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切实实施课程资源开发。2. 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点经验。2.1要有思想教育性;2.2要有地方特色性;2.3要有探究实践性;2.4要有实际应用性。
关键词:生物;课程开发 ; 经验分析
一、切实实施课程资源开发
生物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贫困边远山区应发挥地区优势,推动地方教育,大巴山污染破坏相对较少,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植被情况、野生动物分布、旅游资源等。同时学生虽学习底子薄,但耳濡目染积累大量生物学经验。老师作为资源载体,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大自然,从基础生物到前沿科技,让学习由一潭死水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流。
加大投入,完善设备。新课改下,对生物科实验的要求更上一层次,主要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山区中学生物新课程要能顺利实施,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独立的生物实验室,更新必备的仪器设备,补充必需的实验试剂,努力创造条件使生物科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另外,应合理配备实验员,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使生物科实验教学能正常深入开展。
只要开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山区生物学实验同样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山区学校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生物资源,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勤于动手,完全可以变弱势为优势。如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发动学生到野外采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创建自己的“小田园”,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勤于動脑,虽然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很多生物学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如:细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小生态瓶的制作实验,等等。
如:学生利用学校的闲置角落,自己规划种植蔬菜水果,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体验农民的艰辛,品尝“盛夏的果实”的美味。只要因地制宜,山区学校就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另外,加强学校于当地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是山区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一些实验,对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要求很高,某些实验教师也不曾做过,所以,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能正常进行,山区中学要积极与所在地的医院、农科院、研究所等建立联系,争取得到技术、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请专家讲解有关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知识,为学校开展相关的实验打下基础。
二、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点经验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途径。本着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的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1.教材开发要有思想教育性 校本课程既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也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还要注重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我校为城乡结合部的高完中,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由于长期受城乡差别的影响,有一些人不愿意回家务农,也不安心务农,向往城市和条件优越的地区,缺乏建设自己家乡的情感和崇高理想。
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立足实际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放在首位,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对转变一些学生的弃农思想,收到良好效果。加入一些当地农村的优势项目的调查研究,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如:
我市的以“巴山雀舌”为龙头的绿茶名扬中外,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我市的“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生产也形成了特色和规模。通过学习,大大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只有在教材中添加介绍丰富的家乡生物资源,并结合本地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与当地生产、生活相联系,不仅使之感到生物学知识有用武之地,而且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建设家乡的情感。
2.教材开发要有地方特色性 校本课程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应鲜明地突出当地独特的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生物种类,只有突出了特色性和乡土性,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投身到建设家乡的实践和生产活动中去。
我市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山区,而这几年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在选编内容时,重点选编了木耳、银耳的栽培、管理等技术,以及葡萄、苹果、草莓的折插、嫁接、贮存的方法。通过对熟悉的动植物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特色和特产,激发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情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教材开发要有探究实践性 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实际,具有引导学生投身课外实践活动中去的功能,力求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习惯。倡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
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留下一定的余地,要求学生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进行考察和调查,去探索和实践,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中必须认真钻研《生物课程标准》,挖掘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寓生物学知识于生产实践中,通过调查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与所学生物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去解决实践问题。如:
应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去修剪果树、葡萄、樱桃;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去管理大棚蔬菜;利用“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去探索合理施肥、合理浇水;利用“环境监测、杂交育种”等原理,检测环境是否污染,饮用水是否达标,培育作物新品种。其它有关庭院绿化、家庭养殖等都用所学技术和方法去处理。
4.教材开发要有实际应用性 开发校本教材,一定要切实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渗透一些农业知识,传授一些致富的途径。
首先,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传授农业致富的知识,培养学生学有所长的劳动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只停留在探究上。
其次,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将适宜当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选编出来。
如:我市地处大巴山深处,地质富含硒,昼夜温差大,适宜开发天然富硒茶,只要学好种茶、制茶工艺,就是致富好途径。学习了校本课程后,学生不但为以后建设家乡打下基础,而且通过动手动脑,探究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得以认可,进一步促进生物学的学习。
总之,在校本课程中编入与当地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会生产中去探究、调查、实践,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金课题)
关键词:生物;课程开发 ; 经验分析
一、切实实施课程资源开发
生物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贫困边远山区应发挥地区优势,推动地方教育,大巴山污染破坏相对较少,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植被情况、野生动物分布、旅游资源等。同时学生虽学习底子薄,但耳濡目染积累大量生物学经验。老师作为资源载体,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家庭、大自然,从基础生物到前沿科技,让学习由一潭死水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流。
加大投入,完善设备。新课改下,对生物科实验的要求更上一层次,主要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山区中学生物新课程要能顺利实施,需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独立的生物实验室,更新必备的仪器设备,补充必需的实验试剂,努力创造条件使生物科实验教学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形式。另外,应合理配备实验员,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使生物科实验教学能正常深入开展。
只要开动脑筋,积极创造条件,山区生物学实验同样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另外,山区学校虽然实验设施设备落后于城市,却有城区无法比拟的生物资源,只要我们勇于创新,勤于动手,完全可以变弱势为优势。如关于生物学实验材料的来源问题,一方面可通过发动学生到野外采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利用综合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创建自己的“小田园”,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勇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勤于動脑,虽然无条件装备实验室或缺乏实验器材,但只要教师思想重视,敢于创新,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很多生物学实验还是能够正常进行。如:细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小生态瓶的制作实验,等等。
如:学生利用学校的闲置角落,自己规划种植蔬菜水果,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体验农民的艰辛,品尝“盛夏的果实”的美味。只要因地制宜,山区学校就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有声有色。
另外,加强学校于当地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是山区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有效途径。高中生物学新课程中的一些实验,对实验条件和实验技术的要求很高,某些实验教师也不曾做过,所以,为了保障实验教学能正常进行,山区中学要积极与所在地的医院、农科院、研究所等建立联系,争取得到技术、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的支持。例如:请专家讲解有关杂交水稻、植物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知识,为学校开展相关的实验打下基础。
二、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四点经验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主要途径。本着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的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了校本教材的开发。
1.教材开发要有思想教育性 校本课程既是对统编教材的补充,也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还要注重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我校为城乡结合部的高完中,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由于长期受城乡差别的影响,有一些人不愿意回家务农,也不安心务农,向往城市和条件优越的地区,缺乏建设自己家乡的情感和崇高理想。
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时,我们立足实际把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放在首位,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对转变一些学生的弃农思想,收到良好效果。加入一些当地农村的优势项目的调查研究,树立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如:
我市的以“巴山雀舌”为龙头的绿茶名扬中外,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我市的“旧院黑鸡”、“板角山羊”生产也形成了特色和规模。通过学习,大大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只有在教材中添加介绍丰富的家乡生物资源,并结合本地农、林、牧、副、渔等各业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与当地生产、生活相联系,不仅使之感到生物学知识有用武之地,而且还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建设家乡的情感。
2.教材开发要有地方特色性 校本课程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应鲜明地突出当地独特的资源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生物种类,只有突出了特色性和乡土性,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发展,积极投身到建设家乡的实践和生产活动中去。
我市是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山区,而这几年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我们在选编内容时,重点选编了木耳、银耳的栽培、管理等技术,以及葡萄、苹果、草莓的折插、嫁接、贮存的方法。通过对熟悉的动植物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特色和特产,激发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情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教材开发要有探究实践性 校本课程必须立足实际,具有引导学生投身课外实践活动中去的功能,力求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习惯。倡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精神,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
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注意留下一定的余地,要求学生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进行考察和调查,去探索和实践,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中必须认真钻研《生物课程标准》,挖掘与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寓生物学知识于生产实践中,通过调查当地农村经济建设中与所学生物知识联系密切的内容,去解决实践问题。如:
应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去修剪果树、葡萄、樱桃;应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去管理大棚蔬菜;利用“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去探索合理施肥、合理浇水;利用“环境监测、杂交育种”等原理,检测环境是否污染,饮用水是否达标,培育作物新品种。其它有关庭院绿化、家庭养殖等都用所学技术和方法去处理。
4.教材开发要有实际应用性 开发校本教材,一定要切实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渗透一些农业知识,传授一些致富的途径。
首先,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传授农业致富的知识,培养学生学有所长的劳动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只停留在探究上。
其次,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将适宜当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选编出来。
如:我市地处大巴山深处,地质富含硒,昼夜温差大,适宜开发天然富硒茶,只要学好种茶、制茶工艺,就是致富好途径。学习了校本课程后,学生不但为以后建设家乡打下基础,而且通过动手动脑,探究实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得以认可,进一步促进生物学的学习。
总之,在校本课程中编入与当地生活、生产联系密切的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社会生产中去探究、调查、实践,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资助金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