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创建和谐校园,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但是,当代大学生几乎没有生活经历,也没有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笔者认为大学生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育: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强化课堂实践文化,构建校园环境文化,在实践中确立服务精神以及人性化校园制度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培育
一、 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
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意思为人性和教养。要求人生现实的享受和个性解放,弘扬健康人生,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界的优越性,也表现为人的理性思维和人性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精神越来越具有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含义,以及人们自觉地有了一种包容、宽大、救赎的宗教情怀。
2. 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培养、教育、教养的功能,这是文化本身的客观效应,更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强烈的启迪、感化作用,它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传承的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以及在这种准则指导下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学生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的整合体,能够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进取心。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 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把人文精神融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之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自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精神塑造的核心内涵。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学校领导和教师做表率的工作体系,鼓励全校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体系,大力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环境,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以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育人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建,也影响莘莘学子人文精神的培育。第一,高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行为,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校园中、生活中的教师形象的塑造,自觉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做出表率。第二,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怎样以诚待人、与人相处。第三,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注入人文关爱。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关心贫困学生,抚平有问题学生的心灵,给予每一个学生“家”的温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2. 课堂实践文化高校要根据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专项人文技能培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鲜明的人文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引导,强化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意识,让人文精神得到升华,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 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包括动态的文化环境和静态的文化环境。动态的文化环境注重把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直接表现,它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以优秀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带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校训、校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极举办学术交流、名师论坛等人文精神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文艺演出等多种宣传途径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远离社会上的不良诱惑。静态文化环境是指校舍环境,如校园环境、教室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新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精美的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训墙,风景优美的大小公园、湖泊、名人塑像以及各种雕塑,要将优雅的校园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 在实践中确立服务精神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要通过教育来体现。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者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正确地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在身体力行中将人文精神付诸于实际行动。此外,要大力提倡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将所学知识服务反馈社会的一种形式,他们的足迹踏遍各个社区、学校、贫困山区和弱智儿童家中,通过这种活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得到培育。
5.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保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校园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们的一项措施,更是让师生在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高校要将制度建设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没有压抑的感觉。人性化的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形成优良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知识可以遗忘,精神却是由知识内化而来并融入头脑与身心的东西。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决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知识的堆砌,而是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各种育人环境及家庭、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春风化雨的渗透,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4-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培育
一、 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
1.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意思为人性和教养。要求人生现实的享受和个性解放,弘扬健康人生,反对神性对人性的压抑,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对自然界的优越性,也表现为人的理性思维和人性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文精神越来越具有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含义,以及人们自觉地有了一种包容、宽大、救赎的宗教情怀。
2. 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培养、教育、教养的功能,这是文化本身的客观效应,更是校园文化的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有强烈的启迪、感化作用,它是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传承的共同遵守的精神准则以及在这种准则指导下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是学生理想信念、行为习惯的整合体,能够激发师生崇高的情感和进取心。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 校园精神文化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把人文精神融入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之中,使之成为师生员工自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精神塑造的核心内涵。高校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以学校领导和教师做表率的工作体系,鼓励全校教师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方面进行研究的体系,大力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环境,陶冶他们的情操,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以达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育人的优秀事迹和高尚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建,也影响莘莘学子人文精神的培育。第一,高校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行为,扩大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力度,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校园中、生活中的教师形象的塑造,自觉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做出表率。第二,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怎样以诚待人、与人相处。第三,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注入人文关爱。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关心贫困学生,抚平有问题学生的心灵,给予每一个学生“家”的温馨,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
2. 课堂实践文化高校要根据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专项人文技能培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环节,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鲜明的人文特色。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以人为本”的引导,强化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意识,让人文精神得到升华,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3. 校园环境文化校园环境包括动态的文化环境和静态的文化环境。动态的文化环境注重把人文精神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直接表现,它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以优秀文化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带有浓厚人文精神的校训、校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极举办学术交流、名师论坛等人文精神系列讲座,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文艺演出等多种宣传途径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远离社会上的不良诱惑。静态文化环境是指校舍环境,如校园环境、教室宿舍环境。校园环境包括新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精美的宣传橱窗、文化长廊、校训墙,风景优美的大小公园、湖泊、名人塑像以及各种雕塑,要将优雅的校园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
4. 在实践中确立服务精神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要通过教育来体现。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将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者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正确地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在身体力行中将人文精神付诸于实际行动。此外,要大力提倡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将所学知识服务反馈社会的一种形式,他们的足迹踏遍各个社区、学校、贫困山区和弱智儿童家中,通过这种活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更好地得到培育。
5.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保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校园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们的一项措施,更是让师生在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高校要将制度建设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生活,没有压抑的感觉。人性化的制度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形成优良的人文氛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知识可以遗忘,精神却是由知识内化而来并融入头脑与身心的东西。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决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知识的堆砌,而是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等各种育人环境及家庭、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是潜移默化的熏陶,春风化雨的渗透,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内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中国教育报,200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