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师个体与工作情境的失衡、内心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大,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本文从对珠海理工学校理工科教师应对職业倦怠案例的分析中发现,团队效能有助于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
【关键词】理工科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团队效能
教师的职业倦怠,可以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的定义理解,即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也可以从马勒诗(Maslach)随后提出的三个维度去分析,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使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体现为一般心理问题:不愉快,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焦虑不安等。职业倦怠感成为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一大障碍。下面。笔者从珠海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入手,探讨解决中职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方式。
一、案例:我不想再唱独角戏
B老师,理工科专业教师,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从教十五载,他依然感到空白、苍白。他曾吐露心声:我感觉很累,工作十几年,现在还是个中级教师,拿的钱还没有高级教师多。专业教学上没什么成绩,当“班主任”的回报也没比其他任课老师多。我像生锈的螺丝卡在机器里,导致整个机器无法转动起来。
情况了解:作为专业科老师,B老师战战兢兢工作,但在教学上得不到满足感,又有十分的无力感。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阻碍了专业知识的高效传授,想方设法调动厌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消耗了B老师的积极性。B老师平时几乎不参加教学类比赛,十多年的教学成果一片黯淡。一直以来,B老师每天机械式地督促班级常规工作,有时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B老师是资深班主任,却习惯了单打独斗,出现做事没劲的情况,工作效率不高。
二、案例剖析
B老师由于专业教学停滞不前和班主任工作带来疲累感等工作压力导致职业倦怠,主要体现为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教师个体与工作情境之间的失衡(如图1)。
理工科教师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压力都比较大,但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因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紧张状态的齐加尼克效应不断循环播放,导致教师个人与工作情境的天平失衡。B老师认为其在本职工作上的付出是十足的,收入却不如高级教师多,他感到不公平。B老师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但由于理工科专业班级的学生性别单一,男生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付出的努力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从而导致其工作回报感降低,职业倦怠感升高。
第二,教师内心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如图2)。
随着知识迅速地更新换代,理工科教师渴望提升自身,然而不可避免的知识衰竭还是发生了;教师的职业特质决定教师渴望被认可,然而生硬的职称制度、绩效制度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中职教师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快乐,然而日复一日的平淡模糊了主观幸福感的视线。渴望优秀与现实的平淡导致专业教师的心理落差,也是加剧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B老师职业愿景好,现实受到冷遇。他渴望被认可、渴望快乐,却被知识衰竭、刻板的制度和一贯的平静专业氛围浇了一头冷水。工作压力倍增,职业倦怠感升高。
三、应对方法
针对理工科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建议以团队效能帮助其降低职业倦怠。所谓团队效能,是指团队及其成员相信团队能够获得成功的自信和信念所引发的激励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付出努力的作用(如图3)。
根据B老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建议以校内比赛为支点,以B老师为中心组建团队,利用团队效能,激发B老师的潜力,努力实现其专业期望。同时,邀请B老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在团队协作中开发其资深班主任的潜在资源,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帮助B老师走出情绪衰竭的阴霾。
首先,团队组建,在合作中拓宽思路。“共生效应”指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更优秀。一开始,B老师以无暇兼顾比赛为由拒绝参加学校的班主任技能大赛和说课比赛。然而,当他遇到这个比赛团队,他原本孤芳自赏的孤独感被驱逐出体外。他由拒绝到全身心投入,在组建的团队里共同讨论班级规划构建、课程标准改革等,特别是关于专业建设方面的交流,让B老师原本衰竭的知识重新焕发光彩。其次,团队互动,在启发中修正状态。针对B老师因工作要求高,工作控制感低而出现职业倦怠中的“齐加尼克效应”,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提出了休息的建议。B老师在团队成员身上得到了心理安慰和安全感,情绪衰竭减少。最后,团队协作,在课研中减少倦怠。B老师深受团队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正影响,利用自身丰富的班主任经验给家长德育推诿课题提供鲜明的观点和充实的案例,得到课题成员的一致赞赏。B老师在熟悉的领域发挥所长,成就感进一步提高。
结果,在团队效能下,B老师投入全副精力与团队合作、探讨,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他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职业倦怠,他也不会停下来思考,也就不会遇到这帮志同道合的人,更不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优秀。
四、结论
教师的职业倦怠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工作压力。虽然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的发展,但换个角度看,职业倦怠也是教师成长当中的一部分,如能被正视并对症下药,反而能促教教师的二次发育。在此,笔者建议学校层面发挥领导效能,充分利用团队效能的积极作用,帮助理工科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第一,给予理工科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援和营造良好的专业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业团队建设和维护中得到提升。第二,关爱班主任,在各个方面给予班主任团队最大力度的工作支持,让班主任能愉悦带班。第三,重视各个层面的团队建设,加强理工科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在学校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的山峰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就能登上,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出现。以团队效能来影响人心,不忘初心,中职理工科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会越走越好。
【注: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第二批(2017年度)立项课题“中职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7KTG2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现中,马兵,王明辉.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
【关键词】理工科教师;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团队效能
教师的职业倦怠,可以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的定义理解,即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也可以从马勒诗(Maslach)随后提出的三个维度去分析,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使部分老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体现为一般心理问题:不愉快,效率低,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焦虑不安等。职业倦怠感成为老师工作、生活中的一大障碍。下面。笔者从珠海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案例入手,探讨解决中职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方式。
一、案例:我不想再唱独角戏
B老师,理工科专业教师,即将步入不惑之年,从教十五载,他依然感到空白、苍白。他曾吐露心声:我感觉很累,工作十几年,现在还是个中级教师,拿的钱还没有高级教师多。专业教学上没什么成绩,当“班主任”的回报也没比其他任课老师多。我像生锈的螺丝卡在机器里,导致整个机器无法转动起来。
情况了解:作为专业科老师,B老师战战兢兢工作,但在教学上得不到满足感,又有十分的无力感。课堂纪律的管理难度阻碍了专业知识的高效传授,想方设法调动厌学、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消耗了B老师的积极性。B老师平时几乎不参加教学类比赛,十多年的教学成果一片黯淡。一直以来,B老师每天机械式地督促班级常规工作,有时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B老师是资深班主任,却习惯了单打独斗,出现做事没劲的情况,工作效率不高。
二、案例剖析
B老师由于专业教学停滞不前和班主任工作带来疲累感等工作压力导致职业倦怠,主要体现为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中的情绪衰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教师个体与工作情境之间的失衡(如图1)。
理工科教师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压力都比较大,但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因工作压力而导致的心理紧张状态的齐加尼克效应不断循环播放,导致教师个人与工作情境的天平失衡。B老师认为其在本职工作上的付出是十足的,收入却不如高级教师多,他感到不公平。B老师把全部精力投放在专业教学和班级管理上,但由于理工科专业班级的学生性别单一,男生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付出的努力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从而导致其工作回报感降低,职业倦怠感升高。
第二,教师内心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如图2)。
随着知识迅速地更新换代,理工科教师渴望提升自身,然而不可避免的知识衰竭还是发生了;教师的职业特质决定教师渴望被认可,然而生硬的职称制度、绩效制度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中职教师渴望在工作中得到快乐,然而日复一日的平淡模糊了主观幸福感的视线。渴望优秀与现实的平淡导致专业教师的心理落差,也是加剧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B老师职业愿景好,现实受到冷遇。他渴望被认可、渴望快乐,却被知识衰竭、刻板的制度和一贯的平静专业氛围浇了一头冷水。工作压力倍增,职业倦怠感升高。
三、应对方法
针对理工科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建议以团队效能帮助其降低职业倦怠。所谓团队效能,是指团队及其成员相信团队能够获得成功的自信和信念所引发的激励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付出努力的作用(如图3)。
根据B老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建议以校内比赛为支点,以B老师为中心组建团队,利用团队效能,激发B老师的潜力,努力实现其专业期望。同时,邀请B老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在团队协作中开发其资深班主任的潜在资源,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帮助B老师走出情绪衰竭的阴霾。
首先,团队组建,在合作中拓宽思路。“共生效应”指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更优秀。一开始,B老师以无暇兼顾比赛为由拒绝参加学校的班主任技能大赛和说课比赛。然而,当他遇到这个比赛团队,他原本孤芳自赏的孤独感被驱逐出体外。他由拒绝到全身心投入,在组建的团队里共同讨论班级规划构建、课程标准改革等,特别是关于专业建设方面的交流,让B老师原本衰竭的知识重新焕发光彩。其次,团队互动,在启发中修正状态。针对B老师因工作要求高,工作控制感低而出现职业倦怠中的“齐加尼克效应”,团队成员在交流中提出了休息的建议。B老师在团队成员身上得到了心理安慰和安全感,情绪衰竭减少。最后,团队协作,在课研中减少倦怠。B老师深受团队成员在课题研究中的正影响,利用自身丰富的班主任经验给家长德育推诿课题提供鲜明的观点和充实的案例,得到课题成员的一致赞赏。B老师在熟悉的领域发挥所长,成就感进一步提高。
结果,在团队效能下,B老师投入全副精力与团队合作、探讨,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他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职业倦怠,他也不会停下来思考,也就不会遇到这帮志同道合的人,更不会发现自己原来可以这么优秀。
四、结论
教师的职业倦怠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工作压力。虽然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的发展,但换个角度看,职业倦怠也是教师成长当中的一部分,如能被正视并对症下药,反而能促教教师的二次发育。在此,笔者建议学校层面发挥领导效能,充分利用团队效能的积极作用,帮助理工科教师远离职业倦怠:第一,给予理工科教师更多的专业支援和营造良好的专业生态环境,让教师在专业团队建设和维护中得到提升。第二,关爱班主任,在各个方面给予班主任团队最大力度的工作支持,让班主任能愉悦带班。第三,重视各个层面的团队建设,加强理工科教师的归属感,让教师在学校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
教育教学的山峰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就能登上,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从来不是无缘无故就会出现。以团队效能来影响人心,不忘初心,中职理工科教师的职业之路才会会越走越好。
【注:本文系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第二批(2017年度)立项课题“中职理工科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7KTG28)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赵现中,马兵,王明辉.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5).
[2]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