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激励性评价带来的课堂尴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缘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如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那崭新的教学评价理念逐渐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评价从注意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和调整。但是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虽然告别了“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机械式问答,却迎来了“好”“很好”“很不错”“太棒了”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导致评价迷失在一个生硬的、僵化的“赏识”怪圈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好像负面的评价或甄别性的评价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都要加以杜绝。不少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与新的教育观念相一致,只有这样才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会构建起所谓的和谐课堂。可有时这样的“激励性”评价,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不少尴尬,让大家啼笑皆非。
  案例描述
  案例一:人教版第一册“金色的秋天”教学片断
  师(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捉蝴蝶,有的小朋友在拔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其他小朋友还看到了什么?
  生2:老师,我对她说的有意见。我认为这两个小朋友不是在拔草,而是在捉虫子。
  师:嗯,你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这时,学生非常积极,小手举得一只比一只高)
  生3:老师,我觉得他们不是在捉虫子,而是在玩石子。
  师:你的观察也很仔细。(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里,他们的注意力几乎都在这两个朋友到底在干什么上)
  ……
  案例二:人教版第二册“8、7、6加几”教学片断
  师(出示8 5):你是怎样知道8 5=13的呢?
  生1:我是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的。
  师:嗯,真不错。
  生2:我是用数的方法知道的。我先从8开始数,9、10、11……这样一个一个数下去。(听到这种方法,其他学生便开始窃窃私语:“这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里早就学过了。”)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还有吗?(师满心欢喜,以为学生能想出很多种方法,但等到汗流浃背,学生还是鸦雀无声)
  ……
  观点与思考:
  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学生会对主题图中那两个小朋友干什么的问题议论不止呢?为什么案例二中的教师会出现课堂冷场的现象呢?为什么上述两个案例中面带微笑以示民主、开放的教师,实质上却背脊冒汗,内心不安和紧张呢?这样尴尬的场面是谁造成的?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是谁弹奏出的呢?我想,究其原因,是出在教师那些所谓的激励性评价上。
  那么,如何避免激励性评价带给我们的尴尬呢?如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探讨。
  1.引导评价应适时
  学生之所以会纠缠主题图中两个小朋友干什么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说的那一句话“你观察得真仔细”,且教师说一句不够,又来一句“你观察得更仔细”。因为学生最期待的是教师积极的肯定,所以把图看得更仔细,这样就会得到老师“你观察得更仔细”的评价,这就难怪学生为什么要在这个问题上探个究竟了。其实,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把学生这些与教学无关的思维转化成数学思维呢?教师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别继续讨论下去吗?这好像显得不太尊重学生。可让学生继续议论下去,他们却没有讲在点子上。如果教师能在评价生2时做这样的引导:“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能告诉大家捉蝴蝶和捉虫子的各有几人吗?”这样,在不经意间使学生排除情景的干扰,回到数学学习中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2.甄别评价应恰当
  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用语,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案例二中,当一个学生用数的方法解决问题后,教师大加赞扬“太聪明了”,显然是肯定了这种连幼儿园小朋友也知道的所谓的好方法。那么,既然有了这种好方法,还需要再思考其他的方法吗?难怪学生不想说出自己的方法了。如果在学生说出用数的方法时,教师能够这样评价:“看来,数也是一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样的评价,既没有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思维继续向前深入。当出现8 2=10、10 3=13和5 5=10、10 3=13或其他更多、更好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 “这种方法也可以”“这是一种方法”“这真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方法也不错”……教师如此评价,既对方法的优化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又有利于学生选择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发言的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的肯定与尊重,更给其他学生的思路进行高一层次的点拨,使学生感觉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氛围当中,他们在课堂上才会出现灵性的勃发和才气的彰显。
  3.学生互评应提倡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教师在评价中应适当地“让权”给学生,变教师评价为师生、生生互评。如案例二中,当学生说出数的方法后,其他学生早就在评价了——“这种方法我们在幼儿园里早就学过了”,说明学生心中还有比这种方法更好的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过急、过早地给予评价,造成其他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教师极力表扬的肯定是一种好方法。要是这时教师能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那么课堂也不至于鸦雀无声,或许还会出现许多有价值的方法。所以,教师在上课时应多问“还有想发表意见的吗”“对刚才同学的解法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同学的思路,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还有其他意见吗”“谁对××同学的回答还想作补充”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伙伴关系。这样就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的活动,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变化与发展,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这样既增加了评价的开放度,释放了评价的空间,拓展了评价的方式,也开放了学生的思路,挖掘了学生的潜能。
  4.评价语言应得体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切合实际,什么都给予表扬,从而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盲目骄傲、自满的情绪。如一节公开课,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教师这样评价:“你实在太聪明了,我们来握握手,让你智慧的血液流淌到老师的身体里吧!”看得出,这位教师的评价是多么的夸张,一方面让其他学生听了不舒服,另一方面这个得到表扬的学生接下去还能专心上课吗?他恐怕一直在想:“我的智慧血液到底有没有流淌到老师的体内?”所以,过于夸张的评价是要不得的。
  评价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不断总结反思,才能真正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自己的评价语言,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减少其带来的课堂尴尬,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和谐场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激励性评价,希望每一位教师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激励性评价走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数学双基训练也是基于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分层设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呢?现将自己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实践予以分享,谈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提炼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计算方法,要从生活数学方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
[摘 要]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高层次的互动,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学会聆听、将错就错等手段,让学生敢展示、想展示、爱展示、乐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约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92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的策略,不但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独特美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机械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快与慢——在节奏对比中感悟  在教学节奏的对比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放”与“慢摇”两种镜头模式,在合理的镜头切换中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感悟,该快的时候绝不拖沓,该慢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雕琢。  如在教学
[摘 要]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思考 生活世界 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4  在一次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
高效的数学课堂旨在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实现学习的“再创造”。因此,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鼓励、启发、赏识等手段去叩开学生的创新之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灵性。下面,我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教学片断一:  师: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考考自己。  生1: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生2:什
平均数是数学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代表值,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平均数虽然是借助于平均分的意义得到的,但平均分得到的是一个“实数”,而平均数则是一个“虚拟数”。如果从儿童视觉效果而言,前者是有形的,后者则是无形的。对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有着一定的思维难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既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一直被广大教师所重视。“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的内容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错误很多,如把450×20算成900等,虽多次纠正、反复强调,但收效甚微。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教学进行思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