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尽苍生是语文。”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备受争议,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追求有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纷至沓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我们语文教师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盲从跟风、有的迷茫困惑,徘徊在教育理念的十字路口,找不到努力前行的方向。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上的《孔乙己》一课。黄老师平实拙朴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泥、生动而不煽情、简约而不简单,教学打着传统的节拍从容走过精彩的45分钟,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本色课堂魅力。
为了便于赏析,容我赘述黄老师本课教学的大致环节与内容——
师:《孔乙己》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很多,请同学们找找看,对孔乙己的哪一点描写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我们能够尽量把这些描写找全吗?我们能听听你的理解吗?(课堂反馈情况:学生认为对手的描写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学生分组查找描写内容,相互补充。独立思考、相继阐述自己对描写手动作的看法。教师深入学生之间,手握话筒朝着学生,寻找每一个要求回答和可能回答的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及时给予指导、肯定和纠正)
师:本文最后一次对孔乙己手的描写中用“走”,为什么不用“爬”这个字呢?(说明: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字面的深层含义。教师适时板书并图示讲解“爬”和“走”的不同形态)
师:如果我们也对孔乙己进行一段手的描写,大家看加在哪里比较好?怎样去写呢?(课堂反馈:学生受启发,展示自己的创作,创作者谈自己的写作缘由,学生点评。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拨评价)
师:孔乙己最后的命运如何呢?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课堂反馈:学生自由讨论,对照文本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的词语中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师: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能不能以“孔乙己之死”为题写一个简短片段,来体现一下大家的创作天赋?(课堂反馈:学生纷纷进入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自己的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点评习作,教师下水作文。在师生作品交流中升华小说的创作主题)
没有声色兼备的多媒体演示,没有气氛热烈的小组讨论,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回答,在这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上,让我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有人把教师上课分为四种类型:浅入深出者装腔作势,浅入浅出者全盘托出,深入深出者缺少方法,深入浅出者功底深厚。黄老师的课平实拙朴却匠心独运,精妙之处在于如下几点——
一、用心交流,有效沟通,机会交给每一个学生。黄老师的语文课没有讲台,有的只是师生间的零距离接触,他把关切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问题绣球抛向每一个学生,手中的话筒始终朝着学生的方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李镇西老师说过:“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要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不经意一句“试试看”的鼓励,看似寻常的“我们”称呼,所体现出来的是执教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理念。
二、潜心设计,有效训练,体验语文真滋味。黄老师的语文课节奏舒缓,没有急三赶四的“任务式”教学,抓住关键,深度切入,小火慢炖,语文味越发浓郁。有的人认为课堂容量太小,有的人认为没有热烈讨论的氛围,但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潜心设计课堂的“留白”,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朗读、辩论……所有活动中,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南郭先生”,一人回答问题,全班共同参与,互动对话,合作交流,有效破解了语文教学“一人应答”的困境,增加了课堂宽度,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精心点拨,有效反馈,激发学生众智慧。黄老师的语文课构思精巧。今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非诚勿扰”节目火爆一时,看后曾为编导的节目编排拍案叫绝,黄老师的课堂指导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以指导学生描写孔乙己的手为例:在何处写?选择心仪的对象——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段落;怎样写?展示自己的辉煌——充分发挥想象;写得怎样?交给大众认可的权利——同学评判质疑;为什么这样写?激发互动的心灵交流——陈述创作理由;怎样写得更好?提醒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通过下水作文,促使课堂产生更为精彩的智慧火花。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这样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于永正老师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促使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学生才能拥有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静心教学,有效提高,突显传统之精髓。黄老师的语文课拒绝浮躁。他认为,语文课必须要用语文的方法来教学,五光十色的“贵族化”教学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高位式”教学事倍功半,要回归传统,关注常规和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有效性。善诱须用心,顿悟方有效,从本课教学实践看,完全体现了他的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扎实的功底、平实的语言、丰实的内容、充实的训练、真实的过程,教有效果,学有效率。处处平实处处新,“教”到拙朴见“真金”,这正是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之真正所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论是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还是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无论是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还是黄厚江老师的平实型教学,专家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与他们深厚的语文素养沉淀是密不可分的,专家们与时俱进的教改理念和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①栀子《教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新浪博客。
②李镇西《让思想冲破牢笼》,《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③赵新华《破解“一人应答”之困,增加课堂宽度》,《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3日基础教育版。
④李镇西《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1~22期。
⑤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作者单位:盐城市响水县教育局)
近日,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上的《孔乙己》一课。黄老师平实拙朴的教学风格严谨而不拘泥、生动而不煽情、简约而不简单,教学打着传统的节拍从容走过精彩的45分钟,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本色课堂魅力。
为了便于赏析,容我赘述黄老师本课教学的大致环节与内容——
师:《孔乙己》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很多,请同学们找找看,对孔乙己的哪一点描写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我们能够尽量把这些描写找全吗?我们能听听你的理解吗?(课堂反馈情况:学生认为对手的描写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学生分组查找描写内容,相互补充。独立思考、相继阐述自己对描写手动作的看法。教师深入学生之间,手握话筒朝着学生,寻找每一个要求回答和可能回答的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及时给予指导、肯定和纠正)
师:本文最后一次对孔乙己手的描写中用“走”,为什么不用“爬”这个字呢?(说明: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字面的深层含义。教师适时板书并图示讲解“爬”和“走”的不同形态)
师:如果我们也对孔乙己进行一段手的描写,大家看加在哪里比较好?怎样去写呢?(课堂反馈:学生受启发,展示自己的创作,创作者谈自己的写作缘由,学生点评。教师认真倾听,及时点拨评价)
师:孔乙己最后的命运如何呢?如何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课堂反馈:学生自由讨论,对照文本查找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倾听、思考,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的词语中欣赏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师:孔乙己的命运是悲惨的,我们能不能以“孔乙己之死”为题写一个简短片段,来体现一下大家的创作天赋?(课堂反馈:学生纷纷进入角色,有表情地朗读自己的创作。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点评习作,教师下水作文。在师生作品交流中升华小说的创作主题)
没有声色兼备的多媒体演示,没有气氛热烈的小组讨论,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回答,在这堂原汁原味的语文课上,让我找到了一种“回家”的感觉。
有人把教师上课分为四种类型:浅入深出者装腔作势,浅入浅出者全盘托出,深入深出者缺少方法,深入浅出者功底深厚。黄老师的课平实拙朴却匠心独运,精妙之处在于如下几点——
一、用心交流,有效沟通,机会交给每一个学生。黄老师的语文课没有讲台,有的只是师生间的零距离接触,他把关切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问题绣球抛向每一个学生,手中的话筒始终朝着学生的方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李镇西老师说过:“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但提高语言表达技巧,而且要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不经意一句“试试看”的鼓励,看似寻常的“我们”称呼,所体现出来的是执教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人本理念。
二、潜心设计,有效训练,体验语文真滋味。黄老师的语文课节奏舒缓,没有急三赶四的“任务式”教学,抓住关键,深度切入,小火慢炖,语文味越发浓郁。有的人认为课堂容量太小,有的人认为没有热烈讨论的氛围,但李希贵老师曾告诫过:“不要经不住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潜心设计课堂的“留白”,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阅读、分析、理解、写作、朗读、辩论……所有活动中,没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南郭先生”,一人回答问题,全班共同参与,互动对话,合作交流,有效破解了语文教学“一人应答”的困境,增加了课堂宽度,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精心点拨,有效反馈,激发学生众智慧。黄老师的语文课构思精巧。今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非诚勿扰”节目火爆一时,看后曾为编导的节目编排拍案叫绝,黄老师的课堂指导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以指导学生描写孔乙己的手为例:在何处写?选择心仪的对象——最能打动读者心灵的段落;怎样写?展示自己的辉煌——充分发挥想象;写得怎样?交给大众认可的权利——同学评判质疑;为什么这样写?激发互动的心灵交流——陈述创作理由;怎样写得更好?提醒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通过下水作文,促使课堂产生更为精彩的智慧火花。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交汇碰撞,这样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迸发。于永正老师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促使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学生才能拥有创造的机会,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静心教学,有效提高,突显传统之精髓。黄老师的语文课拒绝浮躁。他认为,语文课必须要用语文的方法来教学,五光十色的“贵族化”教学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高位式”教学事倍功半,要回归传统,关注常规和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整体效果的有效性。善诱须用心,顿悟方有效,从本课教学实践看,完全体现了他的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扎实的功底、平实的语言、丰实的内容、充实的训练、真实的过程,教有效果,学有效率。处处平实处处新,“教”到拙朴见“真金”,这正是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魅力之真正所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论是钱梦龙老师的善导型教学,还是魏书生老师的民主型教学,无论是于漪老师的情感型教学,还是黄厚江老师的平实型教学,专家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与他们深厚的语文素养沉淀是密不可分的,专家们与时俱进的教改理念和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①栀子《教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新浪博客。
②李镇西《让思想冲破牢笼》,《语文学习》1995年第6期。
③赵新华《破解“一人应答”之困,增加课堂宽度》,《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3日基础教育版。
④李镇西《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1~22期。
⑤肖成全等编著《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作者单位:盐城市响水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