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解释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思维。教师应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多种多样阅读的机会,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他们的手脚,锻炼他们的才华。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言,“能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1.每天阅读;2.读书动笔;3.带工具书阅读;4.勤问。培养好习惯,光提要求和讲解无济于事,要多督促勤检查。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什么都“好像出于本能”,语文就不需要教了。可以说,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语文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须教就实现了。
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具有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性与起步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氛围中去阅读。在教学中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意境,能激发学生,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及乐趣”,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是对学生的语言样本。笔者身处闽南农村,众多学生从小生活在方言区里,普通话讲得不正确、不流利,常常夹带方言语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规范性。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教师精選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教学开始时营造气氛,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也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色表演展示。在那些描写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课文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既熟悉了角色和课文内容,又在展示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由入境而入情,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体验。《小母鸡种稻子》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涉及稻子及种稻子的过程,对于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学习本文时,我设计一个分角色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猪”,再由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合作表演,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词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学生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读、多记忆等方法进行积累。同时,学到好的词、句、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好”在哪里,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四、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补充与课文同步的阅读材料。如每次学习完一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与北师大版相配套的《同步阅读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中重要文章所表达的重要语句,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吟诵,学会快速阅读。
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
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形成,要有时间的保证。教师在每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阅读和思考,进行圈画勾点,理解体会。利用早读等时段,加强训练。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阅读训练篇目,不定期举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多鼓励学生去认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终生受益。
六、与家长一道努力,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记录、蕴藏人类智慧的物体,除了文物、建筑、音乐,更多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新大纲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
一、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小学生应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1.每天阅读;2.读书动笔;3.带工具书阅读;4.勤问。培养好习惯,光提要求和讲解无济于事,要多督促勤检查。养成了这些好习惯,什么都“好像出于本能”,语文就不需要教了。可以说,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过程;各种语文学习习惯一经养成,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不须教就实现了。
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具有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把学生这些特性与起步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氛围中去阅读。在教学中设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意境,能激发学生,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及乐趣”,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
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又是对学生的语言样本。笔者身处闽南农村,众多学生从小生活在方言区里,普通话讲得不正确、不流利,常常夹带方言语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规范性。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准确,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来渲染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形象、画面及作者的感情。教师精選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一致的乐曲,教学开始时营造气氛,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也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色表演展示。在那些描写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的课文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学生既熟悉了角色和课文内容,又在展示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由入境而入情,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表达情感的体验。《小母鸡种稻子》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涉及稻子及种稻子的过程,对于农村的孩子并不陌生。学习本文时,我设计一个分角色表演。根据课文内容,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小鸡、小鸭、小猫、和小猪”,再由各组推荐一个同学,合作表演,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启发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词语积累显得尤其重要。鼓励学生采取“经常翻看”以及多诵读、多记忆等方法进行积累。同时,学到好的词、句、段时,引导学生体会“好”在哪里,同时让学生做好笔记。引导学生多举例,多运用,进行理解性的记忆。
四、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
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的有效策略。这里的“目标”,首先是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补充与课文同步的阅读材料。如每次学习完一篇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与北师大版相配套的《同步阅读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读什么,为什么读,怎样读。其次是指导学生关注语文教材中重要文章所表达的重要语句,关注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能有区别地阅读重要的和非重要的信息。平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吟诵,学会快速阅读。
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
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形成,要有时间的保证。教师在每节课要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阅读和思考,进行圈画勾点,理解体会。利用早读等时段,加强训练。课后可适当布置一些阅读训练篇目,不定期举行一些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多鼓励学生去认真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真读书的时间和兴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终生受益。
六、与家长一道努力,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
记录、蕴藏人类智慧的物体,除了文物、建筑、音乐,更多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新大纲强调:“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化、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来源存在于课外书籍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认知世界,就必须借助于课外阅读,让学生涉猎多种科目。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