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教学到教育的生活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za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要将字词句章等与学科有关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则需要以语文学科素养为基础,结合学生的非学科、非智力的因素投入。因此,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成为生活现场,建构丰富的语文学习生活;还需要用语文的方式,用趣味的故事把学生留在现场,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习得,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是一个从教学到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9-0009-02
  淮安市宋明镜特级教师工作室人手一本《语文,我和你的故事》,要求成员通读之。
  为什么是这本书?
  全书分为“教美丽语文”“享受语文生活”“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摸一摸口袋里有什么”“我们在专业上能走多远”等五个部分。翻开书,一种别样的感觉扑面而来,应该是在黑暗中迂回的人终于发现出口的心动。曹老师在书中告诫学生读书要做到一个“敬”字,即“外不欺人,内不自欺,把一件事当一件事去做,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我几乎是带着这样的态度读完这本书的,有时还要回看,好不容易读完,才知道工作室选择这本书的良苦用心。
  一、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万花筒
  当“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成为新课改的主要精神扎根在教师心中的时候,教师实际操作上还不能完全践行这种理念。比如《唐诗宋词选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枯燥的教材,在学生对经典古诗词全无兴趣时,教师便无从下手。而曹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漂亮的示范,在“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一章里,曹老师谈到“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唐诗宋词解读鉴赏方法,依据个人兴趣选择发言内容”,先“动起来”!然后,开始赏析赵嘏的《长安晚秋》,有几个学生先后发言,可以窥见“动起来”的效果:学生从作者信息、诗歌总体思想感情、观察事物的视角、诗歌结构、运用手法等作了阐述。不难看出,学生分析角度多,内容全面深入,充分说明学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什么都不懂”。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尤为难得。令我印象尤深的是,曹老师不仅记录了学生发言的内容,还绘声绘色地再现了當时的课堂情景:“小丫头伶牙俐齿”,“引来班上一阵哄笑”,“赢得一片掌声”,“他最近写的一篇小论文,在班级广为传阅”,“邀请小组内其他同学发言”,等等。在曹老师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这一个”,反映出他强烈的学生观。曹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鉴赏……对诗歌的美质有自己的触摸和感受。”
  我突然想起曾听过的本校一位教师上同样的一首诗——《长安晚秋》,他的课堂总体步骤是“还原诗境”“身临其境”“设身处境”。这“三境”很有创意,其设置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总体参与度很高,听课同事赞声不绝。我也觉得很好,但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感觉,读了曹老师的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本校那位教师上的是公开课,学生参与度尽管高,但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斧凿痕迹明显,学生并非发自内心地进入其境,而是在完成教师任务的前提下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完成了习得。与曹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活动,提供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深化其习得的做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无意贬低本校那位教师的课堂,因为公开课有很多无奈。但曹老师强烈的学生意识(观)又深深地触动了我。曹老师说:“一个教师,只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当作自己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在长期的实践中就会形成一种课堂敏感性,形成一种职业习惯,能够妥善处理好课堂与教学。”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机勃勃的发展主体,他们都渴求丰富的心智和散发出求知的热情,由他们为主体的课堂必将是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
  二、营造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什么是“语文生活”?生活就是生机勃勃地活着,就是人生富有梦想的演出,而“语文生活”就是因为语文的教与学不断发展而让自己变得充满活力、梦想和追求。(曹勇军,《用故事构建我们的生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15年11期)曹老师提出:“我们要推倒教室的四面墙,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现场。”他又进一步指出,语文呈现出丰满、全面、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戏剧演出、听名家讲座、参加征文比赛、当小记者采写校园新闻、师生合作编辑语文小报等都是学语文。 这不仅是将生活引入课堂,而是将课堂引入生活了。总之,他要“营造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
  如何营造?曹老师在时间与空间的两条轴线上做了延伸。其一是时间,带着学生回顾过去或选择特殊节令开展语文活动。如开展“2014年初春飞雪中读《1984》”活动,利用现代媒体平台,与学生评价文学人物,师生深入互动。我没有读过《1984》,但看了曹老师的记录,对温斯特的人物形象、生活环境、思想根源、性格变化等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觉得学生说得有理,析得有据,讨论得有氛围。其二是空间,走出课堂来到大树下、戏剧节、鸡鸣茶楼,去感受不一样的但真实的语文生活。《豁蒙楼的读书风景》让我印象深刻,选题出自《中国哲学简史》,重点研讨的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就现代中学生而言,这三家只是一个概念,对其深刻思想及区别,并不十分明白。教师不教,学生鲜有人自己去钻研,而在学习与生活中却经常遇到。这一次,教师讲得较多,学生穿插谈自己的理解,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这样充裕的时间、丰富的内容在教室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除此之外,我还向曹老师请教了一个问题,就是遇到读不懂的书怎么办。曹老师给了三条建议,一是耐心反复坚持读之,二是放一放、跳过去不要形成干扰,三是观其大略。当然,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很多时候是时空结合的,比如在半山园读王安石,不再赘述。
  曹老师营造的语文生活究竟是什么?我想,应是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在学校里、学期中,还会发生在课堂外、假期里、生活中。
  前几年,拜读余秋雨先生的《问学·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一书,觉得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容易使人获得启迪,以为沙龙式的授课真正能够实施的只存在于大学教授身上;近年,因为课题的关系,研究地方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渗透问题,其中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引人注目,但一想到当今升学压力,这种教学方式只能是想象或偶尔为之。像曹老师这样持之以恒的,寡矣。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三、语文教师要做讲故事的高手
  2016年第3期人大书报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了曹老师的文章《用故事构建我们的语文生活》,他指出,我把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发展、中间经过起伏变化的事件,都称为“故事”。曹老师无疑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语文知识、语文智慧、语文逻辑被他演绎为一个个故事,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走进学生内心,当然是故事!
  有的教师认为,高中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对外界的事物、对学理有自己的认知,行为上有更多的独立性,应该可以用讲道理来说服他们、教育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更愿意采用说教的方式来进行思品的、学理的教育。这并非没有效果,但效果一般或者说效果不能持久。其直接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但没有触动内心,导致言行脱节。
  语文的故事,可以是过去已经发生的,可以是未来将要发生的,当然也可以是正在发生的。过去发生的故事很好理解,不再赘述;未来发生的故事,我理解是一种愿景,用理想的生活激起学生生活的理想,从而引发其内驱力;而当前发生的故事则是指活动。
  为什么用故事来建构我们的语文生活,因為故事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趣味性。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善是美好,美好能够引起快乐。什么最接近快乐,是故事。与铁面冷酷的道理相比,故事更能接近学生向善的内心,能够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也就更容易接受。
  2.行动性。学生是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朝气,他们愿意参加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展示自己、塑造自己。曹老师的每一个读书活动,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这是正在发生的故事,是成长中的记忆,具有很强的行动性。
  3.情境性。故事、活动、愿景都具有一定的情境。而学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感染。语文课堂难避枯燥,而故事创设的情境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容易入境,从而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并“自我生成”,改善课堂说教情况。
  传统教育都重视“以学研教”,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皆成故事。曹老师说:“凡是动人的故事,从学理上说就是知识、情感、价值生长的故事。”语文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的一招一式,不必斤斤计较于是多讲还是少讲,学会讲故事,做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让学生动起来、笑起来,在教师精心编织的故事中编织着自己的世界。让有故事的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共享、富于魅力的生命共同体。
  万花筒之所以呈现丰富的花样,其原理在于光的反射,教师要想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说起来并展现出鲜活的一面,必须要提供有光照的课堂——引入生活活水,要有触动其旋转的动力,提供有情境的、促其行动的生活化的知识——故事,在一则则教育故事中融入教学知识、智慧、逻辑,这样,“万花筒”才能出现别开生面的学习样式。
  [ 参 考 文 献 ]
  [1] 曹勇军.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J].江苏教育研究,2009(4):20.
  [2] 曹勇军.我的精神成长之旅[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3):45.
  [3] 李凌云.用故事构建学生的教育生活[J].教学与管理,2017(2):71.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图片史料以图片形式将直观而生动的历史素材呈现在学生面前。将图片史料应用于历史课堂各环节,有助于改善教学过程单一化、凝固化的现状,使学生的历史思维得到培养与发展。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为例,对如何在新课导图、正文讲解以及课后总结三个教学环节中运用图片史料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发挥图片史料的功能,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图片史料;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所实施的青春期教育,在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关键时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课程观的统一,实现双主作用的统一,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直面成长中的问题,体会青春期的美好。  [关键词]青春期教育;新课改;思想品德;感悟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应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家和国是一个人的根基,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时代诉求。立足中学地理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特点,教师可从区域着手,以情境切入,回归实践,培养和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教学;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摘 要]在当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影响着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工作的有效实施。在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的拓展性,建立一定的协作、合作机制,提高校本教材开发效率,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校本教材开发还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提高校本教材的应用效率,对校本教材的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高中
[摘 要]在研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时,我发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的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图表的具体运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图表要注意的事项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了自己在运用2016部编教材教学文言文时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图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历史教学不能只沉湎于“史”的层面,应该注重对历史的感悟思考。移情入史,感悟历史,就是需要发挥学生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之中,真正感悟历史、理解历史。  [关键词]历史情境;感悟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72-02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
[摘要]历史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价值观的主渠道。而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过杂,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材变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
[摘 要]群文阅读教学中,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议题的确定。教师应立足课内文本的主题,选取与课内文本主题相关联的课外文本,围绕主题确定议题,展开群文阅读教学;同样,围绕课内文本有特色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确立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在博览群文后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确立议题;主题;写作手法;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
[摘 要]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校近年来致力于打造以“瘦、皱、漏、透”为外显特征的卓越课堂。“瘦”,意在简约,不追求过大容量,删繁就简,设计精炼;“皱”,意在生动,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尺水兴波”,跌宕起伏;“漏”,意在留白,不追求面面俱到,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动静相宜,补白相机;透,意在深刻,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教材析透、教师讲透、学生悟透。  [关键词]初中历史;卓越课
[摘 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世界史教学中联系中国现实,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道路自信,也是家国情怀的题中之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正确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世界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04-0066-02  历史要给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