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n88100608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66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会学,会主动学习。“让学”,一个“让”字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智慧的、聪明地隐藏在学生“学”的后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需要指出的是“让学”中的“让”并不是教师完全放任不管,而是一种“放心让出来,适时钻进去”的智慧引领艺术,是数学教学的“华丽转身”。
  一、让时间,放手等待,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思考、猜想、探究、验证、计算、证明等,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放慢教学的脚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慢慢苏醒,进而打造出基于学生的课堂。
  如在教学应用题“学校组织课外活动,音乐组男生有8人,女生有6人,美术组人数是音乐组的2倍,体育组有84人,体育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时,我让学生口述解题办法,并在黑板上板书:84÷(8 6)×2=84÷14×2=6×2=12。板书完毕,立马有学生指出“老师,你写错了”,这时我故意问到“什么地方错了,我完全是按照你们所说的写的”,学生说:“应该先算(8 6)×2,因为美术组是音乐组的2倍,所以要想求出体育组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倍,就必须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学生很快想到了应该在此处加上中括号的办法。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有意出错,把发现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使用中括号的必要性,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轻松、活泼、高效。
  二、让空间,学大于教,在教学关键处点拨
  在“让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而不是数学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再在关键处点拨引导,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收获“柳暗花明”的快乐。在“让学”的教学模式里,学大于教,教师要在教与学之间适度把握。
  如在教学“负数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主要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实例入手(气温的差别、收入、支出等方面)使学生对正负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仍有同学对负数的认识没有真正地理解,此时,教师再于关键点对学生进行引领和点拨:在生活中有许多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如果我们把一种量作为正数,那么,与它相反的另一个量表示的就是负数。在教师点拨完毕以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举出生活中完全相反的量或者关系的例子吗?在教师的鼓励下,诸如电梯楼层的正反方向、海拔高度的上下方向、数轴的左右两边等具体例子就被学生充分挖掘出来,深化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对负数产生关注,当学生对负数的认识了解仍然存在疑惑时,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巧妙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最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教师又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实例来说明。这样教学,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让过程,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让学”的课堂注重的是过程的展示,也就是让学生把获得知识的细节展示出来。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空间里,学生才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理解、看法,教师要尽好组织者的职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
  如在教学“图形的变化规律”一课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摆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呢?摆3个三角形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回答第一个第二个时还能轻松回答,但是,随着三角形个数的增多,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妨采取“让学”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摆一摆,并且记录好每次摆三角形需要的个数。就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开始学习,并且做好了记录,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角形个数与小棒之间的关系:n=2n 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之间接受新知的能力不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就是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数学实践,因此,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主获取知识,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华丽转身”。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思考 生活世界 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4  在一次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旨在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学习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鼓励、启发、赏识等手段去叩开学生的创新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考考自己。  生1: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2:什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平均数虽然是借助于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但平均分得到的是一个“实数”,而平均数则是一个“虚拟数”。如果从儿童视觉效果而言,前者是有形的,后者则是无形的。对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错误很多,如把450×20算成900等,虽多次纠正、反复强调,但收效甚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  
问题缘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评价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虽然告别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机械式问答,却迎来了“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导致评价迷失在一个生硬的、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
数学复习课怎样教学才能更有效,让学生喜欢呢?在一次小学数学网络培训中,我认真观看了华应龙老师教学六年级总复习“审题”的课堂实录后,豁然开朗,收获颇深。华老师摒弃了对审题重要性的繁琐赘述,通过独具匠心的预设和细腻灵活的指导,让学生对解题时应注意的地方心领神会。学生在这样动态的数学课堂里始终兴趣盎然,真正从“机械重复”走向“互动生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这样的复习教学不仅使数学课那种“冷、俊、美
小学数学乘除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数学素养形成的基石。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乘除法”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向的过程,在对乘除法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逆向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从而找出解题的规律和技巧,提升教学效果。  一、数学命题中的逆向思维与叙述  数学命题是对某个问题的阐述,包括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它是陈述问题的原因从而得出结
谢天,武汉大学2016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总绩点排名专业第一,大一加入张秋萍教授的肿瘤免疫实验室,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论文3篇,参与发表SCI论文4篇,2019年夏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同时,他也是2019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于刚·宋晓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获得者,2020年度珞珈十大风云学子之一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这六个环节还可归纳为“123”,即一立主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一立”是根据课题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二研”是由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后进行专家引领下的集体研讨;“三试”是主备教师结合备课进行试教;“四议”是针对试教教师上课情况在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