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有效教育让课堂充满活力和更具实效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引进云南大学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教学方式以来,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充分利用教室与人力资源,在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充满亲和力的氛围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沟通和交流而进行的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事实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实践及应用,给沉闷的传统式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本人在实践中深有体会,如果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到位,小组合作学习将让课堂成为动感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更具实效的课堂。
  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
  在一项对300个学生进行调查的报告中发现,有92%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活动于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力。传统课堂教师把持着讲台,一节课听到的都是教师的声音,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改变这一现状,既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成果展示时还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本人在进行《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的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教法,安排了这样的小组学习:教师给各小组发放气球、水杯、铁皮、玻璃棒等实验器材,探究怎样让物体发声并解释发声的原理,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早已按耐不住兴奋马上动手,很快实验就成功了,有些小组成员用一个气球就可以想出几种不同的发声方法。接着请小组成员上讲台展示实验做法,这时各组组员兴趣高涨,纷纷想上台展示。小组展示时各组员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的展示实验做法,有的负责解说,讲不全面的其他组员再补充。学生个体由于在小组中的努力会获得其他成员的认可,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他们参与教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课堂带来活力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以主体的身份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摆脱“让我学”的被动局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讲得不论多精彩,不为学生所接受,就不能称之为好的教学。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构建,并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在进行《 物态变化 》一章的复习课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上课就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合作整理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并呈现出来,呈现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整理得最全面最完整。各小组马上行动,回忆本章的基础知识,并用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呈现,有的用树型图、有的用气泡图、有的用列表……很快各小组就完成了。接着是组际间交换检查正误,在交流看法的基础上互相补充、修正。教师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成果,关键之处表扬、赞许、鼓励,然后与学生共同提出评价意见,查漏补缺,总结、归纳,充实完成这节课的复习。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已基本对本章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而形成水过鸭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这样的复习形式课堂生动有趣,避免了枯燥、乏味。可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活力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良好心境下学习,放飞思维。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能够与学生进行友好而亲切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得以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乐园,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动静转换,提高学习效率
  单纯的个体学习比较单调,时间久了,容易使人疲劳。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科学地、合理地安排小组讨论问题,让学生在动静转换、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动中学,做中学,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互动形式多样,灵活而自由,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活跃的状态,不容易产生疲劳,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智慧,分享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般只请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这样的教学违背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打破了这种局面。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教师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人人都可以在小组内做到主体参与,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等形式,让学生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达到共同提高。
  例如,试卷评讲课。每次考试后的评讲试卷是教师必做的,由于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果教师对试卷讲评是一讲到底,其结果会收效甚微。在试卷的讲评课上,我也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首先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分析找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得分率较高的试题由学习小组组内成绩较好的辅导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对于得分率较低的试题先由组内学生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再进行组与组之间交流,派出代表进行讲解,教师指导。在此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讲评是建立在学生思维遇到阻碍的基础上,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实践表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评讲能收到不错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学习”不仅使学困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学优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整节课学生学习主动、高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有效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善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构建结构合理的小组,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实现“互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加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让课堂更充满活力和更具有实效。
  (作者单位:玉林市第三中学,广西 玉林,537000)
其他文献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学生,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生为本,追求三种境界。  一、一切为了学生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帮助学生完成这个建构过程。  1.课前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 
1.案例描述:来了个“小哑巴”一早,“她”由爸爸抱着,偎在爸爸肩头走了进来,网圆的脸,圆圆的眼睛,不哭也不闹。随后跟着“她”的外婆,手里提着个鼓囊囊的包,刚进门就急着解释:“老师,我
采用自制的负载型钯氧化铝催化剂,以反式脂肪酸含量为考察目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氢化油(氢化油碘值为75)中反式酸含量的影响。在
本文对如何实现基层施工项目效率、效益的最大化做了简要论述。
选取筋力各不相同的18种小麦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糊化特性,并进行冷冻面团馒头的制作实验,分析小麦粉糊化特性与冷冻面团馒头质构特性(TPA)和感官品质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关系密
我们发现传给学生以财富,那么这种财富最终会消亡,传给学生以知识,那么这种知识最终会被遗忘和落后,传给学生以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如果不能更新最终会衰退。所以传给学生的应该是智
为明确冷冻后SPI凝胶的功能性变化,分析了SPI凝胶在冷冻前后的质构特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成分、扫描电镜的图像等指标。研究发现:SPI的凝胶在冷冻后硬度增加,弹力、持水率、可溶蛋白含量降低;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冷冻后凝胶可溶蛋白部分y亚基消失、A亚基增多;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冷冻后水分聚集凝结成较大冰晶,凝胶由致密的结构变成多孔的网状结构。
以鲜牛乳为主要原料,适量添加荷叶和淡竹叶浸提汁及其他辅料,研制出口感优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质量稳定的新型舍乳饮料,探讨了荷叶、淡竹叶的浸提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
在省评估团一行来我县进行“教育现代化示范县”评估验收时,我校被列为评估考察的学校之一。评估检查的项目很多,听课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县教研室和学校决定由我为评估团上一节思想品德课。接到任务后感到很兴奋,在兴奋之余又有些紧张。到底该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的想法是:立足常态,上一节朴素的真实的思想品德课。无需挑选教学内容,无需作精心安排,就按教学进度,复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三框题《 学会合理消费 》。而
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主义课程观是中西方教育史上存在的两种典型的课程观,二者都把知识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在了两个极端的位置上。“完整性”课程观则将二者由“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