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错误很多,如把450×20算成900等,虽多次纠正、反复强调,但收效甚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凸显0的重要性
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的易错处在确定积中0的个数上。学生对第一步的乘法口诀往往能认真背诵,随后的加法计算也比较重视,但对最后的补0就比较忽视,甚至不放在心上,忘记了补0。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学生可能受学过的如“12×24”这样的没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影响,习惯性地把补0这一步略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0这个数字直观感觉上可有可无,所以补上或不补上0也就无所谓了。我觉得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长期运用“任何数加上或减去0,仍得任何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就养成一种思维上的定式,认为0不起什么作用,脑海中也渐渐削弱了0的意义,忘了还有0这个数,以至于数数都是从1开始的。要纠正这一错误,教师教学中就要特别凸显0的重要性。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0的重要意义,了解0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白0是不能缺少的,使学生重视0的运用。如比较“9分和90分一样多吗”“7岁和70岁一样大吗”“用实物比较1元、10元、100元的大小”等,然后让学生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比一比谁能将0补得全,由此把补0的重要性作为支撑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计算。
二、注重算理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这样分析:(1)因为45×2=90、45×20=900,所以450×20=9000;(2)因为450×2=900,所以450×20=9000;(3)因为450表示45个十、20表示2个十,所以45个十乘2个十就是90个百,也就是9000;(4)把450拆分成400和50,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直观地体现出20个400是多少、20个50是多少、合起来一共是多少……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在此基础上掌握算法,明白“乘数末位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位补上几个0”的算理。学生明白了算理,就会在其他类似题目计算中以算理为支撑点,合理地进行计算与思考。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泉,又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当计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能拉近题目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中建立丰富的知识表象,这样学生在计算时才能有知识表象这个支撑点,正确地进行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一个箱子装450个金橘,2个箱子装多少个这样的金橘?10个箱子呢?20个箱子呢?”或者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种MP3售价450元,王经理买2个这样的MP3需要多少钱?王经理如果要买20个这样的MP3奖励给员工,需要多少钱?”通过现实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比较和归纳算法,有效地进行正确的乘法计算。
四、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也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验算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就是因为验算习惯的缺失,影响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如计算40×40=160时,如果学生稍做反思,想一下40×4=160,40×40算成160当然是错误的了,就可以及时改正。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意识和认真验算的习惯,使学生以自觉验算为支撑点,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学生计算,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支撑点,这样学生才能有算法的依据,才能顺利地打开正确计算的“大门”。
(责编杜华)
一、凸显0的重要性
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的易错处在确定积中0的个数上。学生对第一步的乘法口诀往往能认真背诵,随后的加法计算也比较重视,但对最后的补0就比较忽视,甚至不放在心上,忘记了补0。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学生可能受学过的如“12×24”这样的没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影响,习惯性地把补0这一步略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0这个数字直观感觉上可有可无,所以补上或不补上0也就无所谓了。我觉得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长期运用“任何数加上或减去0,仍得任何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就养成一种思维上的定式,认为0不起什么作用,脑海中也渐渐削弱了0的意义,忘了还有0这个数,以至于数数都是从1开始的。要纠正这一错误,教师教学中就要特别凸显0的重要性。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0的重要意义,了解0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白0是不能缺少的,使学生重视0的运用。如比较“9分和90分一样多吗”“7岁和70岁一样大吗”“用实物比较1元、10元、100元的大小”等,然后让学生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比一比谁能将0补得全,由此把补0的重要性作为支撑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计算。
二、注重算理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这样分析:(1)因为45×2=90、45×20=900,所以450×20=9000;(2)因为450×2=900,所以450×20=9000;(3)因为450表示45个十、20表示2个十,所以45个十乘2个十就是90个百,也就是9000;(4)把450拆分成400和50,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直观地体现出20个400是多少、20个50是多少、合起来一共是多少……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在此基础上掌握算法,明白“乘数末位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位补上几个0”的算理。学生明白了算理,就会在其他类似题目计算中以算理为支撑点,合理地进行计算与思考。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泉,又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当计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能拉近题目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中建立丰富的知识表象,这样学生在计算时才能有知识表象这个支撑点,正确地进行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一个箱子装450个金橘,2个箱子装多少个这样的金橘?10个箱子呢?20个箱子呢?”或者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种MP3售价450元,王经理买2个这样的MP3需要多少钱?王经理如果要买20个这样的MP3奖励给员工,需要多少钱?”通过现实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比较和归纳算法,有效地进行正确的乘法计算。
四、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也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验算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就是因为验算习惯的缺失,影响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如计算40×40=160时,如果学生稍做反思,想一下40×4=160,40×40算成160当然是错误的了,就可以及时改正。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意识和认真验算的习惯,使学生以自觉验算为支撑点,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学生计算,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支撑点,这样学生才能有算法的依据,才能顺利地打开正确计算的“大门”。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