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教什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句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仔细打量这句话,笔者认为除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的思想外,还可从另一个层面去探讨,那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要教什么?不教的又是什么?也就是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对一节语文课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我们以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教学为例进行思考。《珍珠鸟》被三个年级选入教材,笔者以表格略作分析:
面对不同年级同一作者的文章,教学内容是否能一样?笔者在我市"课改回顾总结教研活动中"分别听取了四年级苏教版和五年级人教版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珍珠鸟》。奇怪的是四年级老师执教和五年级老师执教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①教师用故事导入,请学生谈谈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②教师范读全文,请学生谈对课文的感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③学生美读并赏析其中一个细节;④学生谈对文章中心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⑤把这节课的感受整理一下,写下来。整节课学生都在谈感受。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⑦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课后评教时,争议较大的就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对苏教版四年级和人教版五年级的《珍珠鸟》,不同年段教学内容几乎雷同,还有老师以窦桂梅、薛法根等名师的《珍珠鸟》案例为例谈此课教学,甚至把中学郭初阳老师执教七年级《珍珠鸟》的课例提出作典范课例,令人啼笑皆非。不分学段,不分对象,只要精彩,随意选择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合适吗?笔者以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课程的语文。课程的语文至少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和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珍珠鸟》一课在不同学段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会有所区别,从上例表格中可看出至少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一是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同;二是教材组成的单元内容不同;三是教学对象不同;四是课后练习提示不同。对如何教这课,笔者不作赘述,唯以此为影子,提出语文课教什么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的思考,有求于方家。
一、课程目标牵引教学内容的创生
上面谈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都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课程的角度看,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矛盾应指向教学目标,它的确定牵引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目标的确定最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有所区别。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二学段提的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的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还有达成目标的方式的区别,如表达上从“能联系”“理解”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的变化。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依此,我们要为学生“量体裁衣”定目标。
那么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我们定的教学目标有何区别呢?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方能下手预设:1.这一类教材入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同样的文本在不同年段,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教学?3.同样的文本在年龄差异较大的年段,学生该如何学?应该学到什么?4.针对学生各异的认知水平,教师如何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因素,我们可尝试如下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略读课文):1.基础性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核心目标:理解描写小鸟的神态、动作、外貌的文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3.发展性目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苏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1.基础性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2.核心目标:读中理解、感悟、从而体会珍珠鸟是怎样信任我的。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写一段话。3.发展性目标:读中体会鸟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美好。
这两个年级虽在不同学段,执教这一课也有它共同的下限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2.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小珍珠鸟逐步对我产生信赖,感受它和我友好相处的美好境界。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定教带动教学内容选择
以学定教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定教学内容;二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兼收并蓄以学定教的“两层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实现课程的语文。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就成了“个人语文”。
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的个人语文,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除非这位教师在课堂通过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设计)。因此,我以为,一堂课如果是课程的语文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教学策略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起点。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以学定教”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我们在教学前要从内容上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内容。如学生学习有困难时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这内容可以补充、调整,还可以重组。
三、“用教材”教指向教学内容的丰富
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这样看来教材不应成为教的紧箍咒。教学内容的范围应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增强了,即把教材重组、调整,努力实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思想。实践中出现了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孙双金老师以一带“组”的诗歌教学等,教材有了真正属于“例子”的功能。反思我们大多老师的常态教学,平常一个学期的教学就知识局限于几百个生字,三十余篇课文。学习了这些知识任务就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在长期这种固定的思维的约束下,我们全国大多地方的教学还是沿着这种固定的轨迹运行着,从来没有想到要脱离这个轨道,因为连这种意识也没有,所以我们目之所及总是方寸之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
所以,课程的语文应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让它的工具性真正发挥它的工具的作用?语文当为语文突围,突破教材的樊篱,从听说读写开始,老师当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深入语文,以一个领航人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寻语文规律。唯此,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六年或中学毕业后才能够流利地运用母语来说、写,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别人说话的大意,才能够初步体会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意境之美。(责任编辑:梁 媛)
面对不同年级同一作者的文章,教学内容是否能一样?笔者在我市"课改回顾总结教研活动中"分别听取了四年级苏教版和五年级人教版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珍珠鸟》。奇怪的是四年级老师执教和五年级老师执教的教学内容几乎相同(①教师用故事导入,请学生谈谈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②教师范读全文,请学生谈对课文的感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③学生美读并赏析其中一个细节;④学生谈对文章中心句“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理解;⑤把这节课的感受整理一下,写下来。整节课学生都在谈感受。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⑦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靠相互之间的信赖。)课后评教时,争议较大的就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面对苏教版四年级和人教版五年级的《珍珠鸟》,不同年段教学内容几乎雷同,还有老师以窦桂梅、薛法根等名师的《珍珠鸟》案例为例谈此课教学,甚至把中学郭初阳老师执教七年级《珍珠鸟》的课例提出作典范课例,令人啼笑皆非。不分学段,不分对象,只要精彩,随意选择教学内容,这种做法合适吗?笔者以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课程的语文。课程的语文至少教学内容要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和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珍珠鸟》一课在不同学段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会有所区别,从上例表格中可看出至少和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系:一是教材的编排意图不同;二是教材组成的单元内容不同;三是教学对象不同;四是课后练习提示不同。对如何教这课,笔者不作赘述,唯以此为影子,提出语文课教什么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我的思考,有求于方家。
一、课程目标牵引教学内容的创生
上面谈到不同学段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都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课程的角度看,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矛盾应指向教学目标,它的确定牵引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目标的确定最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就有所区别。比如,阅读教学目标中就理解词句来讲,第二学段提的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提的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还有达成目标的方式的区别,如表达上从“能联系”“理解”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的变化。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依此,我们要为学生“量体裁衣”定目标。
那么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珍珠鸟》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我们定的教学目标有何区别呢?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方能下手预设:1.这一类教材入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同样的文本在不同年段,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教学?3.同样的文本在年龄差异较大的年段,学生该如何学?应该学到什么?4.针对学生各异的认知水平,教师如何制订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针对以上几个方面因素,我们可尝试如下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略读课文):1.基础性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核心目标:理解描写小鸟的神态、动作、外貌的文句中所包含的信息,并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情”的方法。3.发展性目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苏教版四年级(精读课文):1.基础性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2.核心目标:读中理解、感悟、从而体会珍珠鸟是怎样信任我的。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能用“居然、不由自主”写一段话。3.发展性目标:读中体会鸟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感受到“相互信赖,和谐相处”的美好。
这两个年级虽在不同学段,执教这一课也有它共同的下限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2.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体会小珍珠鸟逐步对我产生信赖,感受它和我友好相处的美好境界。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4.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定教带动教学内容选择
以学定教有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定教学内容;二是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兼收并蓄以学定教的“两层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实现课程的语文。如果脱离学生实际,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就成了“个人语文”。
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的个人语文,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细想,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所遇到的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反之,就很难顺利进行(除非这位教师在课堂通过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设计)。因此,我以为,一堂课如果是课程的语文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教学策略问题。一句话,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起点。当研究清楚了学生的实际后,我们就要研究教学内容与目标,不要认为有教学目标就行,只有教学目标适宜于学生,教学才可能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样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这样才能落到学生的发展上去。
“以学定教”还有另一层意思即我们在教学前要从内容上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实施教学内容。如学生学习有困难时临时调整教学内容,这内容可以补充、调整,还可以重组。
三、“用教材”教指向教学内容的丰富
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这样看来教材不应成为教的紧箍咒。教学内容的范围应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用教材教的意识增强了,即把教材重组、调整,努力实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思想。实践中出现了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孙双金老师以一带“组”的诗歌教学等,教材有了真正属于“例子”的功能。反思我们大多老师的常态教学,平常一个学期的教学就知识局限于几百个生字,三十余篇课文。学习了这些知识任务就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在长期这种固定的思维的约束下,我们全国大多地方的教学还是沿着这种固定的轨迹运行着,从来没有想到要脱离这个轨道,因为连这种意识也没有,所以我们目之所及总是方寸之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其要求之高,数据之细,是以往“教学大纲”所没有的。这一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
所以,课程的语文应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才能让它的工具性真正发挥它的工具的作用?语文当为语文突围,突破教材的樊篱,从听说读写开始,老师当以一种研究者的姿态深入语文,以一个领航人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寻语文规律。唯此,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六年或中学毕业后才能够流利地运用母语来说、写,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别人说话的大意,才能够初步体会到语言文字表达的意境之美。(责任编辑: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