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知识碎片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的抽象、零碎、单调和乏味。所以,努力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兴趣因素,设计兼具趣味性、探究性和实用性的地理课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娴熟运用语言艺术和美妙范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该着力追求的一个境界。那么,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一、教学目的明确化
地理课改新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人的兴趣和需要多是基于现实目的的。所以每一个地理知识点的传授都要让学生了解它的目的和作用,特别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只有了解了教师传授这个知识点的目的以及它的现实作用,才能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地理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会了课本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就会使他们误以为学的是一些无用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而明确目的的做法并不一定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读出,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就行了。
二、教学言行情感化
由于地理科表面单调和乏味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幽默,以所谓的妙语连珠的方式,让人会心一笑又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和语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热烈的鼓掌、赞赏的点头、肯定的话语、赞许的目光,让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教师要表示衷心的祝贺,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爱屋及乌”,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越是低年级学生越好玩,表现欲也越强,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活动,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比一比”、“打擂台”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或野外活动,或者运用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好玩、好看、好吃、好听的东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参与的快乐、集体与互助的重要、地理有趣,这对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四季”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每人代表一个季节,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演每个季节的特征,物化那些抽象、概括、枯燥的地理理论,让他们在理论、猜想、观察、实验、判断等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能力,使他们学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谓“生活化”,也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生活知识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可以说,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对地理产生巨大兴趣的幕后推动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学生如何看待地理,理解地理,能否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他地理素养的高低。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把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现象”理解情境,探索地理知识。
五、教学手段直观化
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而地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要解决好知识间的抽象化和形象化的矛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问题。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优点,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腐朽为神奇,转繁杂为简单,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只能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寻找,多发现一些可供我们利用的简易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到实地去感受地理的“实景教学法”就取得良好效果。
六、教学练习凝练化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在课堂上总怕学生不懂,每个知识点讲了又讲,整节课都成了他的“独角戏”舞台,而且喜欢把练习留到课外完成,即使是国家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没办法转变他们思想和行动。他们认可题海战术,依赖题海战术,以为把课本习题、练习册做完就万事大吉,学生自然也就懂了。其实,如果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天性,让大量练习都占用了他们的活动时间,他们就只顾完成任务,顾量不顾质,久而久之就会讨厌地理,排斥地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符合学生的需求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生动有趣活动情境,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地理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地理的乐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袁妮)
一、教学目的明确化
地理课改新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人的兴趣和需要多是基于现实目的的。所以每一个地理知识点的传授都要让学生了解它的目的和作用,特别是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只有了解了教师传授这个知识点的目的以及它的现实作用,才能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对地理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如果学会了课本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就会使他们误以为学的是一些无用的东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对地理的兴趣。而明确目的的做法并不一定需要教师一字一句地读出,只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突出就行了。
二、教学言行情感化
由于地理科表面单调和乏味的特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幽默,以所谓的妙语连珠的方式,让人会心一笑又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措辞和语气,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给予热烈的鼓掌、赞赏的点头、肯定的话语、赞许的目光,让他们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教师要表示衷心的祝贺,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与学生保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才能使学生“爱屋及乌”,对地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活动化
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越是低年级学生越好玩,表现欲也越强,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计课堂活动,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比一比”、“打擂台”等形式的竞赛活动或野外活动,或者运用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亲自动手操作等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好玩、好看、好吃、好听的东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参与的快乐、集体与互助的重要、地理有趣,这对培养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如教学“四季”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让每人代表一个季节,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演每个季节的特征,物化那些抽象、概括、枯燥的地理理论,让他们在理论、猜想、观察、实验、判断等地理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能力,使他们学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所谓“生活化”,也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生活知识地理化,地理知识生活化。可以说,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学生对地理产生巨大兴趣的幕后推动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从学生如何看待地理,理解地理,能否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他地理素养的高低。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手段模拟生活创设情境,把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问题,引导鼓励学生根据“地理现象”理解情境,探索地理知识。
五、教学手段直观化
中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而地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要解决好知识间的抽象化和形象化的矛盾,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问题。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优点,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腐朽为神奇,转繁杂为简单,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中无穷的乐趣。而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只能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寻找,多发现一些可供我们利用的简易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如到实地去感受地理的“实景教学法”就取得良好效果。
六、教学练习凝练化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他们在课堂上总怕学生不懂,每个知识点讲了又讲,整节课都成了他的“独角戏”舞台,而且喜欢把练习留到课外完成,即使是国家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没办法转变他们思想和行动。他们认可题海战术,依赖题海战术,以为把课本习题、练习册做完就万事大吉,学生自然也就懂了。其实,如果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天性,让大量练习都占用了他们的活动时间,他们就只顾完成任务,顾量不顾质,久而久之就会讨厌地理,排斥地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符合学生的需求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生动有趣活动情境,使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地理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地理的乐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