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计算,要给思考的支撑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aris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错误很多,如把450×20算成900等,虽多次纠正、反复强调,但收效甚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
  一、凸显0的重要性
  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学生的易错处在确定积中0的个数上。学生对第一步的乘法口诀往往能认真背诵,随后的加法计算也比较重视,但对最后的补0就比较忽视,甚至不放在心上,忘记了补0。分析原因,我认为一方面学生可能受学过的如“12×24”这样的没0的乘法计算方法的影响,习惯性地把补0这一步略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0这个数字直观感觉上可有可无,所以补上或不补上0也就无所谓了。我觉得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加减法运算中,学生长期运用“任何数加上或减去0,仍得任何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就养成一种思维上的定式,认为0不起什么作用,脑海中也渐渐削弱了0的意义,忘了还有0这个数,以至于数数都是从1开始的。要纠正这一错误,教师教学中就要特别凸显0的重要性。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0的重要意义,了解0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白0是不能缺少的,使学生重视0的运用。如比较“9分和90分一样多吗”“7岁和70岁一样大吗”“用实物比较1元、10元、100元的大小”等,然后让学生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比一比谁能将0补得全,由此把补0的重要性作为支撑点,帮助学生进行正确计算。
  二、注重算理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这样分析:(1)因为45×2=90、45×20=900,所以450×20=9000;(2)因为450×2=900,所以450×20=9000;(3)因为450表示45个十、20表示2个十,所以45个十乘2个十就是90个百,也就是9000;(4)把450拆分成400和50,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直观地体现出20个400是多少、20个50是多少、合起来一共是多少……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形成清晰的记忆表象,在此基础上掌握算法,明白“乘数末位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位补上几个0”的算理。学生明白了算理,就会在其他类似题目计算中以算理为支撑点,合理地进行计算与思考。
  三、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泉,又是计算教学的归宿。当计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能拉近题目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和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种活动体验中建立丰富的知识表象,这样学生在计算时才能有知识表象这个支撑点,正确地进行计算。如教学450×20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生活情境问题:“一个箱子装450个金橘,2个箱子装多少个这样的金橘?10个箱子呢?20个箱子呢?”或者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种MP3售价450元,王经理买2个这样的MP3需要多少钱?王经理如果要买20个这样的MP3奖励给员工,需要多少钱?”通过现实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比较和归纳算法,有效地进行正确的乘法计算。
  四、培养验算习惯
  验算是计算正确的保证,也是学生认真学习的体现。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是计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在“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计算中,验算显得尤为重要,许多学生就是因为验算习惯的缺失,影响了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如计算40×40=160时,如果学生稍做反思,想一下40×4=160,40×40算成160当然是错误的了,就可以及时改正。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方法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切实体验到验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意识和认真验算的习惯,使学生以自觉验算为支撑点,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学生计算,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支撑点,这样学生才能有算法的依据,才能顺利地打开正确计算的“大门”。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教学片断一:  (先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然后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说你的猜想。  生1:7×5,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  生2:(7+5)×2,面积等于底边加邻边的和乘2。  生3:这求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所以不对。  师(对生1):为什么你认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邻边?  生1:因为我想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师:那么,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数学双基训练也是基于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分层设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呢?现将自己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实践予以分享,谈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提炼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计算方法,要从生活数学方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
[摘 要]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高层次的互动,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学会聆听、将错就错等手段,让学生敢展示、想展示、爱展示、乐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约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92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的策略,不但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独特美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机械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快与慢——在节奏对比中感悟  在教学节奏的对比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放”与“慢摇”两种镜头模式,在合理的镜头切换中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感悟,该快的时候绝不拖沓,该慢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雕琢。  如在教学
[摘 要]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思考 生活世界 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4  在一次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旨在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学习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鼓励、启发、赏识等手段去叩开学生的创新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考考自己。  生1: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2:什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平均数虽然是借助于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但平均分得到的是一个“实数”,而平均数则是一个“虚拟数”。如果从儿童视觉效果而言,前者是有形的,后者则是无形的。对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