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发展有限产业、推动集聚发展,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在縣域转型升级中,繁昌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路径?
向继辉: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奋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做好“三个聚力”。
一是聚力转型升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克服宏观经济环境偏紧、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等困难,抓项目强支撑,优平台强保障,推进经济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手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选择有限产业、推动集聚发展,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二是聚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深入实施“三大一强”“一统筹两增加三减少四整治五提升”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繁昌)经济带,坚决整治“散乱污”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进露采非煤矿山“9 2”综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试点。
三是聚力全面发展。推动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方向,以优环境、强功能、提品位为重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推动改革创新,坚决按照上级改革决策部署,积极谋划推进事关繁昌未来发展的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民生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繁昌实践来看,如何做好县域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共进?
潘君齐:做好当前县域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工作,我们既要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要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判断,充分用好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和宏观政策、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等重大机遇,坚定信心,顺势而为,真抓实干。
抓产业培育扩存量。集聚发展战新产业。突出3D打印及智能装备制造等重点,大力推动战新产业集聚发展。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落户企业达61家,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3D打印产业集聚区。爱瑞特二期年产1万台智能环卫车项目建成投产,获批工信部专用车生产资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依托同福集团、溜溜果园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套,金田麦速食米面、玛格利特休闲烘焙食品、银峰春谷健康产业园等一批健康食品行业优质大项目落地建设,正在打造百亿级大健康产业基地。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支持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芜湖海螺公司、荻港海螺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金贸流体公司完成对西班牙RC水系统公司收购,成为芜湖市首例跨国并购业务。实施服装产业供应链整合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孙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力,中天纺织公司生产的新型迷彩作训服亮相今年国庆70周年阅兵式,“栖凤阁”汉服成为天猫网上商城汉服第一品牌。
抓招商引资提增量。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号工程”,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建设等机遇,强化产业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成立8个产业招商中心,聘请9名企业家担任招商顾问,每季度开展集中签约、集中开工活动,推动招商项目尽快落地、建设、见效。今年以来,全县共新签约招商项目11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8个、5亿元以上17个、10亿元以上4个;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1.3亿元,增长40.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增长98.9%。一批牵动性强、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好项目、大项目先后落地。同时,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完成县经开区与孙村经济开发区整合,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调整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定位,发展仓储物流产业。今年7月,繁昌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园区。
抓营商环境优变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互联网 政务服务”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进驻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事项超90%,网上办理事项占比达99.3%。全面实行“认缴制”“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时间均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县便民服务中心免费提供新注册企业印章刻制和窗口办件快递送达、材料复印等服务。大力推进“四送一服”工作。完善“一企一组一策”精准帮扶机制,每季度分主题举办一次要素对接活动,每月定期召开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全力帮助企业纾困排忧解难。建立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机制,开通企业服务电话专线和微信专栏,及时受理企业困难问题,3天内限期办理并回复,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探索开展营商环境测评。坚持“刀刃向内”,主动找差距、补短板,采取第三方测评方式,每月开展全县营商环境测评,针对企业全生命周期设置调查指标,对政府部门服务全面开展测评和满意度调查,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