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决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作者通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体会到:综合实践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很好途径。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勇于革新、大胆创造的思想得以形成。
关键词: “创新型” 劳技教学 探究实践 创新精神
一、案例背景
现行的教育普遍承受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致使许多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此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做出种种傻事,走极端,走上不归之路,另一方面教师被迫采用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本为本”,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已由原来的对受教育者数量的竞争转向了对受教育者素质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基本标准除了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解决“唯课本而教学”的这一问题。综合性研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与突破。同学们亲历实践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学习兴趣,了解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形成了团结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一次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机会。可以这么说,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课程的全面落实,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好途径。
二、案例描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我在进行木工制作实践活动——《小木凳的制作》这一个单元的教学时,搞了一次《折叠小木凳使用原理》思维拓展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专门安排了一节探究活动的社会调查汇报课。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以求达到对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创新思想的目的。汇报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作如下两个方向的专题调研:(1)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家里、市场上的木凳或其他家具,看看它们在用料上、榫接方法、制作形状、款式上和使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优缺点?对它们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革新和改造?(2)要求同学们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认识,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我们制作的小木凳能够平稳的科学原理是什么?②小木凳承受的质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③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制作物品和建筑物中蕴含着我们的小木凳的原理?④你打算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汇报课上,采用小组汇报与个人汇报相结合。汇报课的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激情高涨。他们有的用视频短片介绍家具的制作方法和选材用料的要求;有的用图片展示制作物件的形状特点,阐述自己对它们改造的设想;有的用实物展示讲解增加折叠小木凳的重量承载的材料要求、腰边与底线的角度要求;有的由简单的小木凳联想到了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斜拉桥的建筑。课堂上,许多同学的奇思妙想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勇于革新、大胆创造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需要奠定了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木工制作的方法原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小木凳的使用原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懂得了“创造简单,成就无限”的道理。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探寻新课改理念,对本案例的分析思考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落实,是实现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行的是孤立的课本知识教学,课堂上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劳技课教学“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实践。劳动技术课的课外活动要与其他学科的活动相联系,也可与勤工俭学相结合,又要有自己的特色。课外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劳技课教学中,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充分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想象的要点,有机地渗透智慧创造的教育理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这么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型的探究性学习,是将科技教学、劳技教学、社会实践充分融合,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劳动技能与科学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欲望。而且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这也正是新一轮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实施呢?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创新思维素质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又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发展与创新,还是学校教育自身内在不断完善的表现。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创新思维的形成。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收获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劳动价值观都取得了共同的发展与提高。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具有大无畏的开拓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激情;有不服输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个性,有坚韧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有多向思维、乐于创新、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他们的学习与思考不局限在本章、本节的课本知识上,不局限在小小的课堂范围之内。他们的思想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敢于质问一切,改造一切,他们的求异思维、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永不满足、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他们创新思想养成的最好展现。通过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与训练,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不再受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从众思维的束缚,在课堂上涌现的奇思妙想是他们创造性思维中的璀璨明珠。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过去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只偏重知识传授的格局已被打破,许多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模式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教学问题。
1.教学中没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度。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要么习惯于教学中的“强势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干预得太多,不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空间,学生缺乏真实的活动体验;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放任自流的学习,结果影响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引导应该适时与科学,应当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究新知的境界,并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表面局限,拓展思维空间,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与分析,锻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攻克难关、攀登创新的精神。
2.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认知特点,设计的问题或者过于浅显,缺乏探究的价值,或者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挫伤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激情。初中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有了一定知识和社会阅历,但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长期使用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轻视探究问题的心理,削弱他们探究问题的激情,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难度太大,使他们觉得这些问题高不可攀,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能够攻克的,这个度要靠广大教师去研究把握。
3.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花架子。有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结果有的是学生不需要探究的过程就可回答,探究式教学变成了贴标签。有的提出问题以后,不是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走过场,就认为是让学生探究了。后果是费时多,收效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它们之间是传承与提高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完整的个性和优良的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种思想的形成,必将影响甚至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因为,一个没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一点必须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下载.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试用).上海市劳动技术教育网下载.
[3]张奇等著.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华艺出版社,1999.12.
[4]李嘉曾著.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与训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 “创新型” 劳技教学 探究实践 创新精神
一、案例背景
现行的教育普遍承受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致使许多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此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做出种种傻事,走极端,走上不归之路,另一方面教师被迫采用陈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以本为本”,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已由原来的对受教育者数量的竞争转向了对受教育者素质的竞争。高素质人才基本标准除了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当今教育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彻底解决“唯课本而教学”的这一问题。综合性研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与突破。同学们亲历实践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学习兴趣,了解了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形成了团结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了一次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机会。可以这么说,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课程的全面落实,能够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发展,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好方法、好途径。
二、案例描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我在进行木工制作实践活动——《小木凳的制作》这一个单元的教学时,搞了一次《折叠小木凳使用原理》思维拓展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专门安排了一节探究活动的社会调查汇报课。目的是想通过这个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以求达到对学生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养成创新思想的目的。汇报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大组再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作如下两个方向的专题调研:(1)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家里、市场上的木凳或其他家具,看看它们在用料上、榫接方法、制作形状、款式上和使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优缺点?对它们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革新和改造?(2)要求同学们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认识,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研究:①我们制作的小木凳能够平稳的科学原理是什么?②小木凳承受的质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系?③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哪些制作物品和建筑物中蕴含着我们的小木凳的原理?④你打算利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汇报课上,采用小组汇报与个人汇报相结合。汇报课的课堂上,同学们思维活跃,激情高涨。他们有的用视频短片介绍家具的制作方法和选材用料的要求;有的用图片展示制作物件的形状特点,阐述自己对它们改造的设想;有的用实物展示讲解增加折叠小木凳的重量承载的材料要求、腰边与底线的角度要求;有的由简单的小木凳联想到了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斜拉桥的建筑。课堂上,许多同学的奇思妙想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同学们的自主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勇于革新、大胆创造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需要奠定了基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对木工制作的方法原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而且深刻地认识到:小木凳的使用原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懂得了“创造简单,成就无限”的道理。
三、案例分析与思考
探寻新课改理念,对本案例的分析思考如下。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落实,是实现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行的是孤立的课本知识教学,课堂上推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很难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指出:劳技课教学“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实践。劳动技术课的课外活动要与其他学科的活动相联系,也可与勤工俭学相结合,又要有自己的特色。课外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兴趣、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劳技课教学中,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中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充分利用那些能激发学生想象的要点,有机地渗透智慧创造的教育理念,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在动手又动脑的实践活动中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可以这么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型的探究性学习,是将科技教学、劳技教学、社会实践充分融合,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劳动技能与科学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创造欲望。而且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科学素养,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这也正是新一轮劳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需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实施呢?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创新思维素质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更加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一种更高要求,又是对传统教学观的发展与创新,还是学校教育自身内在不断完善的表现。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创新思维的形成。通过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了收获与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劳动价值观都取得了共同的发展与提高。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具有大无畏的开拓精神;有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激情;有不服输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个性,有坚韧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有多向思维、乐于创新、不怕失败的心理品质。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他们的学习与思考不局限在本章、本节的课本知识上,不局限在小小的课堂范围之内。他们的思想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敢于质问一切,改造一切,他们的求异思维、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永不满足、追求完美的精神真是他们创新思想养成的最好展现。通过探究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与训练,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之中,不再受惯性思维、定势思维、从众思维的束缚,在课堂上涌现的奇思妙想是他们创造性思维中的璀璨明珠。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过去传统教学课堂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只偏重知识传授的格局已被打破,许多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模式也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但是,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教学问题。
1.教学中没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度。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要么习惯于教学中的“强势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干预得太多,不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胆假设、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空间,学生缺乏真实的活动体验;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抛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变成了放任自流的学习,结果影响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永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引导应该适时与科学,应当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探究新知的境界,并引导学生突破教材的表面局限,拓展思维空间,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与分析,锻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攻克难关、攀登创新的精神。
2.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认知特点,设计的问题或者过于浅显,缺乏探究的价值,或者超过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严重挫伤了他们探究学习的激情。初中生的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虽然有了一定知识和社会阅历,但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有限。因此,我们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长期使用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会产生轻视探究问题的心理,削弱他们探究问题的激情,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能力,难度太大,使他们觉得这些问题高不可攀,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努力是能够攻克的,这个度要靠广大教师去研究把握。
3.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形式主义。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花架子。有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结果有的是学生不需要探究的过程就可回答,探究式教学变成了贴标签。有的提出问题以后,不是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走过场,就认为是让学生探究了。后果是费时多,收效差,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倡导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它们之间是传承与提高的关系。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完整的个性和优良的品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这种思想的形成,必将影响甚至决定他们今后的人生。因为,一个没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人,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一点必须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下载.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试用).上海市劳动技术教育网下载.
[3]张奇等著.创造性思维与训练.华艺出版社,1999.12.
[4]李嘉曾著.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与训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2.