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兴趣盎然,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去研究与探索。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以教材为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研究主题——尊重差异,突出主体
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由学生自主确定,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指向各不相同。研究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坡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好的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中下生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如《大家一起画》一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①了解性研究——平常我们画画用哪些工具?②探源性的研究——为什么我们会想到用这些工具来画画?③拓展性研究——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画画?以上第一、二个问题较浅显,从课文中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适合中下生进行研究;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信息和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判断,才能解决,适合优生进行研究。这样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解难和爬坡中享受成功的快乐。2. 让学生主动确定主题。学生自己拟题,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如《设计一只新书包》这题目略显呆板,我就让学生自由命题。有一个学生画了很多的形状不一的书包,并别出心裁地取了《书包展销会》这个题目——一个小小画题的改变,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作画的欲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个性。
二、研究内容——全息兼容,突出重点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以教材为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作适当的扩展延伸,开拓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1. 源于课本。小学美术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赋予学生多元选择不同的研究重点。可以研究绘画的形式为重点,如《大家一起画》一课,让学生阐述自己理解的各种绘画形式:①用水在地上画;②用小棒在沙地上画;③用笔在纸上画;④用粉笔在黑板或地上画;⑤用笔在树叶上画或用各种不同形状和色彩的树叶拼成一幅画;⑥用树皮、毛线、蛋壳、小棒等不同的材料粘贴画或拼画…… 2. 超越课本。课前对要学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如上《中国画欣赏》一课。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欣赏了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之后,获得了哪些知识?像画中的锦鸡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又如《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我们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建筑风格与张择端画的有什么不同?目前全国共有几座像横店影视城这样的依据古画复原建造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具有哪些不同的建筑特征?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无限时空,让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的奥妙。
三、研究方式——自主合作,突出互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研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研究,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学习《美丽的热带鱼》一课,探究“为什么热带鱼会有五彩缤纷的花纹?形状与我们这里常见的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报刊杂志、走访动物学家,上网查找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在此基础上抛出“假设”:把热带鱼在我们这里的池塘里放养,它们能生存吗?能够生存的话这些热带鱼的色彩和形状上经过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后会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研究分析并画一画假设情境中的鱼。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无限时空,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有所收获后展开集体的讨论、交流,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使学习的信息大量地高频率地在课堂内互动,使学生在真诚、协作、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探究、争论和交流里得到灵感。如学习《大西瓜》一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怎样才能画出西瓜的大”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接着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学生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四、研究结果——自由表达,突出个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有的可以借鉴创作;有的可以写出欣赏评语;有的可以创造性的临摹;有的可以运用综合材料创作;有的可以运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拼贴等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允许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元的解读和创作,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创新能力。主要方式有:①画。通过个性化的创作,运用绘画的语言,用笔、纸等工具呈现出对信息的理解和感悟。②做。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整合重组、拼贴等形式来传递学习结果。③写。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是欣赏课,通过写“欣赏评语”的方式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④演。艺术是同源的,表演并不单纯是音乐课中的表现形式,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根根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
总之,要努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关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提供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提高、理解和运用绘画语言、技巧的能力,开启学生创造之门,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个性飞扬。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一、研究主题——尊重差异,突出主体
研究性学习主题的确定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由学生自主确定,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1.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思维等方面指向各不相同。研究主题的确定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坡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好的学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中下生只要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如《大家一起画》一课,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①了解性研究——平常我们画画用哪些工具?②探源性的研究——为什么我们会想到用这些工具来画画?③拓展性研究——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工具来画画?以上第一、二个问题较浅显,从课文中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就可以获取所需的相关信息,适合中下生进行研究;第三个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信息和自身的经历进行分析、判断,才能解决,适合优生进行研究。这样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解难和爬坡中享受成功的快乐。2. 让学生主动确定主题。学生自己拟题,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如《设计一只新书包》这题目略显呆板,我就让学生自由命题。有一个学生画了很多的形状不一的书包,并别出心裁地取了《书包展销会》这个题目——一个小小画题的改变,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作画的欲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充分体现个性。
二、研究内容——全息兼容,突出重点
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以教材为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而作适当的扩展延伸,开拓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探究知识的奥妙。1. 源于课本。小学美术教材里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赋予学生多元选择不同的研究重点。可以研究绘画的形式为重点,如《大家一起画》一课,让学生阐述自己理解的各种绘画形式:①用水在地上画;②用小棒在沙地上画;③用笔在纸上画;④用粉笔在黑板或地上画;⑤用笔在树叶上画或用各种不同形状和色彩的树叶拼成一幅画;⑥用树皮、毛线、蛋壳、小棒等不同的材料粘贴画或拼画…… 2. 超越课本。课前对要学的相关知识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如上《中国画欣赏》一课。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欣赏了宋代赵佶的《芙蓉锦鸡图》之后,获得了哪些知识?像画中的锦鸡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又如《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状况?我们横店影视城的“清明上河图”建筑风格与张择端画的有什么不同?目前全国共有几座像横店影视城这样的依据古画复原建造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具有哪些不同的建筑特征?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无限时空,让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的奥妙。
三、研究方式——自主合作,突出互动
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包办代替。让学生自主研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深入研究,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学习《美丽的热带鱼》一课,探究“为什么热带鱼会有五彩缤纷的花纹?形状与我们这里常见的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查阅报刊杂志、走访动物学家,上网查找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在此基础上抛出“假设”:把热带鱼在我们这里的池塘里放养,它们能生存吗?能够生存的话这些热带鱼的色彩和形状上经过几百年或者上千年后会有什么变化呢?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的讨论研究分析并画一画假设情境中的鱼。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无限时空,让学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有所收获后展开集体的讨论、交流,不仅会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建立多向的信息交流网,使学习的信息大量地高频率地在课堂内互动,使学生在真诚、协作、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激烈的探究、争论和交流里得到灵感。如学习《大西瓜》一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怎样才能画出西瓜的大”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讨论,接着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这样,学生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四、研究结果——自由表达,突出个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有的可以借鉴创作;有的可以写出欣赏评语;有的可以创造性的临摹;有的可以运用综合材料创作;有的可以运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拼贴等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允许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元的解读和创作,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创新能力。主要方式有:①画。通过个性化的创作,运用绘画的语言,用笔、纸等工具呈现出对信息的理解和感悟。②做。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整合重组、拼贴等形式来传递学习结果。③写。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特别是欣赏课,通过写“欣赏评语”的方式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④演。艺术是同源的,表演并不单纯是音乐课中的表现形式,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根根自己的理解,用表演的形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体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
总之,要努力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关注其生命成长的过程,提供发展个性的土壤,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中获得真切的学习感受,提高、理解和运用绘画语言、技巧的能力,开启学生创造之门,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个性飞扬。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