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外联 相得益彰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oxian1988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着重培养的,兴趣也是教师要慢慢引导加深的。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与课外知识有机融合,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也能继续在书籍中畅想,扎实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阅读方法;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先生对语文教学中引入课外阅读的关注。他始终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内先要仔细地研读课文,掌握阅读方法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过程中。以课内方法指导课外阅读,用课外知识弥补课堂内容的局限,二者相互包容、相互补充,进而融为统一体,长此以往的良性循环,为学生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氛围。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扩面增量”,即加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阅读习惯,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书籍的喜爱。让学生领悟到书籍的魅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语文教材,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她是教学的出发点,是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纽带。
  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方式寻找各种阅读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让每一个学习阅读的学生都能通过书籍找到自己的信仰,增强自我识别能力,在书籍的海洋里领略别样的风光,让他们的童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一、课前阅读——储备能量,感知大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阅读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开始,所以在课前,要鼓励学生去搜集与课文有关的相关介绍,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作者身份等,让学生先自学,在内心对文章的成文有大概的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更深层次的领会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另外,也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能够充分学习课文储备能量。要深刻地了解文章,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我们才能通过其内容正确把握文章传递给读者的情感。如在课堂教学《过零丁洋》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关于文天祥的生平简介,了解诗人作诗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在南宋末年,诗人被俘后的忧国忧民,叹不能收复河山、恢复疆土的惶恐不安,以及浩然千秋的正氣,男儿勇烈的壮歌。通过对其一生的了解,学生会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个人的生死荣辱简直微不足道。这些情感上的相融,就是课前资料收集为学生打开的通道,帮助学生为以后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和指向。
  二、课中阅读——整合资料,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焦点,它是联系师生与教材的纽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课本为基础,并拓展课本的深度,选择与教材密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将课内课外知识穿成一线,进一步帮助学生领悟课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深切地感受文本中所传递的价值观,这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通过补充课外知识,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相通,更容易理解课本的内涵。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有关“光复台湾”的历史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阅读,能使学生更易理解台湾同胞们深深的爱国情怀,与回到祖国怀抱浓烈的决心,这是课外延伸阅读所带来的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课后阅读——提升能力,拓宽视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学语文,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说得真是一针见血。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到方法,并应用到课外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诲人不倦地引导,选好切入的焦点,将课外融于课内,将课内延展到课外,是现阶段教师需要提高的关键。
  原著所具有的魅力,是节选段无法给予的,所以教师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去阅读原文原著。如学习 《草船借箭》后,教师应该继续介绍《三顾茅庐》《空城计》等其他三国时代精彩的故事,让他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然后再适时停止,让他们课后主动去寻找《三国演义》这本书来读,不要以点盖全,而是从整个故事掌握内容。在学习《猴王出世》后,推荐学生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体会孙悟空的不羁、猪八戒的憨态等趣味,体会师徒五人一路上降妖除魔的勇气和对信仰的执着;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后,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体会书中的世情百态,了解梁山一百○八好汉的人格魅力;在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 ,回归于传世名作《红楼梦》,理解书中所传达的人文情怀……这样将课内延伸指向课外,课外阅读反哺课内,相得益彰,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小学语文教学中关键点,就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共融共同,选好契合点,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有效衔接,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感受阅读的魅力,课外也能继续保持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我们说语文教学好比是一只鸟,它拥有两只翅膀,只张开其中一只翅膀是无法飞起来的,只有展开双翅,才能搏击长空,领略不一样的风景,而课内课外就相当于这两只翅膀,缺一不可。所以,如何有效地连接课内外,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荣婷.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方法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4(14).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我们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理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分层次朗读,把基础抓好  (一)预习先行,把好文章字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好的切入点,会较快实现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精选切入点。从题目、文眼、评价、情感四个点切入,会使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精髓,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
【摘要】当代语文教学提倡“向读学写”,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向读学写”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本文,笔者以《石榴》一课为例,再现备课过程——挖掘“向读学写点”,确立教学目标,呈现课堂教学,最后浅谈实践心得。  【关键词】向读学写;《石榴》;有情有序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培养学生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能力,就如建池蓄  水,若想学生的能力如流水源源不断增长,那么就要深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这个源头。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而推動学生能力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深掘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说:“教育者也
【摘要】本文考察中韩两国编者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着重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对韩汉语教材语言知识编排中的科学性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对韩汉语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性,就是要符合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和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确实很重要。笔者于2013年9月开始选择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丰富的阅读形式,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采用了“听书会”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用别具一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感受,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小学课外语文;指导
【摘要】《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文章通过孙悟空三次棒击白骨精的过程,赞扬了他聪明机智,对师父忠心耿耿的美好品质。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巧妙把握其中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原著阅读;《三打白骨精》;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而《关雎》作为300篇之首,历来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所以,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面对语汇变化较大,语言精练,留白较多的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的解读才是好的解读?本文将以《关雎》为例,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借用“咬文嚼字”“意象解码”“文本互证”“复现情境”等手段进行有趣的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
【摘要】众所周知,高考中作文的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而让文章观点具有启发性正是让文章深刻的必备要素。那么,文章如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呢?笔者认为,考生可以通过追问实质、普遍联系、辩证思考、反弹琵琶这四种思维方式,力避思维的平面化、庸常化,让自己的文章能够真正做到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关键词】高中作文;深刻;启发性;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
今年23岁的王鑫杰是福建人,2013年考入厦门理工学院。大一时,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了“大学生创业协会”,还在校园超市兼职。  大二刚开学那天,王鑫杰与同伴到厦门市石鼓路买衣服。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选了很长时间,他终于挑中一件浅蓝色T恤。试穿之后,各方面都很喜欢,唯独对袖子不满意。  带着遗憾,他放下了T恤,一路上却有些耿耿于怀。这时,街边巨型广告映入眼帘,广告上几位工人正组装家具,旁边有句广告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