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中的哲学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古代物理学是隶属于哲学的,只是到了近代,物理学和哲学才开始分道扬镳。然而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哲学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物理学。中学物理教科书中,许多地方在介绍物理概念、讲述物理规律的同时蕴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地方俯拾皆是。
  【关键词】物理学 哲学 古希腊 对立统一 质量互变 否定之否定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开端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物理”一词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之口,原意是指“自然”,古欧洲人把物理学称作“自然哲学“。因此,古代物理学是隶属于哲学的,并且那时期的哲学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包括一切专门科学的科学的科学。”[1]古希腊哲学是灿烂辉煌的,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灿若星辰的伟大的哲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同时也是物理学家。例如希腊三贤之一,物理课本中多次提到的亚里士多德,他通过研究自然发现: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快并且得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亚里士多德已经试图对世界进行统一的描述。他研究人的思维,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从而使逻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至今日,许多物理学教师还仍然沿用了三段论的思维方式。
  除了亚里士多德之外,课本在讲述分子动理论部分提到了德谟克利特,他是古希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提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世界就是由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它们既不能被消灭,也不能被创生,这些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虽然和我们今天的原子有很大不同,但它为近代科学原子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在讲述天体运动规律时课本中提到了古希腊哲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在探讨光的本性时还隐约提到了阿里斯塔克……虽然他们中的许多科学成果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幼稚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然而古希腊学者们思考的内容、思维的方式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所体现出的特有的清澈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大约在400年前,物理学和哲学逐渐分道扬镳了。从那以后的几百年里,物理学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写下了灿烂的篇章。从伽利略的两部划时代的巨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的出版,到以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用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从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一系列守恒定律的建立到德国女数学家诺特尔提出的诺特尔定理;从电流的磁效应被发现、“场”这一概念的提出,并最终由麦克斯韦完成了电磁场理论到爱因斯坦统一了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提出相对论;从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到狄拉克所预言的反粒子的发现……这些东西,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的物理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分壮美的画卷!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哲学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物理学。如果说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那么哲学就是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本身进行思索,哲学的本质是批判,哲学之所以不同于物理学,是因为它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这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学物理教科书中,许多地方在介绍物理概念、讲述物理规律的同时蕴含这三大规律的地方俯拾皆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一千古绝唱正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的生动写照。物理课本中,像运动和静止、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吸热和放热、热胀和冷縮、放大和缩小、正电和负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对对完全相反的概念,充分说明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然而也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东西才构成了这个世界,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如此五彩斑斓、绚丽多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蒸发”这个概念相信许多学生都很熟悉,都知道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想象,有些学生甚至知道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然而许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也许不清楚: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既存在液态水汽化为水蒸气的过程,也存在水蒸气液化为水的过程。如果汽化过程占优势,那么水几乎就全部转化为水蒸气了;如果液化过程占优势,那么水蒸气几乎就全部转化为水了;如果汽化和液化大体相当,那么水和水蒸气共存,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就是我们的世界,它喜欢矛盾。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派创始人赫拉克利特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这表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这河水一样,时刻在变,无物常住。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也曾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里就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我们还是以水的物态变化为例: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冰,只要在熔点以下,不论温度如何升高,它仍然是冰。随着温度不断升高,冰吸收的热量越来越多,分子的热运动逐渐加剧,量变在不断积累。当温度升高到熔点时,或者说量变达到一定界限时,随着冰继续吸收热量,分子的热运动继续加剧,此时分子力已很难把水分子束缚在固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了,于是冰就逐渐熔化为水,旧质的事物变成了新质的事物,这就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当冰完全熔化为水后,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只要没达到沸点,水仍然是水。也就是说新质的事物在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就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存在的形式,物理学也是这样,它的发展进程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就拿原子结构来说,人类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进程中的否定之否定。
  原子论的最早创立者是古希腊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这在当时是关于物质组成理论的最高成就。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并在原子运动倾斜中强调了运动的偶然性,对德谟克利特只承认必然性的思想进行了否定。这种原子论哲学在卢克莱修时期发展到顶峰。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利用当时已掌握的一些数据,首次计算出21个原子的原子量,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使原子论从哲学学说演变为科学的理论,道尔顿的原子论是对古代原子论的又一次否定。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发现电子,打开了人类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大门。第二年,汤姆森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指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粒子和带负电的粒子共同组成的,并且正电荷粒子质量远大于负电荷粒子,汤姆森的原子模型对道尔顿的原子不可分割性是一次重大的否定。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大角度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被发现是对汤姆森“枣糕式”原子模型的彻底否
   定,同时也使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根据量子论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这就是原子核式结构——玻尔模型。玻尔模型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给我们描绘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原子结构,对卢瑟福的理论又是一次否定。然而,玻尔模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解释具有两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所发出的光谱时遇到了困难,因为玻尔模型只是一个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不完善的。玻尔之后,经过海森堡、薛定谔、玻恩、狄拉克等多位科学家的努力,终于建立了以现代量子力学为基础的原子结构模型,这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是对玻尔模型的又一次重大否定。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这样,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曲折地前进。但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绝不是简单地循环和重复,而是螺旋式地上升。也正是因为这种螺旋式地上升,才使得今天的人们对原子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哲学。同样,哲学的发展也需要物理学来促进。哲学没必要也不可能对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索,然而哲学却可以指明前进的方向。翻开物理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许多科学发现都有哲学的影子。从泰勒斯的物质不灭思想到近代的质量守恒定律,从亚里士多德的运动不灭思想到动量、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其实质就是哲学思想的科学化。在实验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科学理论仍然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当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后,当人们想用实践对它进行检验,一些人担心这一理论如果错了该怎么办,爱因斯坦答道:“那一定是上帝错了。“因为爱因斯坦坚信相对论是那样的完美,以至于它不可能是错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和哲学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俩一刚一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虽然从十七世纪开始物理学和哲学分道扬镳了,但实际上它们却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分开,难道不是这样吗?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 申先甲.物理学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3] 李艳平等.科学的遗憾.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 袁运开.现代自然科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于永洲.关于原子结构的早期猜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情,
作文历来是令师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好多学生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搜肠刮肚也凑不够字数,而有的同学却可以洋洋洒洒、笔走龙蛇,这种差别除了先天的秉赋之外,更多的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来改变。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积累素材  素材匮乏是好多同学写好作文的一个障碍,许多同学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肚子里什么也没有,叫我怎么写?”鉴于这种情况,我经常强调学生要注重对素材的积累,每一个新学期
【摘要】为了能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效,应建立落实音乐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从而创设出鲜活的、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课堂课堂实效性    音乐教育是中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一位音乐教师来说,从事音乐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喜欢听流行曲,课本里的歌曲他们都不感兴趣,于是有许多同
从我进入教师队伍至现在已近二十年,这么多年来我都一直任教着音乐,在小学音乐的教与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出在音乐教学中的“精”与“活”的教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不是几句空话,也不是什么大道理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在点点滴滴的教学中反复尝试来探索它的可行性。现在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近二十年来的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精”与“活”的切身体会。  在音乐教学中选择“精”,就是利用一首好的歌词,对学生进行思想
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教育水平已成各校的焦点,多媒体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在此时代背景,“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从头讲到尾”这种虽简练易于操作的教学方式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这种方式天生具有难以逾越的缺点,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讲解知识时不够生动形象,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对于信息的处理和传递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这方面
【摘要】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几个问题设计能够解决的,而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加以认真研究。特别要重视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对其问题意识的养成作用,如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学习品质等因素。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诱发数学学习提出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把问题“讲”明白,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或施以“变式”训练,在不断强化中使学
在中学语文这块园地里,新课改之花开遍了大江南北,它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特别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差慢费低”一直是困扰着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为此我借这股课改之风,就如何培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做了粗浅的尝试。  一、培养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的基石——自觉意识  这里提到的自觉意识仅是指教师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建立在
【摘要】要实现学生敢问、能问、善问的主动学习,才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上,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问来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提问意见    自古以来,有孔子正式“不耻下问”名垂千古,可见课堂提问及回答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进步。那么教师怎样在数学课上以学生为主体提问才能收到更好教学效果呢?以下就小学数学课堂浅谈提问以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自然接轨,现代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和采用,其教学效果和育人之效应也越越明显。下面就谈谈电教手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电教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性的学科。在教学中,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延伸、发展和运用;一个法则、公式的推导、理解和验证;一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的掌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一个班级能否形成一个具有坚强的凝聚力的集体,关键是看班主任的工作质量。  一、班主任应具备自身的人格魅力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主任的良好形象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良好形象的树立取决与自身的修养,这种修养也就是人格的魅力。班主任有了良好的人格魅力,工作中才有威望和威信,才会受到别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