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模式教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feeling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科目.但是对很多学生而言,数学就相当于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断探索教学的有效化途径.本文旨在从“网络 教学”模式的优势出发,探索其在中学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模式教学;主题课堂;初中数学
  数学是一门既远且近的学科,近是指其应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远是指其对生活常识进行了概括化和抽象化.在教学中,这些被抽象化的知识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阻碍了学生的理解效果.但是传统教学中对这部分知识的生硬讲解又达不到“开悟”效果.所以,寻求互联网帮助,借助其“三维”应用,就成为今天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一、“互联网 模式教学”简介
  “互联网 模式教学”,顾名思义,即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个体化”教学,将内容相近的知识进行模块整合,实现教学的模块化、网络化.这种模式的第一要义,即是改变传统教学的固态化形式,促进教学的生动化和立体化.其次,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对知识进行正向迁移.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真正实现了途径多元化和形式灵活化.
  二、“网络 教学”的优势
  (一)教、学平衡
  在传统模式中,因为认知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威信力等的影响,学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天然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不能自由地决定自己要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这种失衡的關系倾向,使得教学变得绝对化.而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所处的环境扩大到整个平台,教师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动向进行事无巨细地掌控,这就有效改善了关系失衡现象,使得教学变得多元化、和谐化.
  (二)情境全面
  数学是一门高于实际生活的学科,它的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人们对已有事物的了解之上,并从这些事物中抽取他们所具备的共同特点,形成抽象化概念,这种概念集成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编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将其与已知经验联系起来,教师难免要对这些数学知识进行“解码”.但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对一些不了解事物无法实现文字与图形转换.这就需要借助网络的空间模拟功能,帮助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知识,例如,“投影与视图”.
  (三)资源丰富
  在传统模式中,学生想要了解某一个知识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问教师,但很多学生都因为怯懦心理而产生“不敢问”的心理,使得问题不断堆积,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在网络教学下,这种窘境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是因为,网络平台具有很强的数据包容性和搜索开放性,学生只需要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进行关键字搜索,很快就能得到相应的解答方法,十分高效[1].
  三、场景应用
  (一)情境创设,调动兴趣
  在学习数学时,数学中“高于生活”的部分经常会打击学生的信心,成为学生进步的阻碍.因而,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就要有效利用网络,借助其直观形象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高于生活”与“源于生活”的联系,寻求知识进化的共性,抽丝剥茧,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的精髓,进而学会举一反三[2].
  以“平行线及其判定”为例:
  第一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含有平行线的例子,并将这些例子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斑马线、双杠、操场跑道等等.
  第二步,在实际联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实例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进而引出平行线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步,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扩大自己的思维,继续联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平行线,这些平行线都有什么作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3].
  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更多有关平行线的例子,并将其编制成问题,以多媒体为展示媒介,将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固化知识.
  第五步,教师展示与平行相对应的相交知识,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和逻辑顺序,去探索分析有关相交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增强学生的反思和套用能力.
  (二)理解易化
  在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的抽象化程度过高,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理解和想象程度.因而,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就要有效利用网络,对这些知识进行情境设计,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让知识由简单的“二维化”呈现,转变为趣味的“三维化”呈现,还能增加学生的想象基础,便于学生对类似知识的举一反三[4].
  以“三视图”为例,一些学生对平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存在想象缺陷,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对这些缺陷进行“填空”.
  首先,教师可以先对某一个立体图形(台体)进行展示.在进行台体的三视图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例如,讲解正视图时,台体从正面开始自动压缩,直至其前面和后面完全挨靠在一起,这样压缩成的平面图形就是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执行同样的操作.
  其次,教师可以适时展示出其他立体图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图形压缩法”进行知识迁移,自己画出这些图形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跳出立体图形的局限,联系生活实际,看看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这些视图,这些视图都有什么作用,例如,建筑设计、管道施工等.
  四、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解决知识的“二维化”局面,让知识“动”起来,“活”起来,逐渐变得“有血有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孝兵.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8):32.
  [2]罗道茂.网络环境下中学数学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7):159.
  [3]万玲.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9):5.
  [4]纪联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6):37.
其他文献
【摘要】数形结合是教育者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和理念,本文立足于初中阶段教育,结合教学实例浅谈数形结合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为了践行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教育者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应积极采用数形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与理解,并同时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中的“
一、思考缘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课程总体目标第一条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从“双基”变化到“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指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博大精深,它蕴涵于数学材料之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教材新增的“数学广角”这块内容正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一、情境:让学生“冲动”起来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境,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将计算教学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增添计算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让学生有想计算的冲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会背诵古诗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听!
北师大第四版教材对于“图形的运动”这一内容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以“轴对称”为例,在第三版教材中,整个小学阶段只在三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系统的学习.改动后的第四版教材安排了四次的学习,分别在:二上“折一折,玩一玩”,三下“轴对称(一)”“轴对称(二)”、五上“轴对称再认识(一)”“轴对称再认识(二)”、六下“平移、旋转、轴对称”.教材的编排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顺应了儿
【摘要】数学公共课程是农林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基于对四所高水平农林院校数学公共课教学情况调研分析,提出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公共课;教学改革;思考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CG08532);福建农林大学公共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37);福建农林大学高等数学教学团队建设项目(111416007).  为适应高考招生
目前手机界面基本成型,但用户在界面应用分布设计上大多认为原厂布局不合理,需要重新设计.依据搜狐网对手机质量问题的调查发现,在3 469名被访者中,有719名消费者反映:手机菜单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附加功能不明确,缺乏实用功能等,占调查者的13.97%.可见,手机界面设计不合理,操作烦琐这一问题占有一定比重,而这类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是能够解决的.对用户而言,手机界面是否简洁干净、各个功能模块能否
一、引言  研究生期间,我们不止会上传统的理论课,教师时常也会让我们去观摩各类讲课比赛.做点评工作的同时,自己的也会收获很多,在一次以10分钟为限的讲课比赛中.有一位选手(暂称他为A)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二、教学过程简介  A同学开始模拟授课前介绍这是基于学习情况较好的学生群体的一堂课,然后进入复习引入环节,在复习了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及它的运用后,开始提出:那如果
几何直观是领悟数学最积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更深刻地把握一元二次方程,本文拟从几何角度对x2 px q=0(p≠0,p,q为常数,以下略)的代数内涵作一直观尝试,恳与同行商榷.  一、x2 px q=0的根的模型  已知,如图1,AB为⊙O的直径,直线m交⊙O于M、N,AC⊥m于C,BD⊥m于D,则  ① AC·BD=CN·DN(由△ACN∽△NDB可得);  ② AC·BD=CM·DM(由△A
【摘要】表现性评价,因所更注重的对象为学习个体的学习过程,因而,更能确保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也正因此,才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应用于课程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评价中.本文具体分析数学表现性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数学;表现性评价;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作为现代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补角的性质.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探究、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余角、补角的性质及其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拿出一副三角板.  1.你能说出我们平时所用的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