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汉语言,学习并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而教师也应该循序渐进,探求相应的教学指导方法。文章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求出发,对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弊病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培养策略,希望对促进小学生的有效朗读,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一、 引言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生朗读中仍存在着各种弊病。研究和解决各种弊病,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弊病及成因
(一)弊病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常会根据课程要求,对学生提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通过对小学生的观察、调查以及分析发现,其在朗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朗读文本不准确,经常出现加字、丢字、错字、串行、回读,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问题,致使课文内容不完整,语义出现歧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朗读方法不正确,经常出现唱读、一字一顿、语速过快等问题;朗读发音不标准,一些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声、韵、调读不准确,轻声、儿化、变调掌握不好,在朗读中出现误读、错读、语调与内容不匹配等问题。
(二)原因
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探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主张:“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但实际上,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朗读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错误,更失去了锻炼朗读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效果。第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朗读是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突破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大意。但是一些小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态度不端正,对课文预习不够充分,没有反复阅读,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再加上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致使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落等不熟悉,理解不准确,朗读不规范。第三,学生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将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上,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过程系统针对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朗读方法印象模糊,全凭自己感受;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是学生对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和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品味朗读指导不够;此外,朗读教学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朗读有形式而缺乏实效,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过程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于能够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和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学生的评价比较模糊,影响了学生的朗读兴致。第四,学生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且受外界影响较大。例如在启蒙阶段一些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产生了错误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以至于一错再错;由于地域的原因,部分学生受到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的方言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定势,地方语音明显,造成了发音不够标准,影响了最终的朗读效果。
三、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传授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朗读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规范朗读的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体会朗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并为将来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第一,设计分类朗读。儿童文学中充满对美的描绘,而不同作品中呈现出的多元的美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素材,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根据小学生对美的本能追求,设计分类朗读指导策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主要的分类有:(1)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写景状物类课文、优美散文、古诗词,其中包括《村居》《咏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燕子》《暮江吟》等,通过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意境调整朗读语调。(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时代背景,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人文美,这些文章包括《去年的树》《总也不倒的老屋》《司马光》《落花生》等,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挖其中的情感内涵,体会其中的人文价值。(3)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陶罐和铁罐》等对话类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并在呈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过程中,完成朗读。(4)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童趣的故事,調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例如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童话类文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以体会朗读的趣味性。 第二,开展朗读竞赛。竞赛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追求荣誉,获得胜利的热情。基于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朗读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例如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机会,为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三期诵读比赛活动。活动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体现文章语境;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为学生推荐美文、经典作品,并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选出优秀的朗读者进行下一轮比赛。在竞赛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加,主动运用课堂学习朗读技巧,同时教师及时点拨指导,从技能与情感方面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最后评选出三名获胜者,并颁发奖状、证书。这样的活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参与,让朗读学生获取荣誉,提升自我的手段,从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三)营造朗读的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与小学生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要少批评多鼓励,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精心设计,用心备课。只有教师本人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令教学设计多样化、创新化、个性化,才能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有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适度引导,优化环境。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而课文中饱含着的丰富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因此要结合目前“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创建活动,例如各班级可以建立“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投放各类图书,并定期更新,组织学生课下自主阅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教师与家长展开沟通,定期推荐家庭阅读书目,引导亲子共读,进而营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大环境和浓厚氛围。
(四)训练朗读的基本功
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朗读效果,展现文学美丽的基本前提。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朗读缺乏理性了解,方法掌握不准确,因此,教师可以从基础着手,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文预习阶段,教师应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文背景资料、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识记重点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帮学生理清课文段落脉络、了解段落大意,进一步明确重点词句和不同的标点符号所代表的感情色彩,采用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感情色彩的词句、标点在朗读中的轻重变化,体会到朗读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进而达到提升朗读品位、提高构词构句能力的效果。具体的要求包括:(1)咬准字音,即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同时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2)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即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出的词音时,不仅要与语境前后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通过范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构建具体形象。(3)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即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时理解句意,并自觉完成短句;把握好重读,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用声音构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情境;用停顿和重读的构筑语调,让句子错落有致;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声音的节奏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结构、意境和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就会达到对整篇文章感情色彩的准确把握,使朗读效果更具有整体性。
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普通话语音指导,合理安排朗读训练,强化学生朗读基本功。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为学生推荐经典的儿童文学,要求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可以在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为学生定期进行诵读指导,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日常诵读要求进行抽查,分析学生的诵读效果。在日常朗读中,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出声读、感情读和勤查字典等方式,强化独立朗读能力,逐渐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提高朗读效果。
(五)创新朗读教学的手段
在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强化基本功训练之后,教師还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新朗读教学的手段。
第一,范读引领,媒体助力。教师精彩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崇拜中产生模仿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范读能力的训练,提高范读水平。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充分利用媒体中优质的朗读资源,在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在轻松快乐中让学生读出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第二,激励促读,树立信心。小学生的先天朗读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区别对待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适时地采用激励性方式予以鼓励。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要更多地关注,多给他们机会,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或摸摸他的头,或对他竖起大拇指等,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对于性格外向、总是积极主动要求朗读的孩子,在肯定他们的勇敢、自信的同时,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多朗读一些比较简单句段,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渐找到朗读的技巧,同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创新,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换位朗读,把握感情。换位朗读就是结合课文体裁和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文章主人公身份来朗读课文。对故事类、游记类、古诗类、说明类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在教学中,可采用“故事大王讲故事”“小小导游员”“小诗人吟诵”“我是解说员”“播音主持竞赛”等形式开展趣味朗读。教师要预先精心设置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逐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四、 结语
总之,朗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该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和魅力,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增强对祖国文字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许惠洁.立足接受美学原理 塑造有灵魂的“朗读者”[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0):65-66.
[2]申桃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4):147-148 154.
[3]张敏.基于新媒体的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4):168-169.
[4]张文静.小学生朗读障碍:表现类型、成因及矫正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6):285-286 289.
作者简介:
卢玺,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三里店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能力;教学实践;培养策略
一、 引言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学生朗读中仍存在着各种弊病。研究和解决各种弊病,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尤为重要。
二、 小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弊病及成因
(一)弊病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通常会根据课程要求,对学生提出“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通过对小学生的观察、调查以及分析发现,其在朗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朗读文本不准确,经常出现加字、丢字、错字、串行、回读,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问题,致使课文内容不完整,语义出现歧义,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朗读方法不正确,经常出现唱读、一字一顿、语速过快等问题;朗读发音不标准,一些学生对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声、韵、调读不准确,轻声、儿化、变调掌握不好,在朗读中出现误读、错读、语调与内容不匹配等问题。
(二)原因
在小学生朗读过程中,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探究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的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在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中,一些教育工作者主张:“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但实际上,大量的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朗读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文本不熟悉,无法及时发现自己在朗读中的错误,更失去了锻炼朗读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效果。第二,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理想。朗读是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突破生字生词,把握文章大意。但是一些小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态度不端正,对课文预习不够充分,没有反复阅读,存在走马观花的现象,再加上家庭教育引导的缺失,致使学生对文章字、词、句、段落等不熟悉,理解不准确,朗读不规范。第三,学生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常常将重点放在文本解读上,忽视了对学生朗读过程系统针对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朗读方法印象模糊,全凭自己感受;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是学生对朗读的方法不够理解,对声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掌握不好,朗读时的构词能力不强,在低年级时养成的拖腔拖调和用手指着读的习惯没有及时纠正,同时教师在布置朗读任务时,只求速度,不求理解,品味朗读指导不够;此外,朗读教学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朗读有形式而缺乏实效,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过程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于能够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和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学生的评价比较模糊,影响了学生的朗读兴致。第四,学生没有良好的朗读习惯,且受外界影响较大。例如在启蒙阶段一些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产生了错误的指导;学生没有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以至于一错再错;由于地域的原因,部分学生受到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的方言影响,形成了一定的语言定势,地方语音明显,造成了发音不够标准,影响了最终的朗读效果。
三、 小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因此,作为传授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规范朗读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规范朗读的能力,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认识朗读的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同时体会朗读带来的审美体验,并为将来语文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想读、乐读,才会用心去读,才能读得入文、入情。因而教师的任务是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激活学生朗读的欲望,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水平。
第一,设计分类朗读。儿童文学中充满对美的描绘,而不同作品中呈现出的多元的美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朗读素材,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根据小学生对美的本能追求,设计分类朗读指导策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主要的分类有:(1)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写景状物类课文、优美散文、古诗词,其中包括《村居》《咏柳》《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燕子》《暮江吟》等,通过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引导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意境调整朗读语调。(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时代背景,抓住重点句段,体会文章的人文美,这些文章包括《去年的树》《总也不倒的老屋》《司马光》《落花生》等,在朗读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深挖其中的情感内涵,体会其中的人文价值。(3)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角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慢性子裁缝与急性子顾客》《陶罐和铁罐》等对话类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并在呈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过程中,完成朗读。(4)教师可以利用充满童趣的故事,調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例如在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等童话类文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以体会朗读的趣味性。 第二,开展朗读竞赛。竞赛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生追求荣誉,获得胜利的热情。基于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朗读兴趣和激情,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例如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机会,为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三期诵读比赛活动。活动目标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要求学生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体现文章语境;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为学生推荐美文、经典作品,并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选出优秀的朗读者进行下一轮比赛。在竞赛活动中,学生踊跃参加,主动运用课堂学习朗读技巧,同时教师及时点拨指导,从技能与情感方面帮助学生突破困难,最后评选出三名获胜者,并颁发奖状、证书。这样的活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参与,让朗读学生获取荣誉,提升自我的手段,从而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三)营造朗读的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架子与小学生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要少批评多鼓励,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精心设计,用心备课。只有教师本人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令教学设计多样化、创新化、个性化,才能调动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激情,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有用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次适度引导,优化环境。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而课文中饱含着的丰富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象才能理解和感受。因此要结合目前“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创建活动,例如各班级可以建立“图书角”,在图书角中投放各类图书,并定期更新,组织学生课下自主阅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教师与家长展开沟通,定期推荐家庭阅读书目,引导亲子共读,进而营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大环境和浓厚氛围。
(四)训练朗读的基本功
扎实的基本功是提高朗读效果,展现文学美丽的基本前提。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朗读缺乏理性了解,方法掌握不准确,因此,教师可以从基础着手,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文预习阶段,教师应明确预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课文背景资料、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识记重点字词,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确。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帮学生理清课文段落脉络、了解段落大意,进一步明确重点词句和不同的标点符号所代表的感情色彩,采用范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感情色彩的词句、标点在朗读中的轻重变化,体会到朗读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对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进而达到提升朗读品位、提高构词构句能力的效果。具体的要求包括:(1)咬准字音,即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同时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2)联系语境,理解词义,即教师在指导学生读出的词音时,不仅要与语境前后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通过范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构建具体形象。(3)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即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时理解句意,并自觉完成短句;把握好重读,在体会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用声音构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情境;用停顿和重读的构筑语调,让句子错落有致;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声音的节奏中理解并体会文章的结构、意境和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了解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就会达到对整篇文章感情色彩的准确把握,使朗读效果更具有整体性。
第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普通话语音指导,合理安排朗读训练,强化学生朗读基本功。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为学生推荐经典的儿童文学,要求学生自主诵读;教师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教师可以在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为学生定期进行诵读指导,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教师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日常诵读要求进行抽查,分析学生的诵读效果。在日常朗读中,教师还应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通过出声读、感情读和勤查字典等方式,强化独立朗读能力,逐渐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提高朗读效果。
(五)创新朗读教学的手段
在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强化基本功训练之后,教師还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创新朗读教学的手段。
第一,范读引领,媒体助力。教师精彩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让学生在崇拜中产生模仿和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范读能力的训练,提高范读水平。同时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可充分利用媒体中优质的朗读资源,在直观生动的画面、悠扬舒缓的音乐和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在轻松快乐中让学生读出文中的美,文中的趣,文中的情。
第二,激励促读,树立信心。小学生的先天朗读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要区别对待不同孩子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适时地采用激励性方式予以鼓励。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要更多地关注,多给他们机会,或投去激励的目光,或点头微笑,或摸摸他的头,或对他竖起大拇指等,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对于性格外向、总是积极主动要求朗读的孩子,在肯定他们的勇敢、自信的同时,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多朗读一些比较简单句段,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渐找到朗读的技巧,同时鼓励他们多思考、多创新,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换位朗读,把握感情。换位朗读就是结合课文体裁和内容,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文章主人公身份来朗读课文。对故事类、游记类、古诗类、说明类等不同体裁的课文,在教学中,可采用“故事大王讲故事”“小小导游员”“小诗人吟诵”“我是解说员”“播音主持竞赛”等形式开展趣味朗读。教师要预先精心设置内容和要求,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积极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同时逐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久而久之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四、 结语
总之,朗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该加强朗读训练,通过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乐趣和魅力,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增强对祖国文字的情感认同。
参考文献:
[1]许惠洁.立足接受美学原理 塑造有灵魂的“朗读者”[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10):65-66.
[2]申桃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24):147-148 154.
[3]张敏.基于新媒体的小学生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20,18(4):168-169.
[4]张文静.小学生朗读障碍:表现类型、成因及矫正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6):285-286 289.
作者简介:
卢玺,甘肃省庆阳市,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三里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