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对知识获取过程的关注来改变传统教学忽视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弊端。在问题探究中,教师通过组织、指导、帮助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和知识获取的主体。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知识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不断建构新知,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
一、艺术呈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学习情境。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上届学生制作的精美贺卡、诗配画等作品。学生看后,便不由感叹起来:“真漂亮!”“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只要开动大脑、发挥想象、敢于尝试,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如此导人,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巧妙演示问题,培养严谨品质
由于计算机逻辑性强,有时仅一步之差,就有可能使学习者陷于困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错误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复制与粘贴”的时候,老师在强调“复制与粘贴”的关系后,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忘了对复制对象进行选取的步骤。老师可以在演示的过程当中,故意“忘”了或错误进行“选取”操作,设置出一个非意料之中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学生便能较容易地发现复制前“选取”的正确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也是决定最终“粘贴”结果的重要环节。
三、梯度设置问题,实现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分散教学的重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问题设置时要考虑难度的大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前后问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一个个丝丝入扣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如学习“保存文件”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探究“把文件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再让学生探究“如何寻找刚才保存的文件”,通过寻找发现引入文件夹的概念,让学生探究“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最后让学生探究“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四、自主探究问题。力求扶放结合
依靠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而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理解最深、记忆最牢、运用自如的。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如高年级段的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已没有进行示范演示的必要,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提示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在自主操作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指出错误,但不要急于辅导,而要鼓励他们多动脑,多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想办法寻求多方援助,如查教材、问同学或通过计算机获取帮助。在规定时间后,若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完成规定任务,则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尽快帮助他们完成规定任务。最后,教师要把典型性问题予以集体纠正和指导。这样,通过自主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同时也树立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必胜心,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开拓和创造。
五、整合多学科问题,体验学以致用
“课程整合”提倡在本学科教学中,力求按需安排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
如在《初识Powerpoint》教学时,可以播放多种学科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用途广泛,从而形成学好Pow-erpoint的内心驱动。在《信息的下载》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探究,让学生通过针对性地查阅、浏览、选取、下载等操作,感知到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并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艺术呈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进入学习情境。
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上届学生制作的精美贺卡、诗配画等作品。学生看后,便不由感叹起来:“真漂亮!”“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激励学生:“只要开动大脑、发挥想象、敢于尝试,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如此导人,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巧妙演示问题,培养严谨品质
由于计算机逻辑性强,有时仅一步之差,就有可能使学习者陷于困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错误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复制与粘贴”的时候,老师在强调“复制与粘贴”的关系后,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忘了对复制对象进行选取的步骤。老师可以在演示的过程当中,故意“忘”了或错误进行“选取”操作,设置出一个非意料之中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学生便能较容易地发现复制前“选取”的正确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也是决定最终“粘贴”结果的重要环节。
三、梯度设置问题,实现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分散教学的重难点。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问题设置时要考虑难度的大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前后问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一个个丝丝入扣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如学习“保存文件”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探究“把文件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再让学生探究“如何寻找刚才保存的文件”,通过寻找发现引入文件夹的概念,让学生探究“文件夹的概念及操作”,最后让学生探究“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并把文件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四、自主探究问题。力求扶放结合
依靠自己对问题的探究而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理解最深、记忆最牢、运用自如的。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如高年级段的Word文档编辑教学时,教师已没有进行示范演示的必要,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提示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在自主操作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指出错误,但不要急于辅导,而要鼓励他们多动脑,多思考。这样学生就会想办法寻求多方援助,如查教材、问同学或通过计算机获取帮助。在规定时间后,若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按时完成规定任务,则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尽快帮助他们完成规定任务。最后,教师要把典型性问题予以集体纠正和指导。这样,通过自主学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同时也树立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必胜心,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开拓和创造。
五、整合多学科问题,体验学以致用
“课程整合”提倡在本学科教学中,力求按需安排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
如在《初识Powerpoint》教学时,可以播放多种学科的Powerpoint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用途广泛,从而形成学好Pow-erpoint的内心驱动。在《信息的下载》教学中,可以结合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探究,让学生通过针对性地查阅、浏览、选取、下载等操作,感知到学习信息下载的重要性,并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