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58-01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从交往中体验情感、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
新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儿童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的任务。这种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这样,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由单一垄断走向多维多元。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儿童自主地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老师应始终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更加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从而与受教育者真正建立起交互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
1、尊重孩子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就很难使“交往”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首先,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其次,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对儿童的发言,教师要微笑倾听,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因此,让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往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2、生成智慧
要使农村学校师生之间顺利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定要走入学生中,去真诚地帮助他们,指导他们,教育他们。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合理利用交往中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直面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冲突。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创造场景和多种道德选择机会,让学生能大胆地与老师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活跃,教师用自己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使儿童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3、富有情趣
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表演技能相对城镇孩子不主动些,因此,教师多采用各种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去教育,寓教于乐。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又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始终要做到尊重对方,多赏识孩子“太棒了!”有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真诚拥抱,用两个手拍一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告诉学生,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感到真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亲自参与每一个游戏,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并乐于和教师进行交往和游戏。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心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有良好的交往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
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
1、乐于交往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常是学生自发的、自觉的交往。游戏活动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实质是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活动灵活地、互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对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发挥游戏与教学的最大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善于合作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彼此要拧成一股绳,才会成功,鼓励他们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同学,在充满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课堂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满足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令孩子们品尝到善于合作的快乐。
3、分享快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交往,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交往,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交往,在综合活动中学习交往,在开放的活动中学习交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使学生愿意参与交往活动。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交往活动。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这方法实践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从交往中体验了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各种方法的交往训练,儿童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及课外生活中易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样,让儿童在这样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在这基础之上,培养农村孩子的交往能力的目标也就初步达成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的生活离不开交往,儿童良好的品德形成也离不开交往。如何在新课程下的《品德与生活》学科中从小培养农村儿童的交往能力,从交往中体验情感、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师生交往,消除孩子交往的心理障碍
新的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儿童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充当了“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儿童之间共同活动的任务。这种可变动的、师生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本质是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和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的交往。这样,使师生之间的沟通由单一垄断走向多维多元。因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儿童自主地在情景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更好地互动。”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所以,老师应始终尊重儿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如同所有社会的交往过程一样,更加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从而与受教育者真正建立起交互的主体性的伙伴关系。
1、尊重孩子
孩子如果惧怕教师,就很难使“交往”顺利进行。要营造交往氛围,首先,教师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让儿童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其次,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宽容,对儿童的发言,教师要微笑倾听,善于发现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这样,儿童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乐于参与到各种讨论中来。儿童的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使课堂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因此,让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地交往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2、生成智慧
要使农村学校师生之间顺利交往,教师在与学生群体的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地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定要走入学生中,去真诚地帮助他们,指导他们,教育他们。所以,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中合理利用交往中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直面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冲突。
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创造场景和多种道德选择机会,让学生能大胆地与老师交往,使学生在交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文明,越来越活跃,教师用自己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使儿童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3、富有情趣
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表演技能相对城镇孩子不主动些,因此,教师多采用各种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形式去教育,寓教于乐。
总之,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参与,既有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又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教师始终要做到尊重对方,多赏识孩子“太棒了!”有时与一年级的孩子真诚拥抱,用两个手拍一拍,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告诉学生,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感到真快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亲自参与每一个游戏,一起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懊恼,使学生们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可信赖的朋友,并乐于和教师进行交往和游戏。对老师的信任感和崇拜心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效果,有良好的交往氛围,才能使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
二、生生交往,激起孩子交往的热情
1、乐于交往
如果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那么,学生之间的交往时常是学生自发的、自觉的交往。游戏活动与教学的优化结合,实质是将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活动灵活地、互补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这样既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又对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学生,发挥游戏与教学的最大价值,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
2、善于合作
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彼此要拧成一股绳,才会成功,鼓励他们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同学,在充满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课堂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在新的课程生活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中,满足交往的需要,在交往中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的融合、沟通的快乐,得到集体、小组的认同,看到自己在小组中、合作中的力量,找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许多共同感受,这些都令孩子们品尝到善于合作的快乐。
3、分享快乐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交往,在自主活动中学习交往,在体验活动中学习交往,在综合活动中学习交往,在开放的活动中学习交往。活动主题由学生自主确定,使学生愿意参与交往活动。活动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交往活动。活动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交往活动。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这方法实践了新课程理念,培养了农村学生的交往能力,并从交往中体验了情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各种方法的交往训练,儿童在一个充满相互交往、沟通的课堂及课外生活中易于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样,让儿童在这样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喜悦。在这基础之上,培养农村孩子的交往能力的目标也就初步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