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想方设法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乐于探索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数学情境呢?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数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全国数学优秀教师张奇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这样介绍导入:“西方科学发展史上有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们总是无法理解。现在思考想想看,石子投入水后就浑然天成的形成圆形的波纹,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留下近似圆形的轨迹,那遥远天际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所有这些,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过中秋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总喜欢用大团写式的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的词汇常常有‘圆满’……而所有这些,都是与认识的圆有关联。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这段话不仅感染了我们,还是一种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的变化是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十分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尝试和发现。所以,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例如:在教“椭圆的第一定义”时,让学生准备两个摁钉、一根细绳和一支铅笔,在练习本上先根据圆的定义即“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画一个圆。如果定义改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且大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的轨迹”,又会描绘出怎样的图形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同学们有的画出了椭圆的图形,有的没有画出来图形,这说明要想得到椭圆是有条件的,即绳长要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这样很直观地给出椭圆的定义,学生十分兴奋地与同学分享他们创造和发现的喜悦。
三、创设阶梯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总是由浅入深的。阶梯式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设计阶梯式数学情境,能一步步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从而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三垂线定理”时,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判定定理、斜线的概念、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概念后,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1)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线垂直呢?多媒体演示情境: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做平面内的不同直线。(2)把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放在桌面上,并确认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与平面斜线垂直的直线。(3)在平面内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这样的概念教学,通过几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索中,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四、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参与
新课改理念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创设实践情境就是利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动手参与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棱柱和异面直线”时,就引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试验,继续探讨上述问题。
五、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的问题动机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使学生通过探索,消除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新颖有趣,并且富有启发性,同时难度保持适中。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否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新颖、幽默等各种数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让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逐渐转化为认知能力,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群体,设计出适当的情境,做到师生同步、互动,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数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全国数学优秀教师张奇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就这样介绍导入:“西方科学发展史上有一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们总是无法理解。现在思考想想看,石子投入水后就浑然天成的形成圆形的波纹,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留下近似圆形的轨迹,那遥远天际中悬挂的一轮明月……所有这些,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过中秋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总喜欢用大团写式的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的词汇常常有‘圆满’……而所有这些,都是与认识的圆有关联。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这段话不仅感染了我们,还是一种人文情怀的集中体现。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阶段的变化是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十分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尝试和发现。所以,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例如:在教“椭圆的第一定义”时,让学生准备两个摁钉、一根细绳和一支铅笔,在练习本上先根据圆的定义即“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画一个圆。如果定义改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且大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的轨迹”,又会描绘出怎样的图形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同学们有的画出了椭圆的图形,有的没有画出来图形,这说明要想得到椭圆是有条件的,即绳长要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这样很直观地给出椭圆的定义,学生十分兴奋地与同学分享他们创造和发现的喜悦。
三、创设阶梯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知识总是由浅入深的。阶梯式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设计阶梯式数学情境,能一步步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从而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三垂线定理”时,在引导学生复习了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其判定定理、斜线的概念、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的概念后,依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1)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和平面的垂线垂直。那么,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也都和平面的斜线垂直呢?多媒体演示情境:用一个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当平面的斜线,一根竹竿摆放在桌面的不同位置当做平面内的不同直线。(2)把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放在桌面上,并确认这条直角边与平面的关系——在平面上,与斜线的关系——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与平面斜线垂直的直线。(3)在平面内有几条直线和这条斜线垂直?学生认识到:平面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面的斜线垂直。这样的概念教学,通过几个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加入到问题的探索中,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四、创设实践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参与
新课改理念提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创设实践情境就是利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动手参与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不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棱柱和异面直线”时,就引导学生用硬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面对角线(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4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12条)与所有棱(12条)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12条)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试验,继续探讨上述问题。
五、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的问题动机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使学生通过探索,消除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新颖有趣,并且富有启发性,同时难度保持适中。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否则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创设情境还可以通过新颖、幽默等各种数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让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逐渐转化为认知能力,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设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群体,设计出适当的情境,做到师生同步、互动,就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