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解读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而《关雎》作为300篇之首,历来受到人们极高的评价,所以,它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面对语汇变化较大,语言精练,留白较多的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的解读才是好的解读?本文将以《关雎》为例,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借用“咬文嚼字”“意象解码”“文本互证”“复现情境”等手段进行有趣的个性化的解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古典诗歌的解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诗经》;《关雎》;教学;趣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古代优秀文化的载体,而《诗经》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是古代诗歌之肇始,自然意义非凡。但因年代久远,很多词汇因为演变而不再常用,对其文本解读存在很大困难,后代的解读者自然众多,这些解读很多都见仁见智,而有些解读又似是而非,导致现代很多希望研究其文本的教师无所适从,只得与大部分教师一样,照着较为公认的解读安排教学,不敢生发,又往往感到上之无味,弃之可惜,只能是尽量少讲,多读几遍多记些文学常识与字词解释。浅尝辄止的结果,是学生兴致缺缺,效率低下,只把其作为考试之资,白白浪费了这么优秀的文化资源,实在可惜。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诗经·关雎》的教学中,以现代目光去审视人物情感,巧借诗歌解读手段,进行了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以此来提升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其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其解读诗歌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发挥语文课“立德树人”的功用,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一、勾连情感,整体感知——准备文本趣解
  初中阶段是学生爱情意识的萌发期,对于爱情的话题,大部分学生带着好奇,也带着羞涩。所以在解读文本之前,我会让他们背诵耳熟能详的一些诗句,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逐渐引导,打开他们的心扉,做好去正面感受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美好爱情的准备。
  熟读诗歌后,我会让他们说一说,这首诗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他们很容易就能答出: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位女子的相思和追求。之后,我会引孔子评价《关雎》的名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让他们紧扣“哀”“乐”两字,将诗歌划分章节。在有整体的感知,初步把握文本后,进入课文的解读。
  二、咬文嚼字,把玩语言——立体人物形象
  诗歌的语言精练,颇可玩味,咬文嚼字,再现当时情境。《关雎》第一章讲的是河中小洲,雎鸠声关关应和。一男子思慕姑娘,想让心中的她做一生一世的伴侣。我名之曰“有所思”。
  首句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托物起兴的写法,后直写出男主人公心愿。此处可简介《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第二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处我会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咬文嚼字,品咂细析,在脑海中勾勒出诗中两位主角的人物形象。
  一是“为何男子说的是‘君子好逑’,而不说‘君子思慕’呢?”“思慕”可能只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君子好逑”,却是内心坚定,相守一生的独白。此处采用的是换词法。
  二是“让男子内心生发如此坚定的誓言,这是究竟一位怎样的女子?”“窈窕”的解释为“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女”意为贤良美好的女子。这个女子,不仅外貌好、气质佳,内心也非常美丽,是理想的伴侣形象。
  三、解码意象,笔写心曲——复现动人情境
  第二章讲的是,男子由爱慕到相思最真实的心路。尤其是思念中的苦闷、焦灼,思念的绵长,都显得哀婉动人。我取的小标题叫“美丽的哀愁”。
  我们知道,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第一句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什么是“荇菜”,这个意象该如何理解呢?教学中,为了有利于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我会呈现“荇菜”的图片,再解释生物学上“荇菜”的特点——既有小巧别致的美观,又可食可入药,在此解读过程中,可丰富学生的表象,进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有同学马上领悟了:可以从象征角度理解,或者从物象而展开联想,这个女子的形象就如同“荇菜”一般,内外兼美。是呀,女子乘小舟于水中采摘荇菜,并非为了嬉戏,而是一种劳动。她轻伸皓腕,不时向左,不时又向右,弯腰采摘荇菜,这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水的温润与女子的娇靥、健美的身姿交相辉映,清清河水,带动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轻轻摇摆,正如男主人公那颗无法平静的心呀。
  讲解此处的时候,我们可以借“诗文互证”的方法,加深学生的感知与理解。课堂上,我列举了欧阳修的《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将本诗采荇菜的女子与南方的采莲女进行互证。莲,与“荇菜”意象相近,都生于河塘,美观可赏,可食可入药,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照影摘花花似面”,江南女子采蓮时的那种惊心动魄的动态的美感,与采荇菜的女子之美遥相呼应,可以让学生想到,真正的美是内外兼善,是相通的。再借用《诗经·桃夭》中的一句诗——宜其室家,这么美丽,这么勤劳的女子,娶回家肯定是位贤妻,能不令男子魂牵梦萦,日夜相思吗?潜移默化间可以促进学生审美修养的提升,并进行积极的劳动教育。
  另外,本章共32字,为本诗最长。诗人这样写自然是有目的的,在内容上,思念中的苦闷、焦灼,思念的绵长,需要有相应的形式匹配,自然就体现在字数上了。本章是男主人公在直接吐露的相思与哀愁,显得非常动人,但学生毕竟缺乏类似经历,没有感情的基础,匆匆读过,难以入心。以往我们往往让他们从情境中读出人物情感。在这里,我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将本章所写的“寤寐求之”“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男主人公的视角与口吻,发挥想象,写出当时的情境。以此来带动学生情感的体验,细腻他们的感知,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   当然,在这一章,不少同学会产生争议,这个男子在现实中究竟有没有去追求女子?是已经追求而不得,还仅仅是停留在相思,想追求,卻又在心里告诉自己是追求不到的?在字面上与情感上,两者都说得通,至于学生希望老师给出的解释,我会留个悬念,讲完最后两章再补充。
  四、合理求证,填补空白——探究诗歌主题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按字面理解为,男子相思而求,但又求之不得,于是他希望“琴瑟友之”,用美好的音乐去亲近取悦她,最终实现“钟鼓乐之”的目标——也就是娶她进门。因为钟鼓在当时应该是礼器,平常是不会敲打的,只有在祭祀、婚礼等重要而庄重的仪式上,才会使用。这里“钟鼓乐之”自然是指婚礼了。
  我们都知道,《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而“风”在学术界被公认为是民间诗歌。那么问题又来了,有研究者质疑道:“近代说《诗》者多认为《关雎》是当时民间自由恋爱之诗,对于这个问题,钱穆先生指出:《诗》不云乎,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当时社会民间,其实际生活状况,曷尝能有琴瑟钟鼓之备?”“风”是民歌,但“钟鼓乐之”又是贵族专属,这就产生了矛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民歌中出现民间不该有的事物,你能否给出合理的解释?此处,让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见解,最后给出相对合理且有意思的解释。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不妨回到诗歌本身。因为诗歌语言的精练性,也因为诗歌本身为追求意境讲究留白,也因此导致我们直接按字面去理解诗歌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诸多不可解之处。所以,在很多难以“圆其说”的时候,就应该根据诗歌的内在脉络,前后照应地去解读。若假定《诗经》民歌的结论是确然无疑的。那么,我们来重新梳理下本诗内容,前文说到,也许他已经去追求了,但一时之间追求不到,若按字面的意思,也就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男主人公赢得了女子的芳心,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将其娶回家。这样的解释,问题当然还是出在“钟鼓是贵族专属,民间不可能有”这里,此路不通。也有人说,男主人公只是在幻想将来能娶女子为妻,事实上,还是不太合理。他幻想娶妻,也应该是根植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基于自身目前所拥有的条件,否则不是得“臆想症”是什么?
  其实,《关雎》是“民歌自由恋爱之诗”,结合诗歌本身的情感逻辑,理解并也不难。对最后二章,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男主人公内心颇富豪情与浪漫色彩的誓言。他愿意为了女子去努力奋斗,改变命运,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将来送她一场盛大的婚礼,并让她永远幸福。这样的解释,既无悖于诸多研究者经年的研究成果(国风是民歌),又能展现民歌故事里平民男子的现实追求与爱情里的浪漫情思。所以,我拟章名为“为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作为后世的读者,尤其是中学生们,当能从中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与启迪——好的爱情,就应该使人积极立于世,实现互相成全。
  然后回到第二章,着手解决学生的争论,说一说自己的理解。男子只是把相思放在心里,因为爱情里,对方越是美好,人往往越是自觉卑微。一个农家青年,遇见理想中的她,只能把爱慕相思放在心里,做一场勇敢的梦,但在现实里,只能看着水中采摘荇菜那个曼妙的身影,反复思量,百般爱意,酿出微涩的甜蜜。但幸运的是,健康的爱情,让他没有沉沦在相思不得的苦恼中不得解脱,反而滋生出莫大的勇气与梦想。这不也正符合孔夫子对《关雎》所做评语——“哀而不伤”吗?
  据本人经验,《诗经》其余诗歌乃至其后的古典诗歌中,凡是有留白的诗歌,都可以采取个性化的进行文本趣解,例如 《诗经·东门之杨》,可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同一性”相联系进行解读;《诗经·木瓜》,朱熹释为以“重宝”报“微物”,而我们的解读不妨更深一步,此“重宝”为“真心”也。只要结合文本,密切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传递积极健康的“三观”,都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勇敢的尝试,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解读。我想这也是使诗歌永葆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吧。
  综上所述,诗歌的解读手段很多,意象分析、换词法、联想与想象、资料补充、文本互证等,要善加运用。诗歌的个性化解读需紧密结合文本,但可以进行合理的阐发去填补诗歌的空白,不可过于拘泥。诗歌教学,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传递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有利于熏陶高尚的情操,塑造积极健康的“三观”。
  参考文献
  [1]贺莉莉.“窈窕”词义探源[J].赤子,2016(18).
  [2]纪相臣.《诗经》教学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J].河北成人教育,1995(5).
  [3]王斌.水生植物荇菜[J].园林,2012(3).
  [4]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部分要求5—6年级学段的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7—9年级学段的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警匪片是港片最成熟的类型之一,你几乎找不到没有拍过警匪片的香港导演,而林超贤最新的风格就在于写实的商业片外壳和深刻的文艺片内质。香港没有文艺片,香港也不缺文艺片。    在《证人》为张家辉横扫两岸三地所有电影奖项的最佳男主角之前,导演林超贤已经在这个圈子“消失”了很长时间。林超贤和师傅陈嘉上一起拿过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也拍出过像《江湖告急》这样异类而惊艳的佳作,本不该被人质疑。近年来他每年都
【摘要】《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正是由于这首曲所散发出的浓郁的思乡情绪。但是这首影响深远的散曲,其思想内涵除了大家熟知的思乡这个层面外,还包含了主人公在辛苦疲倦之后那种依然继续奋斗的雄心。以秋色衰景反衬,更加表明了人物奋斗之艰难。这才是马致远营造如此冷落苍凉意境的真实原因。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思乡;奋斗;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我们学校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要在课堂上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  【关键词】朗读;理解;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分层次朗读,把基础抓好  (一)预习先行,把好文章字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好的切入点,会较快实现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思路,精选切入点。从题目、文眼、评价、情感四个点切入,会使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精髓,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等。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
【摘要】当代语文教学提倡“向读学写”,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向读学写”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本文,笔者以《石榴》一课为例,再现备课过程——挖掘“向读学写点”,确立教学目标,呈现课堂教学,最后浅谈实践心得。  【关键词】向读学写;《石榴》;有情有序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培养学生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能力,就如建池蓄  水,若想学生的能力如流水源源不断增长,那么就要深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这个源头。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而推動学生能力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目标,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奋斗的目标。  【关键词】文本;深掘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陶行知说:“教育者也
【摘要】本文考察中韩两国编者编写的初级汉语教材,着重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对韩汉语教材语言知识编排中的科学性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对韩汉语教材;语言知识编排;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性,就是要符合第二语言/外语学习和教学规律,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由易到难,方便教,方便学。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确实很重要。笔者于2013年9月开始选择了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丰富的阅读形式,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采用了“听书会”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用别具一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感受,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小学课外语文;指导
【摘要】《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文章通过孙悟空三次棒击白骨精的过程,赞扬了他聪明机智,对师父忠心耿耿的美好品质。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巧妙把握其中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原著阅读;《三打白骨精》;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背景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