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历史、文化的根脉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一直是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我们党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上了重要日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在形成。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有益影响。
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弘扬传统文化,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走近她,就如同来到了无数古圣先贤的身旁,虚心倾听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成莫大的智慧。
1.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
传统文化浸透了人伦道德的观念,强调惩恶扬善,提倡美与善相结合,成为劝善的工具,教化的载体。
2.强调“忠、孝”,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充讲究“忠”、“孝”、“仁”、“义”,百善孝为先,小孝为家、大孝为国。孝是众德之根,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以此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3.提倡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
可见,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明白世事人生的真相,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们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我们关注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的话,就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青少年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令人担忧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应有的理想抱负
據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所事事,迫于家长的压力来上学,没有远大的目标,更不用说为民族、为国家而学习了。
2.不懂基本的礼仪,缺乏应有的宽容心
部分學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会也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尊重长辈,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淡,唯我独尊,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之心。
3.不具备健康的荣辱观,缺乏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部分学生的荣辱观不够健康,分不清是与非。如本该自己值日了,却不去做,当别人为他代劳时,他不但不感谢他人,反而认为别人太傻;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人盲目攀比,向父母索要数目不菲的生活费用……
4.不懂得感恩,缺乏诚信意识
很多学生不懂得感恩,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面对老师的无私奉献,不懂感恩。
5.没有集体观念,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很多学生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行为的主导。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不懂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已经刻不容缓的,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传统文化渗入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我们把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走进拾级而上的台阶,相向而对的走廊,窗明几净的教室墙壁,举头,低首,侧目之间,或是一句名人名言,或是一幅剪贴,或是一个栏目……不仅为校园增加了诗情画意,更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或感染、或熏陶……
2.研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德育课
以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为依托,我校研发了校本教材《做人与处事》,专门开设德育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3.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各学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学校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学校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经典名著阳光读写、我与经典同行演讲、礼仪践行、名人典故话剧表演等活动,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6.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融入德育教育
学校精选出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六大传统节日,分别赋予不同节日主题,如确定清明节“感念先人,畅想未来”、重阳节“感恩父母,尊老爱老”等,清明节开展“为先人点一支香,为烈士做一朵花”活动,重阳节发动学生对父母说一句温暖的话、向父母表一个决心、给父母做一张贺卡、给父母做一道菜……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7.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教育学生在公共车上让座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品德。
8.携手家长,共同提升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与孩子的品德形成密不可分,家长要从自我做起,践行孝道、严格律己、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了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了传统美德,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自身修养,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保证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习近平同志于2013年3月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含义。”
基于此,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弘扬传统文化,以此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走近她,就如同来到了无数古圣先贤的身旁,虚心倾听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成莫大的智慧。
1.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
传统文化浸透了人伦道德的观念,强调惩恶扬善,提倡美与善相结合,成为劝善的工具,教化的载体。
2.强调“忠、孝”,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充讲究“忠”、“孝”、“仁”、“义”,百善孝为先,小孝为家、大孝为国。孝是众德之根,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以此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3.提倡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主忠信,徒义,崇德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
可见,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明白世事人生的真相,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们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我们关注并加以引导和解决的话,就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青少年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令人担忧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应有的理想抱负
據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整日无所事事,迫于家长的压力来上学,没有远大的目标,更不用说为民族、为国家而学习了。
2.不懂基本的礼仪,缺乏应有的宽容心
部分學生在人际交往中,不会也不懂得如何和他人相处,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不尊重长辈,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淡,唯我独尊,不懂得换位思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之心。
3.不具备健康的荣辱观,缺乏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部分学生的荣辱观不够健康,分不清是与非。如本该自己值日了,却不去做,当别人为他代劳时,他不但不感谢他人,反而认为别人太傻;不顾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和他人盲目攀比,向父母索要数目不菲的生活费用……
4.不懂得感恩,缺乏诚信意识
很多学生不懂得感恩,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面对老师的无私奉献,不懂感恩。
5.没有集体观念,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很多学生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行为的主导。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不愿伸出援助之手;不懂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已经刻不容缓的,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传统文化渗入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我们把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走进拾级而上的台阶,相向而对的走廊,窗明几净的教室墙壁,举头,低首,侧目之间,或是一句名人名言,或是一幅剪贴,或是一个栏目……不仅为校园增加了诗情画意,更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或感染、或熏陶……
2.研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设德育课
以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为依托,我校研发了校本教材《做人与处事》,专门开设德育课,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3.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各学科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4.充分利用大众传媒
学校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5.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学校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如经典名著阳光读写、我与经典同行演讲、礼仪践行、名人典故话剧表演等活动,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6.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融入德育教育
学校精选出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六大传统节日,分别赋予不同节日主题,如确定清明节“感念先人,畅想未来”、重阳节“感恩父母,尊老爱老”等,清明节开展“为先人点一支香,为烈士做一朵花”活动,重阳节发动学生对父母说一句温暖的话、向父母表一个决心、给父母做一张贺卡、给父母做一道菜……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7.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学校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教育学生在公共车上让座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良好品德。
8.携手家长,共同提升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风与孩子的品德形成密不可分,家长要从自我做起,践行孝道、严格律己、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了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了传统美德,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自身修养,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保证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