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欣赏·评述课的一点认识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课题以美术教学为基点,美术教学中加强美术欣赏课评述环节的意义,调动学生对欣赏评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发展,培养自主精神和创造的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体现《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试图构建起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关键词:课程标准 美术教学 欣赏评述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5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在这四个领域里,每个领域在教学课堂中又相对独立,在中学的第一节课中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美术?”“美术课你希望学些什么内容?”“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呗”,对于第一个问题,几乎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这样回答,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各有说法:“我想学怎么搭配衣服”“我想学怎么写好钢笔字”“我想看名画”“我想学怎么把颜色搭配好”“……”这就是他们对于美术课的理解,说明他们对于美术的理解还仅仅限于“造型·表现”而对于“欣赏·评述”几乎没留下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欣赏·评述”课呢?我们应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发挥它的主体作用,使其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呢?这一直是我们美术教师长期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针对这些,我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因此,我们就要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来发现美、欣赏美,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如我在上齐白石的《虾》(国画)这一课时,当我把《虾》投影出来时,全班学生都能迅速的说出作者,并且知道这幅画很有名,可当我问他们《虾》到底好在哪里时?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很喜欢呢?全班鸦雀无声回答不出来,于是我把准备好的一只真虾拿出来,让同学们观察,看看齐白石所画的虾和现实生活中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每个同学都在找,都在观察,不一会学生相继说“真虾的两只眼睛是两个小点,而画家却用重墨横笔夸大眼睛的造型。”“真虾有很多脚,而画家只概括到四、五条。”“虾的头和尾是俯视,可身体确实侧视”“还有。老师拿的虾是死的,可画家画的怎么像活的一样”,这样无形当中学生的热情被我调动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当中知道画家为什么并不是按照现实中的虾来画,可看起来却又如此生动,原来是抓住了虾的特点,使它更加的逼真,通过这个形式的训练,学生对美的感受会逐渐得到共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以新的课程理念设计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
  1、将教学内容设计为案例学习,通过对一件经典作品为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的形式、内容,作品与作者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评价其价值等。
  比如我在让学生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首先让学生看了视频《开国大典》,这样他们就能直观的感受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景象,并结合课本上的照片了解当时的真实场景,并对于油画《开国大典》和照片的《开国大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当然,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的作用。由此,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美术课的欣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对于他们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很大的意义。
  2、将教学内容设计为问题学习,就是将知识设计成学习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与交流,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内化知识、建构知识,使学习活化。
  比如,我在上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一课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感受作者通过图像传递给观赏者的信息,“打开课本的第一页,你看到的都是什么?”学生发言“好乱呀!好压抑呀!”“是什么让你觉得乱而且压抑呢?”学生沉思片刻后说“主要是画面的颜色,还有画家画的每个人、动物都是变形的,而且感觉他们都好像很痛苦,所以整个画面有压抑的感觉”。老师通过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与交流,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整个画面毕加索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以不安、冲撞的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教师小结并说明色彩语言地象征意义及其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
  其次,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评价与表达。
  1、学生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发现美、感受美。由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自己收集各自喜欢的作品材料,并向其他学生介绍对某件作品的理解,侧重说一下喜欢这件作品的哪些方面;或进行讨论、互相展示;再或由各组代表上讲台来向全体学生讲演一番等,同时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美、感受美。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美,(尤其是风景画)就要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多体会切实的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还要组织学生经常到野外去学习,再通过师生的共同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3、通过多种学科的融合来发现美、感受美。比如利用一首歌、一首诗词、一个历史典故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带动学生对美的追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通过联系对比,此时,几乎每个人都进入了主动欣赏的角色中,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入主动欣赏和操作,集体的参与使课堂气氛更热烈。
  
  三、教师要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
  
  “欣赏·评述”本身就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评价的表达,就是美术批评,因此老师一定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同一观点或不同观点进行辩论,摈弃以讲代想、以讲代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反对教师一味地用自己的感悟、经验、想法取代学生的自我实践;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课堂中建立起师生间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体验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并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认识进行质疑和辩解;教师不再对学生施加权威的影响,而是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发言,大胆地去表现自我,使教有所学、教有所成,避免出现教师大讲一通,学生无动于衷的倾向。
  
  四、利用现代装备,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美术是视觉造型艺术,需要大量的图片信息资料,而美术教材上的资料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如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通过各种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解决常规教学中信息量单一等问题,使课堂教学更加有系统性、灵活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大踏步前进,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美术欣赏课对于我们美术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将抗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需要教师不断的增强自身素质。
其他文献
走进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常常会看到老师们为学生创设各种语言实践的情境与机会,努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理念与特征.前两天听一位老师执教一文,她是这样指导学生用“一面……一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角色定义为“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一定位置时所执行的职能.”在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举足轻重,他们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进展,还间接负担着社会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这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可喜的形势下仍然存在着不容乐观的问题。一是部分人在关心、重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43-01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预先设定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何让这种思维在课堂上得在培养和提升,是这们值得关注的问题.而数学思维的培养要通过数学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数学的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在交流中发展的,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是这样.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的传入,无论对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儒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英国公众对教育质量日益不满,教师素质亟需提高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英国教育与科学部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和在地方教育部门试点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问题→资料→实验与验证→结果解释)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这种学习研
摘要:时代发展需要创造型人才。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多渠道、多层次的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突出个体,鼓励学生多作“奇思妙想”“异想天开”的构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创造能力 情景创设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50-01    创新的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5-152-01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百科之母。研究认为: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会变苦学为乐学。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