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國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以得到那现成的观点。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预定的答案,教师就不厌其烦的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在这其中,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语文学科本身,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么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國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以得到那现成的观点。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预定的答案,教师就不厌其烦的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在这其中,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语文学科本身,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么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