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探究,为学生搭建有意义学习的平台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itialD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修订后,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科体系、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研究。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从单元内容整体入手,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学生自学,哪些需要学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师讲授,从中梳理出单元的探究学习主线。从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来看,有的单元是原型扩展型的,有的单元是问题引领型的,有的单元是围绕思维策略展开的,要根据不同的单元主题,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应用“连续剧”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逐步创造数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数学。
  一、整体思考:分析学生学习的原点与主线
  《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学习难点是理解除法从高位除起的合理性。为了更方便地记录心算过程、更方便地展示心算过程中隐藏了的数据,才产生了除法竖式的与众不同。体会到除法规范格式之所以与加法竖式、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不同,是数学追求简洁的结果。
  教材在安排竖式教学时,首先安排了46÷2,但这样的例题由于高位、低位都能整除,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只会出现“一层式”的竖式,用规范的笔算竖式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学生很难理解常规的除法竖式,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必然成为模仿与演练,缺少了探究学习的激情与动力,缺少了对除法竖式意义的深入思考。
  反思《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以往总认为笔算竖式学生是无法探究学习的,教学就变成了“教与练”的关系,学生无法获得学习的理由与动力。在研究中发现,本单元的学习原点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的,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尝试把教材的例2和例5进行整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探究规范的除法竖式,给学生学习充分的理由。
  除法竖式“为什么从高位除起”,将这个问题作为一条问题主线,重组例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整除)”和例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的教学,使学生在第一次认识这种“楼房竖式”中经历对这种“楼房竖式”合理合逻辑的构建过程。在学生有了这样的基础后,其他例题的教学就是对竖式各种情况的补充与完善,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主线就清晰明了了,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学习的平台。
  下面是重组例3“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能整除)”和例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高位不能整除)”第一课时的教学实录。
  (一)口算延伸,引发问题。
  课件逐题出示:80÷2 270÷3 240÷6 300÷5
  师:(270÷3),说说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40÷2 46÷2
  师:在自己的本子上试试看,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学生记录自己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展示思维。
  1. 46÷2
  教师巡视,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方法。
  生1:46÷2=23 生2: 生3: 生4:
  40÷2=20
  6÷2=3
  20 3=23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方法,判断对不对。
  课件出示4捆小棒和6根小棒。问:怎么分?
  生:把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
  师:就是哪个算式?
  生:40÷2=20。
  师: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
  生1:6÷2=3。
  生2:2捆和3根合起来就是23根。
  生3:20 3=23。
  师:(指着生1、生3的方法)就是这位同学的方法(指生2、生3的方法),今天的竖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商是一位数,今天的商是两位数。
  师:这两个竖式哪个更合理?
  学生认为生2和生4都有其合理性。
  师指着生4:在算6÷2时,为什么要把6移下来?学生说不上来。
  2.出示:36÷2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
  指名板演。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三个竖式进行讨论。
  (1)交流生2的竖式。
  生1:先算6÷2=3,3÷2,商1余10。
  生2:不对,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3:还可以再分,10÷2=5。
  教师帮助完成竖式(如右图)。
  生1:先算6÷2=3,再算30÷2=15,合起来是18。
  生2:先算3÷2,商1,分掉了2个10,还剩1个10,要余下来……
  师:比较这三个竖式,哪个比较好?
  学生表示同意第三种。
  (2)课件出示3捆小棒和6根小棒,结合分析展示分小棒的过程。
  师:先分什么?(先分一捆一捆的)是哪一步?
  生:3÷2,每份分1捆,还剩下1捆。
  师:分完了吗?(学生表示没有)把这一捆怎么样?
  生:把这一捆拆开,与6根合起来,16÷2=8。
  (三)反思过程,总结提炼。
  比较46÷2和36÷2的竖式计算。
  师:今天学的竖式和以前学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生1:以前商是一位数,现在的商是两位数,而且要从高位除起。
  生2:个位上的数要移下来写。
  师(指46÷2的竖式):为什么4-4下面不写0?为什么3-2下面有1?
  生:一个十位分完,一个十位没有分完。
  师:竖式计算,从哪位除起?(十位)被除数是三位数呢?(百位)要从高位算起,我们以前学的加法、减法、乘法竖式都是从个位算起,只有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   (四)适度练习,实践巩固。
  1.学生完成“试一试”246÷2。
  师生边说边板演示范竖式计算过程。
  2.学生完成“练一练”。
  同学之间相互说说计算过程。
  二、课后反思: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搭建单元学习探究平台
  1.引领探究,结合操作创造新知
  在教学中把例3和例5进行整合,安排了两次探究,然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多次比较分析,直面学生探究中的问题,在思辨中探寻正确的除法竖式,理解为什么除法竖式要从高位除起,从而让学生经历创造新知的过程。
  第一次探究: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解决46÷2,让学生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己说明算法,结合小棒操作的过程解释每步算式对应的分小棒过程,生1和生3是学生口算的表达,生2和生4这两种竖式表达都有其合理性,生4是学生预习的结果,如果学生没有预习,一般只能出现生2的情况。在这里,老师不必强制学生采用生4的形式,因为在这里学生还没有采用生4的形式进行竖式计算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生2的方式更简便,所以安排了学生的第二次探究。
  第二次探究:列竖式解决36÷2,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在三种竖式中选择先处理生2的,出现了余数10,说明什么?学生有了以下思考:(1)不对,余数要比除数小。(2)还可以再分,10÷2=5。师生共同的思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竖式。
  再分析其余两种竖式,突出本节课的探究点,然后结合分小棒的过程理解此时竖式的形成过程,引领学生迈出创新的步子,构建一般意义上的竖式。
  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因为46÷2十位上4÷2能整除,具有特殊性,所以学生思考十分顺利;第二次探究,因为36÷2十位上3÷2不能整除,具有一般性,所以带来了疑问,教师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对疑问的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从十位算起比较方便,写出的算式比较简洁;十位上余下的1要和个位上的6合起来,所以需要将个位上的6移下来等。
  2.比较分析,在思辨中理清思路
  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完善竖式,从而探寻出合理简洁的除法竖式。在第一次探究中,比较“今天学的竖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生2和生4的竖式哪个更合理”,学生发现:以前的商是一位数,今天的商是两位数。从数学直觉上,感觉生4的合理些,生2的比较简单。
  前两次比较是学生直觉上的判断,并不确切。在第二次探究中,分析生2的竖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比较三种竖式,引领学生观察三种不正确的竖式,是否能再创造一种不仅能正确表达而且简洁的竖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创造出一般意义上的竖式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46÷2和36÷2的竖式计算,从中发现第一次探究中的生4更具有普适性,而且清楚了46÷2的竖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46÷2要写成这样的竖式。最后比较今天学的除法竖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提炼总结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
  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意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突破了在加法、减法、乘法竖式学习时形成的从个位算起的思维定势,在以后每一个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就是对这一格式的修正和完善。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探究的基础,就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单元其他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有吸引力和学习的价值。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輪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教学的信息量增大,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实际运用,还有利于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  说到底,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实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学生,一是为了教师。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首先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
课堂观察是教师形成实践智慧必不可少的行动路径之一。要有效而深入地开展课堂观察,就必须基于课堂把握现象,基于现象合理诠释,基于诠释有效建构。当我们深入分析一节或几节课以后,总会对课堂的理想模型做一个“心灵的建构”,这种建构越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创造性,就越有价值。  2014年11月12日,我参加了凤凰校园行兴化活动,此次活动以“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的结合”为主题,探寻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在听课前的小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发展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丰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是提升小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果的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加大对校内外各种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挖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对学校图书馆、科技馆、周边农田、科研院所等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因此,加大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9年7月1日,在沈阳农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栾军波代表优秀共产党员教师在会上发言。他说:“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精神追求。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单论赚钱的话肯定不如企业,但我们的成就感就来源于科研的进展和突破,这是我们精神上最大的慰藉。”  再次与记者谈论科研的话题时,栾军波又笑着说出了同样的话。从他的语气中不难感
【摘要】作为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要素,对于承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现代公民素养使命的品德课来说,思辨力更应成为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思辨力在品德学科中还有其特殊的基本内涵,因而,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学生思维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思辨力 小学品德课程 策略  所谓思辨力,就是学生对一件事的对错判断和如何处理这件事的思考能力。那么,有什么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
“导学”就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具体做法上要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也是新课程实施以来最为关注的教学理念之一。为了更好地落实“导学”,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先学”,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对数学教材的阅读,但我们也发现在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对所谓的“先学”在实质性的理解上有偏差,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结果又造成了一部分内容以文本来灌输的现象,学生经历思
【摘要】《半截蜡烛》是学生喜爱的一篇课文。教学中,将文本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有机融合,文本就有了生命力。言为心声,本文围绕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国军官周旋的“借口”,畅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读懂“借口”,在“借口”中识人;读透“借口”,在“借口”中悟法;读活“借口”,在“借口”中启智。这样,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教学活动在“借口”中整合成一条教学的“流水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  【关键词】
【摘要】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学科的特性决定我们要把审美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培养会审美的人,更是培养会理性思维的人。教育要着眼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我们不仅要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还要做到以趣达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文着重探讨如何让音乐
一、问题的提出  《平移和旋转》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中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但受生活经验
【摘要】核心问题,是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借助典型课例,从凝练核心问题、破解核心问题、升华核心问题三个方面,阐释了核心问题提出、破解、升华的三个阶段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核心问题 深度学习 思维意义  深度学习的课堂,既包括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又包括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深入探讨数学的本质,提出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更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价值的数学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