年3月6日
古驿道,见证了多少征人北上,商旅西行?车辚辚,马萧萧,盛世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乱世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爷娘妻子走相送,万里长征人未还……在云南古驿站,诗人心生感怀:“我是历史,奔跑在古驿站的道上,多少星霜。”诗的第一阕,以奇警的起句和古驿道的意象以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诗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历史深处,发怀古之幽思。中间两阕写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唐明皇。秦皇的阿房宫已一片荒凉,荆棘蔓草覆盖其上,往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在诗人的眼中,“怕不如一曲民歌寿命长”。而驿道上的荔枝红尘、华清池的温汤,与身陷水火中的黎民百姓相对比,构成了现实世界的两极,传达出诗人对于统治者的严正的批判。诗的最后一阕,诗人直抒胸臆——“从来草野高于庙堂”“负重致远的才是民族的脊梁”——以这样一种民重君轻的历史观结束全诗。
历来怀古或咏古都有一定现实指向,所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历史的故人旧事,通过诗人感怀,生发出今日之境应有的题中义。一般来说,写作怀古诗的诗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民生意识,有宏观的视野,不作浅吟低唱。诗人邵燕祥在上世纪80年代更是一位抨击时弊的杂文家。杂文家的名声甚至比诗人的名号还大。他关注现实热点,具有问题意识。他执著于历史记忆的翻检,权力、人道、自由、民主,都是他思考与写作的主题。常常是,在历史的幽暗背景下,现实问题更为突显。无论是写杂文还是写诗,邵燕祥关注的首先是现实,是当下。比较一下,诗人们的怀古姿态是各有不同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一种;“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一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一种;而这首《云南驿怀古》是以诗作政论,诗人的姿态是批判者的姿态,是演说家的形象。
联系到此诗创作于粉碎“四人帮”不久后的1980年初,特别是联系到自1959年一直重压诗人20年的“右派”问题于1979年获得平反这一诗人自身境遇变化,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直截了当、不吐不快的政治热情,而忽略了、原谅了诗的内容与形式都稍显单薄的不足。
不过,诗人在直抒激情,得出历史结论之前,还是没有忽略诗美。他以“古驿道”“烽火台”“关山”之类的古意象,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的古诗句,特别是以阿房宫、华清池、荔枝妃子笑之类的典故入诗,构筑诗篇,并在前两阕以辞赋式的长短句营造内敛、低回的情绪节奏,都为这首现代怀古诗平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一种苍茫辽远的古意,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提升了诗的美学境界。
略想一想,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怀古之作,什么《阿房宫赋》、前后《赤壁赋》,什么“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古代诗文已潜移默化于我们的头脑与心灵。而当代文人之作,比如余秋雨的散文、李国文的随笔,也正属于这个“怀古”范畴。邵燕祥直接题为“云南驿怀古”的诗作,从形式到内容都颇为严格地秉承了“怀古”的诗歌传统,是一首当代诗人的怀古佳作。
云南驿怀古(邵燕祥)
我是历史,奔跑在古驿站的道上,
多少星霜,天天践看晨霜上路,
直跑到西山山影落在东山上。
清冷的星斗筛进马槽,
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尽兴亡。
奔跑过多少烽台堠望,
驿站荒凉。荆棘蔓草
长满了当日的迷宫阿房。
我叩问人民:秦赢政
怕不如一曲民歌寿命长。
驿道上,也曾有鲜荔枝飞驰而往,
红尘飞扬。百姓长年陷身于水火,
而华清池四季温汤。
李隆基,我不忍呼你淫棍,
你早年曾是一个有为的君王。
永远是如此行色仓皇。
漏夜奔忙。说什么关山难越悲失路,
负重致远的才是民族的脊梁。
从来草野高于庙堂,
莽苍苍,一万里关山风起云扬。
1980年3月6日
古驿道,见证了多少征人北上,商旅西行?车辚辚,马萧萧,盛世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乱世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爷娘妻子走相送,万里长征人未还……在云南古驿站,诗人心生感怀:“我是历史,奔跑在古驿站的道上,多少星霜。”诗的第一阕,以奇警的起句和古驿道的意象以及“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诗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历史深处,发怀古之幽思。中间两阕写中国历史上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唐明皇。秦皇的阿房宫已一片荒凉,荆棘蔓草覆盖其上,往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始皇帝,在诗人的眼中,“怕不如一曲民歌寿命长”。而驿道上的荔枝红尘、华清池的温汤,与身陷水火中的黎民百姓相对比,构成了现实世界的两极,传达出诗人对于统治者的严正的批判。诗的最后一阕,诗人直抒胸臆——“从来草野高于庙堂”“负重致远的才是民族的脊梁”——以这样一种民重君轻的历史观结束全诗。
历来怀古或咏古都有一定现实指向,所谓“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历史的故人旧事,通过诗人感怀,生发出今日之境应有的题中义。一般来说,写作怀古诗的诗人都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民生意识,有宏观的视野,不作浅吟低唱。诗人邵燕祥在上世纪80年代更是一位抨击时弊的杂文家。杂文家的名声甚至比诗人的名号还大。他关注现实热点,具有问题意识。他执著于历史记忆的翻检,权力、人道、自由、民主,都是他思考与写作的主题。常常是,在历史的幽暗背景下,现实问题更为突显。无论是写杂文还是写诗,邵燕祥关注的首先是现实,是当下。比较一下,诗人们的怀古姿态是各有不同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一种;“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是一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一种;而这首《云南驿怀古》是以诗作政论,诗人的姿态是批判者的姿态,是演说家的形象。
联系到此诗创作于粉碎“四人帮”不久后的1980年初,特别是联系到自1959年一直重压诗人20年的“右派”问题于1979年获得平反这一诗人自身境遇变化,就不难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直截了当、不吐不快的政治热情,而忽略了、原谅了诗的内容与形式都稍显单薄的不足。
不过,诗人在直抒激情,得出历史结论之前,还是没有忽略诗美。他以“古驿道”“烽火台”“关山”之类的古意象,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之类的古诗句,特别是以阿房宫、华清池、荔枝妃子笑之类的典故入诗,构筑诗篇,并在前两阕以辞赋式的长短句营造内敛、低回的情绪节奏,都为这首现代怀古诗平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一种苍茫辽远的古意,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提升了诗的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