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以及学习者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现今的英语课堂教学更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组织一些学习任务,只做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为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教学尝试。笔者对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本文对一个课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一些基本要求。
1.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法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系列教学法(左焕琪,2007)、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发展到现在的“后方法时代”的整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国家推进新课改后,英语课堂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当下英语教师们课堂教学中常常混合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等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Krashen认为, 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对于语言习得是有必要的(1985)。如果教师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习得者就能在输入(input)中学会语法结构。Krashen认为这比直接教授语法能更好地培养语法的准确性(同上)。Krashen 提出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认为学生最佳的语码输入量是“i+1”,i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层次(文秋芳,2010)。这样的语言输入能让学习者充分接触到和使用他们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就能自然地习得一门语言。此理论与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有相通之处。对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即: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者合作下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1978)。他认为学习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根据此理论,我们教师就要为学生搭脚手架(scaffolding),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任务。“i+1”和ZDP都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学生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帮助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英语输入和学习任务。其次,二语习得理论中,Swain提出“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论(1985),认为足够的语言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以及语用的提醒,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文秋芳,2010)。
可理解性输出、输入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表明英语课堂上,足够的可理解性英语输入、有效的学习任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等方法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如今的课堂上,教师们积极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但仍有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看懂句子、能应付笔试,花很多时间滔滔不绝地讲句法结构、讲用法规则,依旧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们,仍然很多人学习英语9年却不能真正顺利地用英语与人简单沟通。
2. 翻转课堂
美国的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最初通过手写平板、电话辅导他的表妹,然后,他把教授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Youtube,每个教学视频时长10分钟左右,他本人不出镜,边讲授边在虚拟“黑板”上手写和图示。视频点击量很高,然后他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学生注册后可以通过观看他的课程视频,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可汗学院还开发软件程序,为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独特的“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跟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试题生成软件,学生能连续答对10题便可以进行知识地图上的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来,他与学校合作,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他的教学视频,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进行辅导,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萨尔曼说:“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疑问(中译本2014,p.85)。”随时随地学习和自主掌控节奏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萨尔曼,中译本2014,p.37),并且能让学生随时复习甚至重新学习学过的内容。这样的自主学习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萨尔曼的可汗学院里的课程从数学到历史乃至艺术,课程较全面。首先萨尔曼的确是一位好教师,他的课程知识点清晰有条理,他的讲解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容易理解,还不乏幽默。其次他是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他学院的“知识地图”等辅助学习、检测、评价的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
我国首先从佛山开始掀起“翻转课堂”、录制微课的广泛研究。目前网上的微课品种繁多、形式不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出现像可汗学院那样让全国学生喜爱并轰动的微课体系。
这样的翻转课堂,课前学生把知识点学懂后,课堂上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教师对学生更细致地指引和一对一辅导。这样的做法,更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输出,有足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3. 实践尝试
成功的可汗学院是没有语言类的课程的。我们的英语课程,词汇、听说、阅读、写作,知识体系较复杂,如何实施这种翻转课堂,并形成学生的知识地图,还能给学生科学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我做了一点尝试。选取江苏省省编职校《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Passage B 《The Invention of the Microwave Oven(微波炉的发明)》阅读课为例来简单谈谈我的做法。首先,不得不提一下这套教材编写组设计的一个非常棒的学习软件光盘,软件里电子教材上有生词、句法的讲解,并且生词和课文都有读音,习题有解答,另外还有课后复习题。此套学习软件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非常好的自主学习资料。我制作微课时,用PPT与此套学习软件之间切换,伴随我画外音的讲解,并用录屏软件录下视频。我从“背景知识、课文结构、生词词组、难句分析”几个方面做了讲解,我截取了“课文结构”讲解部分的一个页面,见图(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的微课用学生能听懂的英文讲授,对难句子的分析用中文进行。最后,把微课视频通过QQ群发送给学生。 其实微课中的这些内容平时都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一节课45分钟,教师平时课堂讲解的时间还是很多,所剩下给学生自己讨论、听说读写、输出(output)的时间就很少了。而我把这些内容放在课前由学生自己掌握时间、速度,自主学习,不仅省去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还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更细致地学习。
学生课前学完微课,上课时我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课上,我把前5-8分钟用来让学生提问,把自主微课学习中的疑难点提出来,可以我解答,还可以是其他会的学生来解答。接下来,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递进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任务包括根据提示完成微波炉发明的时间表、回答几个“wh-”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微波炉的发明过程、想想中专生能向科学家学习什么。课堂任务流程图见图(二)。做这些任务时,我有对全班的指引(guide)、有一对一辅导(tutoring)、或者对一个小组辅导。辅导时,我用英语与学生直接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较私密,学生能更放松地讲英语,能更放松地激发创新思维,我也能更清楚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英语使用情况。这样有足够的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上有了更多实际的英语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要的话还可以自主查看微课中的讲解。课堂结束,面临的仍然是评价问题。因为我一对一辅导过,所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精准。根据评价,为学生建立一个档案(portfolio),把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反映在这个档案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档案,了解到自己的知识能力情况。这样的课堂,身临其中的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学生完成这些课堂任务更积极主动了,学习更有激情了,师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学生的确学习效果更好。
4. 结论
初步实践带来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更好,学生更主动积极、充满激情。但这样的教学的确有很高的要求。
(1) 学生有手机或电脑随时可用。
(2) 教师要有很强的基本功。首先要能熟练使用视频制作软件、幻灯显示等演示软件制作微课。这样的备课量更大。教师如果能自主编程做软件,跟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更好。其次还需教师能熟练使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正确地道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3) 我们的班级一般都是四五十人的大班。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个教师整堂课的辅导有点忙不过来,时间不够,真希望再多个教师帮忙。是否可以一节课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教师共同组织管理呢?萨尔曼·可汗也提到了这样的“由三四位教师来管理”(中译本.2014,p.150)的课堂形式,认为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相互取长补短,有更大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灵活性。
对于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我们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并深入探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为我们的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2] Khan, S.萨尔曼?可汗.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C. Madder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1.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法从最初的语法翻译法、系列教学法(左焕琪,2007)、直接法、听说法、认知法、交际法,发展到现在的“后方法时代”的整体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国家推进新课改后,英语课堂教学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student-centered),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当下英语教师们课堂教学中常常混合使用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等来达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语习得理论研究中,Krashen认为, 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对于语言习得是有必要的(1985)。如果教师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习得者就能在输入(input)中学会语法结构。Krashen认为这比直接教授语法能更好地培养语法的准确性(同上)。Krashen 提出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认为学生最佳的语码输入量是“i+1”,i指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指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层次(文秋芳,2010)。这样的语言输入能让学习者充分接触到和使用他们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就能自然地习得一门语言。此理论与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有相通之处。对最近发展区的解释即: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者合作下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1978)。他认为学习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根据此理论,我们教师就要为学生搭脚手架(scaffolding),为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任务。“i+1”和ZDP都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在学生现有的水平基础上帮助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英语输入和学习任务。其次,二语习得理论中,Swain提出“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理论(1985),认为足够的语言输出活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以及语用的提醒,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文秋芳,2010)。
可理解性输出、输入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表明英语课堂上,足够的可理解性英语输入、有效的学习任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等方法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如今的课堂上,教师们积极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但仍有很多教师,为了学生能看懂句子、能应付笔试,花很多时间滔滔不绝地讲句法结构、讲用法规则,依旧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而学生们,仍然很多人学习英语9年却不能真正顺利地用英语与人简单沟通。
2. 翻转课堂
美国的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最初通过手写平板、电话辅导他的表妹,然后,他把教授课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Youtube,每个教学视频时长10分钟左右,他本人不出镜,边讲授边在虚拟“黑板”上手写和图示。视频点击量很高,然后他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学生注册后可以通过观看他的课程视频,在课堂之外自主学习。可汗学院还开发软件程序,为每个学生制定自己独特的“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跟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试题生成软件,学生能连续答对10题便可以进行知识地图上的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后来,他与学校合作,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他的教学视频,课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进行辅导,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大改善。
萨尔曼说:“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听课,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解决疑问(中译本2014,p.85)。”随时随地学习和自主掌控节奏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萨尔曼,中译本2014,p.37),并且能让学生随时复习甚至重新学习学过的内容。这样的自主学习能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萨尔曼的可汗学院里的课程从数学到历史乃至艺术,课程较全面。首先萨尔曼的确是一位好教师,他的课程知识点清晰有条理,他的讲解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容易理解,还不乏幽默。其次他是个好的软件工程师,他学院的“知识地图”等辅助学习、检测、评价的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
我国首先从佛山开始掀起“翻转课堂”、录制微课的广泛研究。目前网上的微课品种繁多、形式不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出现像可汗学院那样让全国学生喜爱并轰动的微课体系。
这样的翻转课堂,课前学生把知识点学懂后,课堂上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让教师对学生更细致地指引和一对一辅导。这样的做法,更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输出,有足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3. 实践尝试
成功的可汗学院是没有语言类的课程的。我们的英语课程,词汇、听说、阅读、写作,知识体系较复杂,如何实施这种翻转课堂,并形成学生的知识地图,还能给学生科学的评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我们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我做了一点尝试。选取江苏省省编职校《英语》第四册第四单元Passage B 《The Invention of the Microwave Oven(微波炉的发明)》阅读课为例来简单谈谈我的做法。首先,不得不提一下这套教材编写组设计的一个非常棒的学习软件光盘,软件里电子教材上有生词、句法的讲解,并且生词和课文都有读音,习题有解答,另外还有课后复习题。此套学习软件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非常好的自主学习资料。我制作微课时,用PPT与此套学习软件之间切换,伴随我画外音的讲解,并用录屏软件录下视频。我从“背景知识、课文结构、生词词组、难句分析”几个方面做了讲解,我截取了“课文结构”讲解部分的一个页面,见图(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我的微课用学生能听懂的英文讲授,对难句子的分析用中文进行。最后,把微课视频通过QQ群发送给学生。 其实微课中的这些内容平时都是在课堂上呈现的,一节课45分钟,教师平时课堂讲解的时间还是很多,所剩下给学生自己讨论、听说读写、输出(output)的时间就很少了。而我把这些内容放在课前由学生自己掌握时间、速度,自主学习,不仅省去了课堂上教师讲解知识点的时间,还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更细致地学习。
学生课前学完微课,上课时我便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互动。课上,我把前5-8分钟用来让学生提问,把自主微课学习中的疑难点提出来,可以我解答,还可以是其他会的学生来解答。接下来,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难度递进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相互交流来完成,这些任务包括根据提示完成微波炉发明的时间表、回答几个“wh-”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微波炉的发明过程、想想中专生能向科学家学习什么。课堂任务流程图见图(二)。做这些任务时,我有对全班的指引(guide)、有一对一辅导(tutoring)、或者对一个小组辅导。辅导时,我用英语与学生直接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较私密,学生能更放松地讲英语,能更放松地激发创新思维,我也能更清楚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英语使用情况。这样有足够的时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上有了更多实际的英语输入(input)和输出(output)。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必要的话还可以自主查看微课中的讲解。课堂结束,面临的仍然是评价问题。因为我一对一辅导过,所以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更精准。根据评价,为学生建立一个档案(portfolio),把他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反映在这个档案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档案,了解到自己的知识能力情况。这样的课堂,身临其中的我最明显的感受是,学生完成这些课堂任务更积极主动了,学习更有激情了,师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学生的确学习效果更好。
4. 结论
初步实践带来的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更好,学生更主动积极、充满激情。但这样的教学的确有很高的要求。
(1) 学生有手机或电脑随时可用。
(2) 教师要有很强的基本功。首先要能熟练使用视频制作软件、幻灯显示等演示软件制作微课。这样的备课量更大。教师如果能自主编程做软件,跟踪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更好。其次还需教师能熟练使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正确地道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3) 我们的班级一般都是四五十人的大班。通过实践,我发现一个教师整堂课的辅导有点忙不过来,时间不够,真希望再多个教师帮忙。是否可以一节课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教师共同组织管理呢?萨尔曼·可汗也提到了这样的“由三四位教师来管理”(中译本.2014,p.150)的课堂形式,认为教师以团队形式进行教学,能更好地相互取长补短,有更大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的灵活性。
对于中职英语“翻转课堂”,我们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并深入探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为我们的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2] Khan, S.萨尔曼?可汗.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3]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C. Madder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